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晋西北青年运动的发展与启示

2023-11-20□王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晋西北青联抗日

□王 欣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山西青年,始终秉持与党同心、与党同行的信念走在时代的前列。尤其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地区的青年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发起反帝反封建运动,建立各级青年组织,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贡献青春与智慧。

一、晋西北青年运动兴起的背景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各地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这场抗日救亡运动中来。晋西北作为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纽,受到日军的重点进攻。山西民革战地委员会、牺盟会(1)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简称。及山西新军等相继进入晋西北对日作战,并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晋西北青年运动就此展开。

(一)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

1935年12月20日,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提出“一切爱国的青年同胞和青年组织,大家在抗日救国的义旗之下联合起来”。[2]1936年10月,按照北方局的指示与山西的实际情况,共产党员薄一波赴晋,完成对“牺盟会”的改组。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号召各地青年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上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青年救亡运动的决议》,明确指出了当前的任务是“一切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会后,共青团中央被正式取消,青年活动交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下设的青年部领导。

1937年9月,刘少奇与周恩来提出“山西应以武装民众,进行战争动员为工作中心”。[3]经过周恩来与阎锡山的谈判,9月20日,全国第一个国共双方代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在离石正式成立。9月29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2)民先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1936年成立于北京,简称“民先”或“民先队”。总队部在太原正式建立,并且对“民先队”的主要工作路线进行规定,即广泛发动民众抗战,推动并支持政府坚决抗战到底。

战动总会肩荷总动员的重担,民先队肩荷建立青年统一战线的重担。两个组织成立后不仅在促进晋西北青年运动和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向全国发出开展青运、统一青运的呼声,中国青年以空前的深度被动员。

(二)晋西北青年运动的客观环境

晋西北位于黄河以东,绥远以南,同蒲铁路以西,汾离公路以北,面积约42775平方公里,行政上区划为六个专属区,37个县。(3)37个县分别为:二区的岢岚、五寨、神池、朔县、河曲、保德、偏关七个县;三区的静乐、岚县、阳曲、静岚四个县;四区有临县、临南、离石、离东、方山五个县;五区有山朔、平鲁、右南、怀仁、右玉、左云、大同七县;六区有宁武、静宁、崞县、忻县、崞山五个县;八区有交城、文水、汾阳、榆太、太原、清徐、祁北七个县,另外还有两个直属县:兴县、神府。东临冀察晋、西连陕甘宁,北接大青山,东南与晋冀鲁豫边区交界,南毗晋西南,是连通陕甘宁边区到晋察冀、大青山、晋冀鲁豫的桥梁。各区村庄零散,人口稀少,道路狭窄,交通闭塞不便。地理环境极大限制了青年们的眼界与活动范围,造成了当地青年思想的保守性与落后性。

经济上,晋西北人民大多以农业为主,经济形态落后,经济作物单一。受阎锡山“土地公有制”的影响,乡村经济波动较小,地权分配相对分散,仍属自耕农经济,租佃模式并不发达。土地财产大部分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人民生活艰苦,大多青年从13岁开始接触农活,到18岁就已经成为主要劳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长期落后的经济也制约了当地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政治上,晋西北地区的政权大多掌握在地主与富农手中,普通民众在政治上并无主动权。文化上,由于青年长期劳作,无暇参加活动,青年的教育与学习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占人口的90%左右,如在临县占95%,在保德占83%,有的地方甚至占到99%。[5]此外,受几千年传统遗毒影响,迷信、守旧等封建意识浓厚,哥老会、迷迷道、青红帮、家理教、黄香道等封建组织在当地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据1941年对晋西北地区10个县的24个行政村(文水保贤庄、交城西社、河曲章栅、保德冯家滩、兴县杨家坡、离石艾掌、静宁杜家村、忻县何家庄、朔县下木角、临县寨头等)统计推算,当时晋西北人口总数为2 945 447人,其中男女青年约369 780人,占人口总数的12.55%,儿童约316 217,占人口总数的10.74%。[6]29相较而言,青年人数占比较多,然而早期的晋西北青年运动却进展较慢,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一方面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抗战初期的晋西北地区并没有涌现出强有力的群众领袖,更没有青年干部来领导青年运动;另一方面晋西北地区民众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加之阎锡山为扩军而不择手段到处抓兵,使民众惧怕军队惧怕政府和民运工作的同志。此外,民众对青年运动工作的开展也较为忽视,这就增加了动员和组织青运工作的困难性。

