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安学类专业优化与整合研究
2023-11-20余定猛
□余定猛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作为公安学研究范畴的“公共安全”与“治安秩序”问题更加复杂严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现实与虚拟社会问题交织,对公安学学科体系的加速构建和创新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急切。[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跨专业的交融互鉴已成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内涵建设的新常态,专业优化整合成为公安学学科建设与复合型现代警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公安学本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公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安学学科建设与公安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教育部、公安部《关于举办公安类专业教育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公安类专业原则上在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因此,公安院校既要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学术话语、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等角度推进公安学学科建设,又要“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
(一)专业数量近年来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公安学自2011年被增列为一级学科以来,公安学科建设成果丰硕,二级学科蓬勃发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和《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公安学下设专业由2012年的15个,增加到2021年的23个,增幅达到53.3%。25所公安本科院校10年总共申请新增备案和审批公安类本科专业111个,其中公安学类58个,增幅70.3%;公安技术类53个,增幅165.6%(见表1)。近十年来,公安院校根据公安学科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积极调整公安本科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切性明显提升。
表1 2012-2022年各公安本科院校新增申报备案和审核专业情况表
公安学下设专业数量的快速增长,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安学不断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但也反映出学界对公安学范畴体系的认知分歧与理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从学科建设的逻辑来看,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知识体系分化的结果,相互
注:专业调整率=(新增备案和审核专业÷现有公安类专业数)×100%
间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始终交叉融合,但应囿于一级学科的范畴。笔者认为,现有部分专业是否应当纳入“公安学”范畴值得商榷,亟待从学科化、系统化视角加强顶层设计和优化整合。
(二)各专业在公安院校的布局布点疏密略显不均
根据对全国25所公安院校2020-202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数据统计,公安类本科专业(包括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在各院校专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全部23个公安学类本科专业,在公安院校设置最多的治安学和侦查学,设置率达到96%,警务指挥与战术和经济犯罪侦查设置率亦超过50%,另有禁毒学、公安管理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的设置率超过15%,其他15个专业的设置率均低于15%,其中消防政治工作专业和海警执法专业因相关院校转制等原因,目前在公安本科院校的布点数为零。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公安学下辖的20个本科专业在公安院校的布点数和设置率也不够均衡,布点数最多为24个,最少只有1个,设置率最高达96%,最低仅4%。从增设专业的分布来看,2012年以来各院校新增申报备案和审核最多的公安学类本科专业是警务指挥与战术(9个),其后依次为禁毒学(7个)、经济犯罪侦查(7个)、公安管理学(6个)、公安情报学(6个)、涉外警务(5个)等。 一般而言,某个专业新增数越多,表明该专业的成熟度、认可度与需求度越高。各公安院校公安学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是科学构建公安学二级学科体系的重要参考,是推进公安学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部属院校在新增专业申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根据2016年以来教育部各年度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除海警执法和消防政治工作专业外,其余6个新增专业均由部属院校申报,其中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申报新增3个,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申报新增2个,铁道警察学院申报新增1个。6个新增专业总计布点11个,其中10个布点于部属院校,占比90.9%,平均布点数为1.83,平均设置率为7.3%。(见表2)
表2 新增专业布点数与设置率一览表
新增专业的申报与开设均以部属公安院校为主的特点,反映出在公安学学科建设上,部属院校发挥着主导作用。然则,新增专业总体上布点数偏少、设置率偏低,反映出各公安院校办学定位和综合水平的差异,或将影响公安学学科建设与整体发展。
二、公安学本科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安学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对专业发展的规制功能相对较弱,故而学界对公安学专业设置存在诸多意见分歧。可以说,公安学专业的设置与发展问题是公安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外在表现。
(一)专业分化细化与复合型警务人才培养的矛盾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以及教育部公布的2020、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法学门类设有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公安学类等六个专业类别(一级学科),共设49个专业,其中公安学类下设专业数量最多,达到23个,占法学门类专业总量的46.9%。
相较于法学门类的其他5个专业类别,公安学下设专业数量偏多,专业划分过细,专业与专业之间错综复杂的隐形壁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复合型现代警务人才培养。从专业设置目录来看,公安学下设部分专业与公安警种岗位隐约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容易导致公安专业人才被贴上适应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等负面标签。因此,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学生的就业面向和岗位适应能力尤为重要。
(二)专业学科建设相对于公安实战发展的滞后性
