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思考

2023-11-21喻冰峰周红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实施过程现实困境对分课堂

喻冰峰 周红

摘  要:对分课堂是我国学者在中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和高校教学改革大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对分课堂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学生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每一次的课堂讨论、对分课堂是增加还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等现实困境。该文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现实困境;教学效果;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23-04

Abstract: PDA class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proposed by Chinese schol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PDA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whether students have enough time to prepare for each class discussion, whether PDA class increases or reduces the burden of teachers, and how to effectively organize class discuss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tudents and school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DA class.

Keywords: PDA class; teaching model; realistic dilemma; teaching eff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13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结合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了“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他于2014年在《复旦教育论坛》发表了《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为高校推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后,围绕对分课堂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直线上升的态势,截至2022年12月31日,笔者在知网通过关键词“对分课堂”进行搜索,发现共有2 063篇相关论文。可见,这一新的授课模式受到我国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多数学者主要结合具体课程谈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点。本文主要从实际操作层面分析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高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实力得到巨大提升,与此同时,面临的国际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渡期,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变首先要打破外国的封锁与打压,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空前扩大,使更多的青年实现了大学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时代的新要求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高等教育重在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学目标的改变对教学方式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扩招后,一方面使更多的青年实现了大学梦,延长了受教育时间,但也导致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厌学甚至逃学。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压力,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学习松懈了下来,尤其是那些以较低分数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并无优越感,加之毕业后就业困难,因此很多大学生觉得学得好与坏无所谓。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刷抖音、刷視频、玩游戏等,时间被极大地碎片化。对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到网上去找现成的答案,而不愿意通过独立思考去探寻答案,学习的目的只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通过考试,因而专业知识掌握得极不牢固。张德江[1]在《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一文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高度概括: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知”是授受别人的东西,“识”是自我加工和动作,体现的是一种创新性。重“知”而轻“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极不相符。

大学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导致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许多大学教授承担了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务,因而本科生的教学重担自然落在了中青年教师的肩上。由于职称晋升的压力,特别是一些高校执行“非升即走”的政策,青年教师们背负着沉重的科研压力。在繁重的教学重任和巨大的科研压力面前,他们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学方面,他们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通常采用“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为节省备课时间,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案而很少修改,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大学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

无论是从当前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来看,还是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高等教育都到了一个必须改革的关键期。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大学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对分课堂的提出是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进行探索的重要成果。

二  对分课堂的内涵、特点和优点

对分课堂综合了讲授式课堂即“先教后学”和讨论式课堂即“先学后教”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各自优点,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效率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是对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综合,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对分课堂又称PAD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

该教学模式共有三个特点:第一,时间对分。将教学时间进行师生对分,即将课堂时间一半划分给教师讲授知识,另一半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師只教授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而不要求做到面面俱到,从而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第二,隔堂检查。在上次结课和下次上课的一周时间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后做准备。这是学生进行内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在这一周时期内,学生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并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求答案。第三,小组讨论。教师先考量学生的水平等级,然后根据好中差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看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对分课堂的提出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于课堂上老师只讲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这是把握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前提。隔堂检查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隔堂期间,由于学生始终处于对该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当中,因而可以较好地抵抗遗忘曲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相互交换对问题的看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有利于突破个人独自思考问题时产生的盲区,扩大视野,而且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辩论过程中往往能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对分课堂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导致老师对学生缺乏了解,不利于师生之间情谊的建立。在对分课堂中,由于师生互动的频率增加,有利于加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三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相比,对分课堂确实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优点,但对分课堂也并不完全像我们原先预想的那样完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  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课后时间来准备每一次的课堂讨论是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预设,上次结课和下次上课的一周时间是学生内化吸收和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但如果这门课一周上两次的话,那学生就只有两三天而并没有一周的课后研习时间。张学新[2]在《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在2014年春季学期,通过对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大学二年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程的学生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为4.3小时,阅读课本为1.9小时,完成作业为2.1小时。总计花费的时间为8.3小时。然而,学生的课后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同一学期每位老师都采取这种授课方式的话,那么学生分配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则会相应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投入的时间过短,必然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效果。实际上,现在大学生的课排得非常满,通常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梁若冰等[3]在《从学习者视角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一文中根据调查指出,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一学期修读的课程中,只能接受一两门课程采用“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可见,同一学期过多的课程采用这种授课方式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难以应对,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二)  对分课堂到底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文献统计,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最多的课程是理工类课程,然后为医学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而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等专业课程占比最少[4]。从对分课堂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明显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际上,对文科教师而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让学生展开讨论,会大大超出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时教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因而需要老师做广泛的阅读和精心的准备,一方面这固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实现教学相长,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而言,需要在备课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因而会影响到其科研时间的投入。对于文科教师来讲,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当今学科知识分得如此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蒋兰陵[5]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一文中指出:对分课堂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对教师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英语水平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尤其是在付出的时间方面远远超出了标准课时量。相对而言,理工科的教师只要达到较高的学历层次,对于本学科领域的问题,都能较好地做到触类旁通,得心应手。可见,对分课堂是否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要视不同的学科而论。