(三)战争激起晋西北青年的抗战热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入侵,晋西北作为陕甘宁边区东部的屏障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纽,受到日军的强烈进攻。据1941年2月统计,日寇在晋西北的大小据点有160个上下。在日寇强化治安运动下,我方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受其管控。军事上,加强对我军的控制,不断增加据点并强抓青壮年当伪军;政治上,加强特务工作,加强伪政权,瓦解我党军政民各种组织,引诱干部投降;经济上,加强剥削,封锁物资,控制粮食的发放和贸易往来,打击农钞法币,同时破坏农村经济,如文水四区和汾阳五区做的纺纱车被敌尽数销毁,太汾公路沿途的桃李果林被尽数砍倒,木材当做修筑铁路之枕木;文化上,通过报纸、传单、漫画、标语等方式丑化我军形象,大面积开办小学,强制学生学习日语,接受日寇的奴化教育,并在据点内召开运动大会、开办俱乐部(如崞县)引诱青年赌博、嫖妓、吸食毒品等。

除此以外,日寇更是加紧对根据地的扫荡,1940年2月至1941年1月,日寇对晋西北地区实行了四次扫荡,并在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受到严重破坏,北临、方山、南临、离东、离石在日寇第四次扫荡后的损失如表1所示。[6]22-23

表1 六县损失统计表

日寇的扫荡致使大批青壮年被屠杀、奴役,青年妇女被奸淫蹂躏,晋西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血的教训使晋西北青年的思想开始觉醒,抗日情绪高涨,迫切地要求行动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战动总会被迫转移到汾阳,大量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进步青年随之转到晋西北地区,做宣传组织和动员民众的工作。这些新青年的加入,也将这场青年运动以无可阻挡之势迅速向前推动。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再加上晋西北客观环境及战争对青年的影响,晋西北各地青年开始团结起来,青年学生、农民、工人等各阶层人士纷纷开展青年活动,通过募捐和组织军事训练等方式支援前线。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国民党山西当局为顺应形势,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不强加干涉青年抗日游行,放宽对青年抗日宣传途径的管控,允许青年结社自由等,但从国民党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来说,这些措施只是权宜之计,本质上并未改变其压迫和奴役劳动人民的一党专政立场。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晋西北青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促使更多的青年联合起来,为推动晋西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二、晋西北青年运动的内容

晋西北地区共青团组织的动员和战动总会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党团组织对晋西北青年运动的领导。青救会、民先队、青年工作团、青年俱乐部等组织在党的号召下相继成立,并在国统区获得了公开或半公开的地位,为晋西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条件下,积极动员青年参军支前和提高青年知识文化水平与革命觉悟也成为了党领导晋西北青年运动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晋西北青年抗日救亡团体

抗战爆发之初,晋西北地区就已经着手组建了部分抗日救亡团体,如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等,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阎锡山、薄一波共同主持建立的“牺盟会”,这一团体使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省会城市太原也成为了全国抗日呼声最高的地方,大批进步青年纷纷前来学习培训,为抗战组建新军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至此,国民党山西当局基本确立了联共抗日的统一路线。在此背景下,晋西北青年运动形成了以救亡宣传活动为导向,以救亡团体建立为重点,以救亡活动为基础的运动特点,除牺盟会外,此时期还建立了几个影响力较大的抗日救亡团体。

一是青年救国会的建立。1937年11月,晋西北地区的“民先队”在离石设立新的办事处,并开展大量工作动员群众加入“民先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战动总会发现“民先队”的组织形式并不易被农村青年所接受,故而决定先建立“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青救会主要吸收年龄在15到20岁的青年入会,核心任务是动员组织青年做好锄奸反特,参军支前等工作。[7]同年12月,离石率先成立县区青救会,其他各县的青救会随即建立。青救会的建立也促使战动总会于1938年成立青年工作团,专项负责开展青救会工作。

二是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建立。1938年3月离石失守后,战动总会转移至岢岚,青工团鉴于先前在离石的工作过于政治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脱节,故成立以文娱活动为中心的青年俱乐部作为下层青年组织的基础,兴、岢、宁、静地区的工作便很快开展起来。至193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县委以上地方党部直至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8]。1938年6月,在战动总会、“民先队”以及“牺盟会”的共同努力下,晋西北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和动员青年积极参加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建设。

三是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建立。1939年2月,在晋西北牺盟会三个中心区发起“建立晋西北青联,统一青运领导”的号召下,晋西北青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临县召开,宣布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晋西北青联”)正式成立,明确了当前的中心工作是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参战,帮助政府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加强青年训练以及儿童工作等。此次大会就青年运动的内容、形式、青年统一战线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开展全体全面运动的任务,这也有力地推动了青年工作的开展。会议结束后,各地迅速响应号召,建立和完善了本地青年组织并进行活动,至1939年初,已有16个县成立青救组织,共吸呐三万多名会员。

