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休学心理过程研究

2023-11-21刘世勇李海涵王俊吴和鸣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休学心理障碍

刘世勇 李海涵 王俊 吴和鸣

摘  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心理障碍学生休学的心理过程,并构建休学心理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反思—抉择—探索”的过程,休学实质给学生提供“反思—探索”的空间。通过反思,心理障碍学生对自我与环境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探索重构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看似被动的休学,有着深刻的内在主动性。教育工作者需要转换对休学的刻板观念,更加重视、珍视学生的内在智慧与力量,引导学生正向看待休学选择。

关键词:心理障碍;休学;心理过程;扎根理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23-05

Abstract: With the Groundtheory approach, thispaper analyzed and re-constructed themental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for theirmedical leave of absence(MLO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ental process of MLOA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as a reiterative process of "reflecting, choosing and exploring". MLOA, in essence, provided these students a space fo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Through reflection,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ere allowed to re-conceptu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environment and even re-construct it afte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The seemingly passive choice of MLOA has actually strong indication of proactivity. It is necessary for educators to shift their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s towards MLOA, value/treasure students' inner wisdom and strength, and guide students to treat MLOA positively.

Keywords: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medical leave of absence; mental process; Grounded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中國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16.54%的学生存在轻度抑郁风险,4.94%的学生存在重度抑郁风险;有38.26%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风险,4.65%的学生存在中度焦虑风险,2.37%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风险[1]。近年来,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焦虑、心理异常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治疗或调节成为常见的处置方式。

休学对心理障碍学生心理的影响存在一系列复杂的“中间过程”,对于复杂的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想法,以及想法背后的意义世界。因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前未作任何理论假设,秉持开放的态度对一手资料进行经验概括,在此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概念间的联系构建起相关的社会理论[3]。这种从资料中产生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发现逻辑而非验证逻辑,与本研究要开展的探索性工作相吻合,有利于深入剖析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

本研究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普通心理问题学生统称为心理障碍学生,探究其休学心理过程的变化,为高校指导学生、家庭更有效地发挥休学对恢复心理健康作用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一  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访谈过程

本研究以湖北某高校心理障碍休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抽样策略”遵循“非概率抽样”原则,在具体抽样方式上使用了开放性抽样和定额抽样的方式。访谈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22年9月访谈了当年秋学期复学学生28名,访谈对象编号为F1~F28,了解其基本信息,特别关注诊断情况、休学时长、治疗情况及获得支持情况等,根据学生反馈进一步确定了访谈提纲。第二阶段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深度访谈了其中8名学生,访谈对象编号S1~S8,访谈人数依照理论饱和度原则执行。受访者诊断、休学与治疗情况见表1。

(二)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前与受访者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确保受访者知晓并接受访谈内容。每次访谈用时40~60分钟,严格遵守“尊重、行善、不伤害、保密”的原则。在预访谈阶段,研究者逐渐提炼、聚焦研究问题,形成了结构化访谈提纲。

数据编码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研究活动,是与访谈交替、反复进行的,主要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式对F1~F28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S1~S6的访谈资料用于进行编码分析和模型建构,S7、S8的访谈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二  结果

(一)  资料编码

开放性编码阶段。主要是对资料概念化的过程,对意义相近的资料表述进行概括和归类。本研究对受访者的原始访谈内容进行逐行逐句编码,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在尽量满足本土化的前提下,经过反复比较、整理、归纳和进一步抽象化处理,确定了“压力”等18个范畴(表2)。

主轴编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对开放性编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提炼出更高一级范畴的过程。通过对18个范畴进一步抽象化处理,归纳形成“自我状态”等9个主范畴(表2)。

选择性编码阶段。选择性编码是在已有范畴和主范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核心范畴,使其具有统领性,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进行对原始资料、概念标签和范畴的回溯检验和分析。通过多次反复,最终确定3个核心范畴为“反思”“抉择”“探索”(表2)。

