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舟十五号我是如何炼成的

2023-11-20刘淑芬陈袁王天明邱晨辉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舱体返回舱摄氏度

刘淑芬 陈袁 王天明 邱晨辉

地球家人们:

你们好!我是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一个月前,我搭载着3名航天员,成功返回了地球家园。直到现在,我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从神舟五号2003年首次载人飞行到我这次“回家”,我们国家已经圆满完成10次载人飞行任务。这20年来,我们“神舟飞船家族”持续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很多人也对我们的外形充满了好奇,特别是负责航天员天地往返的返回舱。所以,我决定给你们写这封信,介绍一下我的成长经历。

我和轨道舱、推进舱相连,共同组成了神舟飞船。和人体结构类似,我也有“内脏”“骨骼”“皮肤”,甚至“外衣”。我是如何长成这个样子的?可以用6个字“铣”“吹”“卷”“縫”“热”“穿”来简单概括。

1“铣”外形,雕琢精准身躯 铣,是数控加工的一种形式。加工过程中,我要保持身姿不动,通过加工工具的旋转和移动为我雕刻出标准的体型,我的出舱舱门、舱门门框等部位,都是通过这个方式打造的。由于我体型具有“薄壁、精度高”的特点,加工时堪比“在气球上进行雕刻”。

2“吹”座椅,护航天地往返 返回舱内的航天员座椅有着特殊的外形轮廓,航天员坐在其中就像胎儿在母体中的姿态,在强过载冲击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套座椅是“吹”出来的。“吹”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热成形工艺,学名叫“超塑成形”。这种工艺方法,可以在约500摄氏度和2~8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实现精密成形。

3“卷”蒙皮,实现量体裁衣 我的皮肤是一层金属蒙皮,其中“头部”和“底部”是“吹”出来的,而我的“腰身”是通过滚弯成形实现的。大家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卷”,要实现精确的“卷”,就需要滚弯机这一利器。在它的加持下,4块金属板材从平面“卷”成了弧面,并组合成为三维锥筒。

4“缝”舱体,确保天衣无缝 我的身体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和舱体密封要求,需要通过焊接的方法实现,而负责焊接的操作者们也常常被称为“铁裁缝”。要让我的身体“天衣无缝”难度很大:在我的身上有50余条焊缝,总长度近70米,焊点数量达2600余个。而为了把我完美打造出来,需要用到10余套工装、70余道工序、上百个零件……焊接技能大师们往往一趴就是半天,每次身上都会被汗水浸湿。

5“热”处理,保持标准身材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历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练就了金刚之躯和火眼金睛。我也需要经历“三昧真火”,这样身形才会更加标准。在“塑形”的过程中,我要先后经历两种不同的高温历练,使我的骨骼更加健壮。

6“穿”外衣,呵护在轨冷暖 当我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后,“身体”难免会被其他舱体遮挡,因此表面最低温度可低于零下100摄氏度,有时我的局部又会持续受到太阳照射,最高可超过100摄氏度。为了给航天员提供合适的环境,研制人员设计出了一款低吸收、低发射的热控涂层,喷涂在我的身体表面。我就像穿了一件神奇的银色控温“冲锋衣”,能够在200摄氏度的大温差、长期低温及强辐射的太空中,将舱内环境温度控制在18~26摄氏度。至于大家好奇,我回家后外表面为何看起来金光闪闪?那其实就是我们的银色外衣在返回地球时,与大气层高速摩擦并氧化变黄后的样子。

介绍了这么多,不知大家对我的成长经历是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20年前,我的五哥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成为我们“神舟家族”永远的骄傲。那时,我还没出生。7个月前,我成功与空间站交会对接,那一刻,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形成了由6个航天器组成的“三舱三船”最大构型,6名中国航天员首次上演“太空会师”……

如今,中国空间站已全面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期待几个月后,我和我的十六弟神舟十六号,在美丽的地球家园再次相聚。

2023年6月4日于东风着陆场

猜你喜欢

舱体返回舱摄氏度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守护1.5摄氏度
适应气候变化:气温上升3摄氏度的世界无安全之所
薄壁多孔舱体微变形与量化装配技术研究
神州飞船太阳电池翼与舱体对接
舱体构件激光扫描和点云重构方法
实践十号返回舱回家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
跟踪导练(二)(2)
用电脑测试矿井救生舱的抗爆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