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一课一得”的落实
2023-11-21浙江义乌市新丝路学校322000
浙江义乌市新丝路学校 (322000) 孙 琰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讲究得意、得言、得法,三者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而“一课一得”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确立教学目标,并据此实施教学。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对这一课特有的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能力。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学情进一步明确“得什么”和“如何得”,也就是落实“一课一得”的目标和路径。
一、“一课一得”的现实意义
“一课一得”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兴起,指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掌握一种方法、明白一种道理、理解一个问题。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践行“一课一得”,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其一,落实“一课一得”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目标明确的课堂上,学生无须关注其他知识,只对某一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即可。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还不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在“一课一得”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简化教材内容,以文本重点为主,辅以其他巩固练习。这样不仅能降低教学的难度,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文本情感、写作技巧等相关内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其三,为更好地落实“一课一得”,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还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合理设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但在“一课一得”的牵引下,教师也能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专业化的发展。
二、“一课一得”的内容依据
(一)依据学段目标要求而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是开展语文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依据。它针对各学段的特点,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与要求,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要用“一课一得”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繁杂的现状,就必须深入研读语文新课标,准确把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不缺位又不越位,使学生真正从这一学段、这一单元、这篇课文中得意、得言、得法。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是单元学习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白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直接找到一段话的中心句或总起句即可;而第四单元学习要求的提高体现在“概括”一词上,具体来说,是在找到一段话的关键语句后,还要通过适当“截取”或“改写”,才能有效满足“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要求。由此,如何“截取”和“改写”就是在本单元教学中落实“一课一得”的目标。
(二)围绕语文要素而得
统编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编排的。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提出了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和略读课文标题下方的学习提示处,也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要素的具体学习要求;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栏目则通过梳理、提炼和总结来强化语文要素的学习。这样的编排特点,决定了“一课一得”的落实应明确指向各单元的语文要素。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是一篇经典课文。它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与传统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有很大区别。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做一次“转身”,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抒发感情的方法,即间接抒情中的托物言志。这体现的就是围绕语文要素落实“一课一得”。
(三)抓住文本支点切入而得
“力学之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对一篇文本而言,所谓的支点就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内容,如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学生读不懂的内容、“文眼”以及因果关系之类的表达等。教学时,只要在文本中找到这样的支点,并以此来完成“撬动”文本阅读的任务,就可以真正落实“一课一得”。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一课。课文写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这个地方,遇到的情景却大不相同,前一次以静为主,后一次以动为主,但作者得出的结论都是:此处是“鸟的天堂”。如何理解作者这种表达思路呢?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两次出现的词语“片刻”作为支点,让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两次到鸟的天堂都只是“片刻”地停留,由此就可以使学生发现文本表达上的奥妙。
三、“一课一得”的关键因素
(一)充分考虑学情,确定“学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会从自己解读文本的体会出发,误以为自己容易理解的部分学生也容易理解,这就与学生的实际学情产生了出入和偏差。由于学力有限,教材中许多看似简单的内容却成了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基于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认识到“一课一得”要以“学得”为核心,把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作为“一得”的抓手。教师要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目标,真正做到以学情为中心组织教学,确保在“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难点问题上真正“学得”。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一课,第3 自然段有三个表示猜测的问句,但是作者并未在这一段中给出答案。这些问句出现的用意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难以想明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加以引导。以“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翠鸟静悄悄地站在船头是为了清楚地观察河里的小鱼,其中“观察”一词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原来翠鸟捕鱼也需要观察,搭船的鸟居然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探寻问句背后的意义,能让他们明白,在课文中“观察”这一关键能力,不仅是通过“我”观察翠鸟来体现的,还是借助翠鸟为了捕鱼而贴近水面观察来体现的。
(二)聚焦语文要素,追求“习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教师确定“一课一得”目标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效果。一篇课文中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多,单以小说文本来看,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都可以列入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既然教材把不同小说编排在不同单元中,那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聚焦的内容就必须因文而异。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小说的各种要素在课文中都有体现,对应了单元语文要素之一“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虽然生活很艰辛,但心地善良,所以在发现邻居西蒙死在暴风雨之夜并留下两个遗孤后,他们还是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小说意在突出主人公高尚的品质,也就是所谓的人物形象。但作者把它放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来表现,写得波澜起伏,靠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物大量的内心活动。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后练习第二题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可见,教学这篇小说时,教师需要聚焦人物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心理描写中习得人物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一课一得”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学情,确定“教”法
落实“一课一得”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从学生层面看,是如何“得”;从教师层面看,是如何“教”。语文学科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教材所提供的是一篇篇的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方法都包含在课文中,因此语文教学就是“用教材教”学生学。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范文,选取范文中体现语文要素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一个单元由多篇课文组成,教学目标虽然都指向语文要素,但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每篇课文中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教学内容也不一样,教师要把文本“独特的这一个”与语文要素相结合,以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从中落实“一课一得”的具体目标。基于此,教师需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大胆舍弃细枝末节,抓住文本中1~2 个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学习。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后练习第三题与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相对应。教学时,在回顾课文内容后,教师先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填空,然后提出问题:“本课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同时写了五位壮士。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在第2 自然段中是怎样突出描写五壮士的形象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课文写了几个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互相交流。在汇报环节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2 自然段中一个一个地描写五个人‘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打下去的情形,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典型的动作,表现出他们对敌人共同的愤慨,抗日英雄的群体形象得到了充分体现。”继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用这种方法表现人物,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区别在哪儿呢?”学生都意识到,这样的描写是集体登场,每个人都露脸,而且各有不同。但教学并没有停留在人物群体形象的刻画上,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第4~6自然段中的场面描写,并与第2 自然段的描写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这些自然段中的场面描写方法是: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突出主要人物的言行;以敌人的狼狈来反衬英雄的形象。随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的场面描写方法,在课文中可不可以互换呢?”当学生经历阅读思考的过程后,教师布置小练笔:“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写同学们课间活动的场面,互相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习得了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
(二)预留任务,调整“教”法
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当堂作业,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与讲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又能帮助学生及时深化所学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别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完成《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任务后,为检验学生的“一得”成果,教师设计了以下随堂练习。
1.写出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近义词
弯曲—— ( ) 连续—— ( )
高兴—— ( ) 龟裂—— ( )
(2)反义词
瘦小—— ( ) 忙碌—— ( )
疲惫—— ( ) 吃惊—— ( )
2.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改成反问句
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
(2)仿写句子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3)调换语序维持原意
《青年近卫军》是我一直想买的一本长篇小说。
3.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并总结:文中哪些部分能够体现“慈母情深”?
4.文中写“我”在拿到钱后“鼻子一酸”,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是否有过与作者相同的经历,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上述练习包含基础字词、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等内容,能帮助学生习得文章情感表达的技巧,达成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召开研讨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未能掌握的内容,整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得,从而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落实“一课一得”,教师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如果每堂课都有重点地达成一个教学目标,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持续不断地落实“一课一得”,学生的语文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语文能力、语文水平也能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