晋西北青联的建立,极大加强了共产党对晋西北青年抗日战斗的领导,各地建立的青救组织也在晋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至此,晋西北青年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二)动员晋西北青年参军支前

1940年3月,为了动员青年加入保家卫国的行列,晋西北党委召开干部扩大会议,号召要以改善青年生活、健全青年组织形式为基础,鼓励青年参军,建立青年武装力量。5月,由区党委青委直接领导的“晋西青年抗日纵队”成立,800余青年积极加入抗日纵队。同一时期,青年干校也被正式更名为“晋西青年抗日干部学校”,招收学生150余人,为晋西北的抗日组织提供了后备人才。此外,在改善青年生活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如组织内青年分粮4127石,借种1438石,贷款5675元,租地1028垧。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青年运动的积极性,青年参军支前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1940年8月,晋西北青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团结整个青年一代”的方针,并提出开展全体全面动员青年运动的任务,尤其是9月第一期青干校培训结课后,优秀学员被派往兴县及临县、岢岚、静乐、太原等四个中心区,以冬学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除了辅助各县建立抗日青年纵队,开展冬学工作以外,在12月敌军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冬季大扫荡之时,青联在部分地区积极组织了青年游击小组与敌人斗争,有力打击了敌军的进攻,如兴县官庄的游击小组在冬季反扫荡运动中抓住一个汉奸,离石张家山游击小组在百团大战中烧毁敌人的两个碉堡,文水的游击小组一夜割掉百余斤电线,成功切断敌人的电路系统等。

在太原一带,与“青年纵队”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青年连”,成员由干部动员加入和各地的游击小组改编而来,如交城就采用改编游击小组的方式发展了一部分青年。至1941年“五四”青年节检阅时,太原地区已经发展了四个青年连,总共150人,青年连活动也较为频繁:如汾阳连自成立起已对敌伪作战30余次;文水连在百团大战时与日伪军作战两次,并领导游击小组与人民群众拆掉敌军1000多斤电线。至1942年,青年连已经成为各县地方武装大队下的基本组织团体。

随着青年运动的深入发展,1944至1945年,晋西北区青年参军热情空前高涨,临县、静宁、临南、忻县、宁武等地青年踊跃报名,晋西北地区一度出现“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着入伍”的场面。青年抗战团体的组建与壮大是晋西北地区党组织领导青年运动的一大举措,其不仅为抗战前沿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也使得敌、伪军的统治根基被动摇。

(三)帮助晋西北青年提高文化水平和革命觉悟

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革命觉悟是进行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为了打破敌军对晋西北地区人民的奴化教育,宣传抗日思想,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于对晋西北青年群众实际情况的考量,晋西区各组织开始将提高晋西北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和革命觉悟提上议程。

1941年晋西北青联召开第二次执委会,在总结冬季工作的前提下,在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上提到要以青联组织为中心,提升国民文化教育,大力推行识字班,强调“组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政策的推行下,各地纷纷开展文化教育,主要分为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两个层面。

在培养干部方面,由青干校、青年武装干部训练班、教导队等组织分别对县区的青联干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政治常识(思想政治教育)、军事常识、青年运动、根据地政策法令等方面,同时建立了各项学习制度,定时检验各县区干部的学习情况,如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上半年全区共进行过区级及以上的干部检测27次。此外,培训班的教材主要以《中国青年》晋西版为主,在教材的编写上更加注重青年的作用与抗战思想的宣传。在《中共青年》晋西版出版的第一年,共发行9 370份,每期由原先预定的400份增加至2 000份,成为晋西北地区大部分青年干部的主要读物。村级青联干部则是到各大干校流动培训,主要内容为抗战常识、思政理论与工作常识等。至1941年中旬,各地约200个左右的县区青联干部受到培训,约2 081个村青联干部受到各大干校的流动培训。

在国民教育方面,一是动员青少年儿童入学。据临县、离石、临南三县统计,1941年上半年青联共协助动员1 888名儿童入学接受教育,保德下流碛村的青联主席更是在一年中发动25次动员学生入学的活动。二是建设各级学校并培训教师。据行署统计,至1941年5月,晋西北地区新建了368所小学、2所高小;协助各县培训了1 960位教师,并成立教育协会。三是积极组织冬学运动。以青干校为基础,各级青年干部成立冬委会,组织各级青联成员学习社会文化常识,宣传革命思想等,至1941年底,共辅助训练了2 007名冬学教师,吸纳23 414名青联学员加入冬学。四是建立群众学习组织。如识字班、夜校、大众补习学校等,但由于群众要从事农业劳动,学习时间不定,此项工作并未较好开展。五是建立大批儿童剧团。儿童剧团主要以演出的形式对群众进行社会教育和抗战宣传,是晋西区党委在组织文化娱乐工作中的一大成就。

