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3-11-21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5372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28期
关键词:教—学—评古诗词设置

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 (537200) 卢 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要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强化评价前后的一贯性,以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统编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设置多维的、匹配的评价标准和任务,促进学生展开深入学习,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目标贯穿始终,明确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行动方向,又是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最终归属和落脚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设定的目标既是教学的靶标,也是设计任务、落实任务的抓手。

(一)准确定位,设定教学目标

对古诗词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从诗词的文体特点进行思考。古诗词的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音乐美,蕴含着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即便同类的诗词,由于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诗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虽然面对同一首古诗词,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教学目标都要契合它的文体特质,这样设置的学习任务才能体现文体的特点,符合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其次,目标的设定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准确了解具体的学情,对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意识、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思维规律等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要清楚他们在学习古诗词时存在的不足、遇到的困难等。这样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设定的教学目标,既体现课堂教学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理念,同时又能为精准地设置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依托目标,设置对应任务

设定的目标不仅是教学的方向,而且是后续设置任务的依据。教师要根据目标定位,审视任务设置的可行性,否则设置任务就有可能偏离课堂教学的要求,导致南辕北辙的尴尬。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编选了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人描述的画面;借助描写景物的状态,区别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不同特点。基于这一目标,教师设置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首先,理解诗歌大意,提取描写的景物;其次,想象画面,绘制导图,再现诗歌描写的意境;最后,关注动词,描摹联想到的场景。这样前后衔接的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对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认知,更感受到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目标与任务前后匹配,彼此贯通,为后续的评价提供抓手,形成了教与学、学与评之间的合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真实学情,设置驱动任务

(一)凸显学生自主,设置学习任务

语文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这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基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自我唤醒的契机、自我监控和反思的方法。这样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率。基于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教师要以学习任务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诗词语言、形象和情感的体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教师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抒发的情感,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任务:如果你是诗人陆游,来到了被北宋政府遗弃的土地上,现场采访“遗民”,你会问些什么?“遗民”又会怎样回答?设置这样的情境任务,明确了师生所承载的不同角色,同时形成了多维的交互平台。通过采访,学生将诗歌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呈现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情境任务,从原本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诗歌中的角色,进行积极的体验和感知,走进了诗歌的内核,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借助新颖形式,促进任务落实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教学古诗词,教师要走出传统的机械理解、背诵、积累的模式,将自主阅读、深入理解、积极鉴赏与迁移表达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实现古诗词的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热情和动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作者不同,描写的视角不同,但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应走出单篇视域,找准这两首古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示儿》这首诗中,作者虽然已处在弥留之际,但仍旧不忘失去的土地,并叮嘱后人,在家祭之时要将“北定中原”的消息告诉在九泉之下的自己。陆游这一遗愿究竟能不能实现呢?完全可以在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找到答案。

鉴于这样的解读,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穿越式的任务情境:其一,假如你是陆游,穿越到六十年之后的临安,看到林升诗歌所描写的“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等情形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又会对当时的南宋政府说些什么呢?其二,假如你是陆游,六十年之后的林升目睹了南宋政府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行径之后,穿越到你的病床前并将这一切告诉你时,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情境任务,形式独特新颖,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核,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引领思考方向,拓展任务空间

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这是“学以致用”理念的体现,目的是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文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实现语文与生活的高度融合。古诗词由于描写的内容与当下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拓展想象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真实可感的氛围,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内化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含义。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村晚》一诗,描写了农村傍晚的优美景色和人们闲适的生活状态。诗歌的前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展现出美轮美奂的画面。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如何建构开放而多元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呢?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后,观赏日落的景象,将现实生活的场景转化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深度理解古诗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衔”“浸”这两个动词的丰富内涵,感受日落时舒缓而优雅的独特之美。这样,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三、以评促学,保障任务高效完成

没有评价,“教—学—评”一体化就成为空谈。学习任务只有匹配对应的评价,并相互作用,学生才知道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表现性评价,调控学习过程

表现性评价,就是关注学生在达成目标、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将评价的焦点从原本看重结果转化成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经验,提升评价的有效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可以从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方面考虑。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简练,一些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在古诗词大意的理解上设置表现评价的内容。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石灰吟》一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是教师先要求学生紧扣诗歌内容,通过描述石灰产生过程的方式,考查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强化交流研讨,探寻这一首诗的独特价值,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二是《石灰吟》是一首咏怀诗,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局限在意思的理解上,而要紧扣诗歌借物抒怀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其所指向的事物以及所蕴藏的人生哲理。三是角色置换,引领提升。咏物诗看似描写具体的事物,实则是诗人人生志向的一种选择和目标,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对石灰的描写,将诗人蕴藏其中思想情感以自己语言具体、真实地表达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没有完全聚焦在最后的结果上,而是紧扣古诗的特点,从理解大意到探究本质,直至最后的倾吐释放,都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达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

(二)作业评价,体现教学目标

作业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和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古诗词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综合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补充与调整,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1.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源自内心的兴趣,学生就没有积极而主动的思考。为了凸显作业在“教—学—评”一体化中的作用,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目标,还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等维度出发,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如,《村晚》这首诗除了展现农村傍晚的优美景色,还刻画了一位调皮天真、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在这首诗教学后,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作业:紧扣诗歌最后两句“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并表演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的状态,最后完成一段小练笔。

想象、表演牧童的调皮与可爱,既落实了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清楚”,又契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这一作业先以想象、表演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具身体验;再要求学生将感性体验以理性的文字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特点。

2.增强作业的实践性

语文新课标要求设置真实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操作起来,他们的思维才能不断发展。正如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作业要从机械抄写、背诵等枯燥的训练中走出来,要搭建具体的多层次的听说读写平台,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通过将士们的边塞盛宴,描摹了出征人的复杂心情。诗歌的最后两句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堪称流传千古的名句。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特点,了解古代驻守边疆将士的乐观豁达以及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一是读一读,背一背,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理解诗人豁达开朗的人生;二是搜一搜,说一说,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感慨,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战争的残酷,用鲜活的事例尝试与诗人对话;三是演一演,评一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表演,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达出来。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鲜活体现。

“教—学—评”一体化是语文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积极落实这一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学—评古诗词设置
踏青古诗词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