利用预留的S7、S8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的检验。具体方法是:对S7、S8访谈记录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观察是否有新的范畴出现,主范畴和核心范畴是否已经饱和。经检验发现,“压抑”“无力”等18个范畴已趋于饱和,没有发现新的重要类属和关系,9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范畴,即由18个范畴抽象产生的9个主范畴也趋于饱和;由此可知,编码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在对“反思”“抉择”“探索”3个核心范畴和“自我状态”等9个主范畴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后,得到如下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理论模型(图1)。

(二)  模型分析

1  反思:重新认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障碍学生的休学选择,启动了反思的过程,反思的核心在于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

反思始于对“自我状态”的察觉,学生在休学前已经处于明显的“压抑”和“无力”状态:“最大感觉就是非常累,接着有点力不从心,然后特别特别焦虑”(S2)、“那段时间基本上好像天天哭”(S3)、“主要是我也不想学习,不是很想做,什么事情都不想”(S4)。

在对“自我状态”有察觉的同时,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与体验是“压力”和“无助”:“这个紧迫的学习环境”(S1)、“在学校就一直被很负面的情绪给包裹了”(S2)、“情感的压力,加上学习的压力”(S5)。他们有深深的“无助”感,感受不到环境中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当时觉得世界都是黑暗的,感觉没有光亮什么的”(S3)、“当时想的是可能我的余生可能会很悲观地活着”(S5)、“慢慢地深陷,一直往下沉”(S5)。

学生反思主要体现在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反思,在“压力”和“无助”的环境里,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是“疏离”的,和环境缺少链接和亲近感:“感觉那一段时间就是比较孤独”(S5)、“跟周围所有的人都不联系……处于一种不想交流就不交流的过程”(S3)。进一步就会选择“回避”这个环境:“方方面面就是说应付不了这样的生活,所以后来我就会选择逃避”(S2)、“我在学校就有点待不下去了”(S5)。

反思过程让心理障碍学生将重心放在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上,在自我和环境互动过程中,重新看待和理解自我和环境的关系。在休学过程中,环境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切换,带着对环境的期待和预判,学生接收到与期待和预判不同的现实感受,改变着自我和环境的互动方式,也不断带来自我和环境关系的改变,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从关系的视角看待自我和环境,反思和重新认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2  抉择:面对冲突的自我调整

心理障碍学生在决定休学时和休学期间,伴随着不断的“抉择”,而每个“抉择”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内心冲突。在决定是否休学的过程中,前期积累的冲突更加集中,也显得更加激烈。“两难”是冲突的核心特征,进还是退、坚持还是休学难以抉择:“我准备休学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不要着急,停下来好好想想,但实际上当你真的停下来的时候,看到别人在往前走非常焦虑”(S2)、“其实下这个决定(休学)是挺艰难的……在家里前半年是比较纠结和煎熬的”。(S3)在“两难”中,做出一个“无奈”的休学决定,这个“无奈”的选择,有“不得不”的接受,更有在彼时退无可退的坚定:“(去看病)当时其实是有点不情愿的,有点抵触的”(S3)、“既然在現阶段不能让自己更好地支撑下去,我觉得停下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吧”(S6)。

“冲突”中的“无奈”选择,伴随着对目标的调整。作为主业的学习被暂时放下,“这样情况下继续学习的话,学业的效率不是很好”(S1),“当时状态实在太差了,没办法进行学业的完成”(S3)。经过反思中对自我状态的审视,“调整情绪”被放到了更重要、更优先的位置:“休学主要就是调整心态”(S3)、“想让心态进行转变,调整情绪”(S5)。在处理好情绪问题后,进而才是“恢复能力”:“先放松自己的心情,然后等情绪缓过来,然后慢慢恢复身体的状况,然后等有了学习的能力……然后继续学习”(S1)。