通过干部培训以及国民教育活动,晋西区一扫往日封建蒙昧的状态和人民对战争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青年进步的思想和敢于抗战的勇气。以青干校为基础的各类学校也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源源不断地为战争前沿输送新生力量,越来越多的优秀干部和知识青年成为晋西区抗日宣传和动员群众的主力军。

三、晋西北青年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晋西北位于中共中央连接华北地区各抗日根据地的咽喉锁钥之处,是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晋西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在面对敌伪分子的摧残和迫害时,他们建立抗战团体,宣传抗战思想,坚决与反动派斗争;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以及学校进行助农、助工、助学,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战积极性;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了抗战前线的武装斗争,扩大了党的青年群众基础,为山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作出贡献,也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青年运动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晋西北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坚持党的领导是青年组织与生俱来的血脉基因,是青年运动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山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阶段,正是由于共产党的支持、教育和领导,有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方面的指引,青年才能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也正是在党的宣传和领导下,无论敌人怎样迫害,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青年始终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不动摇,从而保证了山西青年运动蓬勃健康的发展。山西党组织从创建之初,就选派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深入群众指导青年团体的建立,他们不仅深入各区、县、村建立党的组织机构,还组建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团体,这些团体也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了各个阶段晋西北青年运动的中坚力量,尽管抗日主力军仍是八路军,但这些抗日救亡团体在抗日宣传、物资供给以及后备力量的补充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也表明了如果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无论哪一个阶段的山西青年运动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部分青年要“独立”,但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年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做党决策部署的坚定执行者,结果成为抗日救亡和第二条战线的主力军,可见坚持党的领导是青年运动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如任弼时先生提到的:“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历次伟大的青年运动,所以获得光辉的业绩,都是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9]这也注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开展新时期山西青年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青年运动的思想基础

马列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更是广大晋西北青年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0]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青年带来了不小的思想冲击,也吸引了部分进步青年开始对马列主义进行研究,五四运动的发起更是极大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开始意识到马列主义的重要性。为了使晋西北青年认清历史发展方向,从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晋西区党组织通过积极创办书店、识字班、夜校、读报组、训练班等途径来加强青年的学习教育,宣传与马列思想相关的通俗读物,大批晋西青年开始源源不断地从马列书籍中汲取养分,逐渐树立起正确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在面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等错误观念时,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这也反映出青年运动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朝着健康、正确的轨道稳步发展,昭示着新时期的青年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

(三)发扬爱国主义是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爱国主义是每个历史阶段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大青年才能激发出经久不息的奋斗热情,中国青年运动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史实也在不断地证明爱国主义是青年运动的内在动力,面对敌军在晋西北地区烧杀掠抢的可耻行径,面对封建势力的猖獗,青年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踊跃加入到“锄奸反特,参军支前”的运动中,凭借着一腔爱国热血,晋西北各个阶层的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为己任,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其中涌现出的大量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也共同奏响了爱国主义篇章中最为动人的旋律。

(四)坚持与群众相结合是青年运动的前进方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晋西北青年运动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需要坚持的正确道路。在晋西北青年进行打敌伪、打顽固运动时,青年队伍只是众多反帝反封建队伍中的一小支,虽然站在革命的前沿,起到了一定先锋队的作用,但青年“还不是主力军”,仅仅依靠青年队伍“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11]事实也证明了唯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情感联系,晋西北青年运动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也唯有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晋西北青年运动才能够展现出勃勃生机。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毛泽东也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这一理念不仅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北青年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的青年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只有与群众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才能更好地开展青年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青年组织是青年运动的重要保障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建立和完善青年组织是党集中青年力量领导青年运动的途径,也是党向青年传播政治理论思想的有效途径。在山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席卷之下,晋西北共青团应运而生,并协助晋西北党组织建立了一系列青年组织,如民先队、青救会、青年工作团、青年俱乐部、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等,儿童也被动员起来,建立了儿童团。尽管此类青年组织在后续的发展中不断演变,但它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织的信仰,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中去,也推动晋西北青年始终沿着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的方向前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北青年运动,不仅为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传送了更多新鲜的血液,也在山西人民革命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各级共青团组织应总结历史经验,切实履行好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重任,不断提升共青团组织在广大青年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12]当代青年也应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以奋斗的姿态争做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奉献者,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书写壮丽的人生华章。

猜你喜欢

晋西北青联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论许光达在晋西北抗战的贡献
晋西北地区近6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济南青联举行“青联委员助力千家脱贫行动之青联伴成长”活动
浙江省青联十届七次常委会召开
晋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朝青联人 一世青联情
罗东川 烙印下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