(三)  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是推行对分课堂过程中遇到的又一瓶颈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经过一周课后准备的基础上,通过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并最终提炼观点的重要环节,因此,小组成员间良好的互动交流直接决定了成果展示环节的实际效果。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主要会遇到以下难点:第一是分组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一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分配的均衡性,勿使组际之间出现太大的差距。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第二是时间的把控问题。如果一个教学班的人数太多,小组数量多,每小组在成果展示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显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特别是当每个小组所展示的内容如果有极大的相似性时,让更多的小组进行展示其实也只是在浪费上课的宝贵时间。第三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取决于学生在课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是否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并围绕思考题展开课外阅读,这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只是随便敷衍应对,事实上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小组讨论中只是听取他人的看法,自己却不提供任何新思路和新观点。

四  进一步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与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分课堂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仍需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一)  对学生而言

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时代赋予的使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教与学要相互配合,才能相互促进,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主动查阅资料,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长期以来,学生习惯由老师讲授,他们听课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种懒惰的习惯。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人翁态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年轻人敢想敢做的优势,敢于对权威的观点发起挑战,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打开通向未来之门的金钥匙。

(二)  对老师而言

第一,要勇于走出舒適区,对各种新式教学法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老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敢于从传统教法的“舒适区”中走出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应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性”教学,对于教育专家提出的各种新式教学法要敢于试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灵活运用,努力打造出深受学生喜爱的“金课”。第二,教师要努力夯实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要广泛涉猎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只要事先准备好教案,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分课堂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讨论课上,学生是有备而来,他们课前做了准备,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在讨论期间,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老师事先无法准备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恐怕很难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老师应摆脱传统的观念,着力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更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学生对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始终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上课不敢发言。要打破这种沉闷的课堂氛围,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在课后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亲近了,对老师的畏惧心理不复存在,有利于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要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要完善对学生的课业评价体系。鉴于少数学生在课后不愿花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不积极思考问题,课上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现象,老师应改变原来只看重期末成绩而忽视平时成绩考核的做法,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完整地纳入到成绩考核中去,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参与到全过程学习中来。

对分课堂的提出无疑为大学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工具,老师对于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要盲目跟风,应结合所教的专业学科特点、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特长,进行合理的选择,要在综合吸纳各种教学技法优点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因而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究注定永无止境。正如徐继存教授[6]所说:“教学从来就是一个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交织在一起的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摆脱受单一教学模式的禁锢,保持对各种新式教学法的开放态度,同时又要摒弃率性而为,完全不尊重教学规律的教学虚无主义观。老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  从学校层面来看

首先,学校应通过恰当的政策对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加以引导,鼓励老师进行大胆的教学实验。职称评价体系是指导教师行动的重要标杆,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过多地强调科研成果是导致教师不愿在教学方面花过多时间的重要因素。Massy等[7]认为,如今大学教师的可支配时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时间主要用于进行科研等专业性事务,并且是以牺牲生活时间甚至减少本科教学时间投入为代价。根据2018年对高教老师的工作时间及时间分配的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周工作时间为60小时左右,其中科研和写作的时间占据最多[8]。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应对那些在教学上力求创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其教学成果能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承认和肯定。其次,学校对那些学习成绩极差的学生应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便完全松懈了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也与大学的“私心”有关。一些大学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提高学校的毕业率,对于那些有多门课程补考不及格的学生在毕业前夕仍给予其补考的机会,大学充当了“老好人”的角色,助长了学生懈怠学习的不良风气。因此,要纠正大学生的学风,学校应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实行严格的考核办法,并坚决杜绝人情对制度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一视同仁。

总之,对分课堂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许多高校教师甚至一些中学教师已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进一步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光靠老师的“一厢情愿”还显然不够,还需要学生和学校密切配合,需要三方面共同发力,协同推进,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8-40.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 梁若冰,宋怡,许振宇.从学习者视角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J].文教资料,2017(25):191-192.

[4] 冯永辉,徐伟巍,杨娟,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文化论坛,2021,13(2):69-73.

[5] 蒋兰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6):131-132.

[6] 徐继存.不确定世界的教学及其应对[J].教育研究,2022,43(12):57-64.

[7] MASSY W F, ROBERT Z. Faculty discretionary time: departments and the “academic ratchet”[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1):1-22.

[8] 阎光才.大学教师的时间焦虑与学术治理[J].教育研究,2021,42(8):92-10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课题“‘对分课堂’教学法在《美国史》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NJG-2020-0695)

第一作者简介:喻冰峰(1975-),男,汉族,江西抚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教育史。

*通信作者:周红(1983-),女,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外音乐史。

猜你喜欢

实施过程现实困境对分课堂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要有机结合
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