为适应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以来公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有些公安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对专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技术侦查学、公安政治工作、移民管理、出入境管理、反恐警务、铁路警务等新增专业应运而生。公安工作新发展孕育新专业,新专业反哺公安工作新发展,公安学与公安工作良性互动是公安教育发展的最大优势。
但是,正如袁广林所言,公安学学科体系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薄弱,一些学科重复设置,部分学科设置陈旧,与时代脱节。[3]此外,林华瑜、刘茂林认为,公安学现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专业设置存在大量的融合与交叉现象,一些公安学科特质不明显的专业也被列入公安学专业。[4]48公安学自身的不成熟,二级学科的划分标准不明确,导致下设专业之间边界冲突、内容重合,由此造成公安学学科理论体系落后或脱离于公安实践发展。
(三)学科建设成果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局限性
在中国知网以“公安学”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学术期刊论文667篇(北大核心99篇,占14.8%),其中2020-2022年的年均发文量33.67篇,表明公安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热度还不够,应用公安学学科体系规制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意识仍有待加强。同时,以学科建设为主旨,以公安学或治安学、侦查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总量仍然不足。在中国知网以“治安学”和“学科”为主题进行叠加检索,2020-2023年的学术期刊论文仅20篇;以“侦查学”和“学科”为主题进行叠加检索,2020-2023年度的学术期刊也仅有28篇。“公安学”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总量不足,学术期刊来源类别相对单一,以及总体层次不高等问题,表明“公安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力有待提升。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应用性评价和新兴学科准入方面存在着缺陷[5],对年轻的公安学极为不利。但总体正如林华瑜、刘茂林所言,中国特色的公安学学科的构建面临学科定位模糊、学科体系不够合理、学术体系原创性欠缺、学科话语影响力不强等现实难题。[4]48当前,学界对“公安学”的独立性依然存有质疑,这是新兴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回应质疑、澄清学科边界是公安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
三、公安学本科专业的优化与整合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6]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单元,其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因此,公安学学科专业优化与整合是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公安学科体系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现代警务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专业优化与整合的主要目标
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和现代警务制度迭代升级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现代警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根据问题导向原则,公安学专业优化与整合要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专业设置过度分化、细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公安本科院校按照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思路,在公安学学科范畴内对现有专业目录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交叉融合为主要特色的公安学学科体系。二是解决专业布局布点失衡、不均的问题。这就要求公安本科院校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凝练办学特色,整合现有学科与专业的办学资源,推进专业结构优化,促进立德树人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学学科体系和构建鲜明公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基础。
(二)专业优化与整合的基本原则
专业优化与调整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但从学科建设与院校发展两个角度来看,应当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公安学科建设为引领。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界普遍认为,公安学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学科边界尚不清晰,下辖专业数量不断增长正是其边界模糊的必然结果。各院校在申报专业的理由中,一般强调的是公安实战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而较少考虑学科体系的构建。但这种现象应该是暂时、局部的,学科对专业的统领作用直接表现为将专业设置囿于一定领域,专业知识体系围绕公安学学科的核心范畴,相对稳定的专业设置正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是坚持以公安实战需求为导向。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科技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的新型化,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专业化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智慧公安和现代警务变革对应用型、复合型警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安学作为一门应用导向型学科,应当准确把握公安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和警务变革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是坚持与院校办学定位相适应。各公安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水平不同,教学资源与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其专业结构与专业设置必然各具特色。部属公安院校要根据自身定位和传统优势,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探索专业交叉和学科融合,领航公安学学科体系建设;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校局联动的体制机制优势,基于区域警务特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和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各院校要全面审视自身教学资源优势和特色,在本科专业设置上不必贪多求全,对当地公安机关有需求但自身不具备培养条件的专业,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或委托培养方式满足公安实战需求。
四是坚持动态调整与持续性优化。对公安本科院校而言,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是一种常态,但是在公安学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专业优化与调整缺乏应有的学科意识与学科规范。2012-2021年间,各公安院校新增备案和审核本科专业总数达到111个,占现有公安本科专业总数的35.6%,25所公安本科院校中有24所对本校专业结构进行过调整,其中调整幅度最大的是山西警察学院,达到63.63%,其后依次为南京警察学院、山东警察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新疆警察学院、贵州警察学院等,调整幅度均达到50%以上。