调整目标的过程,也交织着对策略的调整,首要的是停下来,给自己一个“缓冲”,将自己从原有的环境关系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来重新审视和应对:“方方面面应付不了这样的生活,所以后来我就会选择逃避”(S2)、“我觉得停下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S6)。时刻面对着冲突,在内在反复的挣扎过程中决定“自助”。“自助”的核心在于坚定地靠自己、信任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恢复:“其实一直我都是想改变自己的,一直有这样一个冲动,有这样一个趋势”(S2)、“而休学就是因为我自己还是想要变好嘛……自己心态上想要变好的话,你才可能有感觉”(S5)。

3  探索:自我和环境的持续互动

心理障碍学生在经过内在的挣扎抉择后,确定了“缓冲”和“自助”的策略,同时开始和新环境互动过程,休学启动了一个新的行动过程。这个行动过程肇始于坚定“自助”后的“自我支持”,让其有坚定的“信心”和相应的“计划”去开始和环境的互动:“我可以慢慢缓解过来”(S1)、“至少对未来是可以有所打算、有所期望的”(S2)、“我觉得可能几个月时间就有一定的改善吧”(S6)。心理障碍学生开始进行广泛地“尝试”,包括“强迫自己正常学习生活”“通过网络查询建议”“探索各种兴趣爱好”“阅读心理相关书籍”“进行自我探索”等。通过这些“尝试”,不断努力去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直到在反复的“尝试”中,并没有达成自己调整的目标:“我发现凭自己的个人努力是没办法来缓解自己的”(S1),开始自然转向“求助”他人,这个转变不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坚定靠自己“自助”的自然延伸——能够借助外力帮助自己处理问题。“我感觉接受主要还是自己想寻求一个外在的帮助,所以这是一个契机”(S3)。“求助”的范围包括向朋友倾诉、听亲友老师的意见、找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就医服药住院等。进一步的探索也包括参与社会活动,和环境进行更多互动:“就是想要做点什么,尝试一下”(S4)。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和环境产生了新的关系连接,让其有了“价值感”和“自主感”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和环境互动:“有事情可做,就感觉挺开心的,感觉自己有了价值”(S1)、“觉得做一做事情就挺有意义”(S3)、“感觉是比较有参与感,因为和很多人接触”(S4)。

综合以上分析,整个休学心理过程就是心理障碍学生不断进行“反思—抉择—探索”的过程:“反思”的对象包括“自我状态”“环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抉择”先是“面对冲突”,继之又包含“调整目标”和“选择策略”;“探索”由“自我支持”促使采取“行动”,“行动”产生新的“体验”。整体核心范畴“反思”“抉择”“探索”形成循环闭环;主范畴“调整目标—选择策略”“行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次级循环闭环:“调整目标-选择策略”交织一体,促使采取“行动”,“行动”改变“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进而促使又一轮“调整目标—选择策略”改变。另外,主范畴“面对冲突”和“体验”,涉及丰富的情绪感受,是促进“反思”的重要条件。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和解释心理障碍学生休学的心理过程。

三  讨论

(一)  被动与主动

休学,这一看似被动的选择实则有着深刻的内在主动性。心理障碍学生选择休学一般被看作被动的选择,是学生在面对超出自我能力范围的内外环境要求而采取的被动行为,正如其表述的“待不下去”“支撑不下去”。然而,休学的选择有深刻的主动性,首先,体现在过程中自我不断地反思、对自我状态的评估、对环境的深入认识、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重新看待和理解。第二,个体在面对内外环境要求变化时,自我在思考寻求应对的办法。Lazarus等[4]将应对视作个体用来处理内部或外部要求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着的思考与行动。第三,主动性更在于系列抉择和探索的核心是具有强烈的改变动机,个体想改变、想变好,积极地应对有助于个体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5]。如研究对象S2“其实一直我都是想改变自己的,一直有这样一个冲动,有这样一个趋势”、S5“(休学)整体就是因为我自己还是想要变好嘛……毕竟吃药啊这些,其实还是要自己心态上想要变好,你可能才有感觉”。