(三)专业优化与整合的路径选择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安学类专业优化与调整的主基调无疑是交叉、融合、特色与创新,但在路径选择上,不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可以有所区别。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公安学类专业优化与调整则需要在公安学基本范畴内对专业设置进行系统性规划。因此,公安学专业优化与整合既要从学科角度考虑学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又要从院校角度考虑育人的可行性和适切性。基于此,在路径选择上可以从两个维度探索不同路径。
一是从学科建设维度,科学规划二级学科体系,优化专业整体设置。目前,公安学下设的23个专业,笔者认为有些专业相近度较高,人才培养目标交叉性较强,可以进行适当整合优化。例如,涉外警务、移民管理、出入境管理等三个专业尽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应当由涉外警务专业统辖,根据公安工作实际需求,将移民管理、出入境管理等相关业务领域课程融入涉外警务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再如,公安管理学、公安政治工作两个专业的重合度较高,尽管公安政治工作能够凸显政治工作在公安领域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公安管理学在一定程度可以涵盖公安政治工作,通过将公安政治工作的核心课程融入公安管理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即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问题。再如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技术侦查学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相互渗透力更强,在林林总总的犯罪种类中独设经济犯罪侦查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针对性固然是增强了,但是专业的细分可能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窄化的问题。同样,技术侦查作为侦查的措施是侦查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成为侦查学人才培养规划的一部分。此外,笔者认为将警犬技术归为公安学范畴也值得商榷。
二是从院校发展维度,合理布设不同类型专业,优化内部专业结构。在难以用招生和就业数据判断专业发展形势的情况下,笔者根据不同专业的设置率,将公安学下设的20个专业(1)边防指挥、消防政治工作、海警执法因专业停招或学校转制,在公安院校设置率为零,故未纳入分析。分成三类:一是普及型专业,即设置率达到50%及以上的专业;二是大众型专业,即设置率超过15%但不及50%的专业;三是特色型专业,即专业设置率不足15%的专业。据统计,公安学现有普及型专业4个,大众型专业4个,特色型专业12个,分别占比20%、20%和60%,其分布情况详见图1。
图1 公安学专业布点总体情况
各公安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对不同类型专业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合理设置普及型、大众型和特色型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普及型专业与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融合。普及型专业一般是公安学传统专业,其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体系相对成熟,学科体系建设认可度相对较高。对此类专业要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通过融合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态,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传统文科向新文科的转变。
2.拓展学科专业外延,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提升人才的适应性,推动大众型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大众型专业是日趋成熟的专业,学科化认可度持续提升,2012-2020年禁毒学、公安管理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等4个专业,新增备案和审核数分别为7、6、6、5,是除警务指挥与战术、经济犯罪侦查两个普及型专业之外,增量最多的专业。笔者认为,在全面深化公安工作改革背景下,公安管理学、公安情报学和涉外警务将在各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普及型专业。尚未开设大众型专业的公安院校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国家和地方警务发展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优化布局;已经开设大众型专业的公安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局联动优势,结合区域警务特点,在公安学学科规范下加强新文科专业建设,拓展学科专业的包容性,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适应性,在大众型专业普及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
3.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推动特色型专业与传统公安学专业的融合创新。特色型专业以新兴专业为主,正如10个特色型专业中有6个为2016年以来的新增专业。特色型专业建设既是对公安工作新发展的呼应与支撑,也是对公安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拓展与完善。特色型专业的形成主要受制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一般而言,此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量低,且专业设置条件高。若大规模设置,可能造成专业人才培养供大于求,以及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仅从专业名称来看,有些特色型专业是传统普及型专业的细化和深化,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强,但是可能被贴上“适应性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等负面标签。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当地公安院校不具备个别专业培养条件和能力的,可以由省级公安机关委托其他省(区、市)公安院校进行培养。故而,对于特色型专业不应在规模上寻求新的扩展,而应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创新,加强专业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与传统公安学专业的融合,着力解决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窄化和适应能力弱化的问题。
总之,公安学作为一门新兴综合应用性学科,其专业优化与调整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公安学学科基本范畴内,以学科意识和学科规范为指引,以维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为准则,以服务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公安学学科体系建设为目标,持续加强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特色与创新发展是公安学学科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是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