(二)  时间与空间

休学以脱离校园环境的时间换取了反思和探索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身体接收内外刺激后所体验的内在关系表征[6],心理障碍学生需要一个关系相对稳定的心理空间,提供一个内在的反思环境;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时段都是有界的,就像是一个有界的空间范围或是一个中空的器皿[7]。时间的间隔也意味着空间的产生。休学以中断学业的方式,提供了重识重构自我与环境的时空条件。在校园环境中,失去应对能力的心理障碍学生感受到的是“压抑”和“无力”,这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能量去应对环境、跟上正常的校园生活节奏,没有精力和条件去进行深度的反思和探索。而个体会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8]。选择休学首先是选择离开充满“压力”和“无助”感的环境,换了一个生活、学习的空间,学生的自我状态得到转变。如S2说“我回去之后什么事都没有,一点焦虑感都没有了”,S6说“我当时就觉得压力小很多,在那种环境下一两个月后,我就觉得变轻松了很多”。不难看出,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幻想,而且幻想也是在后续的行动、反思中逐步打破。其次,休学启动自我与新环境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新认识、重新构建与在校期间不同的自我与环境的关系。S5“回家之后,心静下来,安顿下来之后,就觉得应该去开始做……”,S3“一个人静下来会有更多自我思考的那种空间……那个就是向内探索的一种过程。会思考很多,想明白很多”。可见,在时间和空间条件得到保障后,反思顺其自然就发生了,而反思促进了对自我状态、客观现实以及自我与环境关系的新认识,探索带来自我和环境关系的变化,逐步开始形成新的关系。

(三)  自助与求助

心理障碍学生的“求助”行为是“自助”策略的自然延伸。心理求助行为一般指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向个人之外的人寻求帮助[9],偏重外在力量的助力;但“求助”更重要的一面是坚定靠自己“自助”的自然延伸——能够主动寻求和借助外力帮助自己处理问题。首先,即使身处逆境,学生个体源于坚定的“自助”信念,也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问题,并在这种信念支撑下主动进行探索,向外和环境互动,就像Aaron Antonovsky提出的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应激、自己应对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以及拥有的一种普遍、持久、动态的信心感[10]。其次,坦然承认自我能力有限、主动寻求帮助是成熟应对的标志。在“反思—抉择—探索”的循环中,个体和环境不断互动,S1“我发现凭自己的个人努力是没办法来缓解自己的”,在反思中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现实,承认自我能力不足,自然而然地去寻求外在帮助,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最后,通过自助或求助形成成熟的应对,是心理障碍学生通过休学获得的重要成长,其更自如地获取和利用更多外在资源,以应对环境要求,自我與环境形成更加良性的新互动,这是学生回归正常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

四  结束语

学生休学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反思—抉择—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开启了对自我、环境、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关系视角重新看待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在探索中不断重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针对因心理障碍休学的学生,应更加珍视学生内在的智慧与力量,给其提供合适的反思—探索空间,同时引导正确认识休学,降低抉择过程中的内在冲突,肯定休学对于恢复健康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寻求适合的休学环境,有利于早日恢复心理健康,复学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76-77.

[2] 郑海燕,李虹静,陈艳,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125-129.

[3]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4] 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Y:Springer,1984.

[5] 李凤华,刘琴,龙理良,等.大学生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16,24(9):1320-1324.

[6] 张绣蕊,王爱芬.心理空间的历史渊源和概念解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5):49-53.

[7]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4-68.

[8] 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134.

[9] 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6):888-894.

[10] ANTONOVSKY A.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3,36(6):725-733.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对外卖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XS2019004)、“基于扎根理论的心理障碍学生休学的疗愈作用研究”(DXS202301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MX1906)

第一作者简介:刘世勇(1970-),男,汉族,河北武邑人,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学生事务管理。

*通信作者:王俊(1992-),男,汉族,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休学心理障碍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休学创业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教育部:将对高校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作出规定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晶莹的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