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根” 与“基” 的同步构词
2023-11-20王玥
王玥
【摘要】核心义是指对词语本义的形象特征总结,是贯穿于词各个义项的核心特征。同步构词则是以核心义为起点的一种构词造词模式。“根”和“基”核心义同,均为“源头”义。根据同步构词规律,“根本”“根底”“根脚”构成狭义同步构词;“基础”“基准”“基源”构成狭义同步构词,“根本”类和“基础”类构成广义同步构词。
【关键词】“根”;“基”;核心义;同步构词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12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40
当提到“根”和“基”二字时,通常都会想到“本源”“起始”等意思,“根基”也是一个常用的双音词。我们再看由“根”和“基”各自组成的双音词:“根本”“根底”“跟脚”等;“基本”“基础”“基准”等,都包含了“源头”“起始”等意义,我们把这样的词从词义发展的角度称之为同步引申,从构词角度称之为同步构词。这里的“同步”并非是时间顺序的先后出现,而是从逻辑推理角度的先后发生。词的这种“同步”现象则与词的“核心义”的关系紧密相连。
一、核心义与同步引申、同步构词的关系
从历时的角度看,一个词的词义会发展演变出多个义项。从共时的角度看,一个词的诸多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词义的“同步引申”。许嘉璐(1987)较早注意到了词义演变过程中“词义具有同步引申的规律”,认为一个词意义延伸的过程常常“带动”与之相关的词发生类似的变化,这就叫“同步引申”。[1]张博(1995)提出了“相应引申”说,认为前人所提到的各种“引申”之说,即在系统内部,一个词意义的运动变化,往往会牵连带动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或几个词的意义也发生相应的运动变化。[2]王宁(1996)进一步将词义的引申规律系统化,认为就是甲乙两个义项彼此相关或甲乙两个同源词之间意义相同。[3]由此可见,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并非是彼此孤立的,也同样印证了词义的发展并非与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有关。那么是什么统摄了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呢?这就是词的“核心义”。
核心义是联结词义系统内部各个词义关系的枢纽,源于词的本义。核心义是从各个具体的词义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行为特征或状态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通常蕴含在词的本义中,并非某个具体的义位。宋永培(1994)较早使用了“核心义”的说法,认为“引申义列的多层与多向是由本义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本义蕴含的形象特征即形象特征凝聚的核心义决定的。”[4]张联荣(2000)进一步阐释了“核心义”的概念:“如果不考虑历时的因素,如果一个多义词的所有义位共有一个遗传义素贯穿其中,这个遗传义素称为‘核心义’。”[5]由此可知,词义的引申,除了历史和习惯因素造成的声音和字形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核心义在其中的统摄作用。
再回过头看“根”“基”二字,既然都有“本源”“起始”等意思,由这两个字组成的双音词的词义也都有“源头”“起始”之义,那么从构词的角度看有何规律呢?这就是王云路(2014)提出的“同步构词”现象。所谓“同步构词”,就是两个或多个同义词,用同样的构词方式,创造了一系列同义词。这里的“同步”与“同步引申”的“同步”一样,并非是发展的时间顺序上的一致,而是构词序列上的一致。用公式来表示,即若语素A=B=C,则A+X=B+X=C+X。[6]下面将以归纳演绎法为主导,从构词的角度,运用核心义和同步构词的概念,对“根”和“基”以及由这两個字组成的双音词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从“根本”看与“根”搭配的同步构词
(一)“根”的核心义分析
我们先从“根”的核心义入手。检索《汉语大字典》发现“根的基本义项有:1.植物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其主要功能为吸收养分和固著植物上部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2.物体的基部;3.事物的本源;根由;4.植根;5.追究;根究;6.根除;彻底清除;7.佛学名词。(1)指人所具有的能产生感觉或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2)生殖器;8.数学名词。(1)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或称代数方程的解。(2)方根的简称;9.化学名词。带电的基;10.量词。用于计量草木或条状物;11.边;前。义项7为专有名词,义项8~义项10为虚化后和现代用法,其余义项均包含“源头”义,可以通过各义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义项1“植物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这是指植物汲取营养,繁荣生长的源头。如《楚辞》:“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長。”再如《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此二例均表达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根系,即根是植物生长的源头,可佐证“根”的核心义为“源头”。义项2“物体的基部”与此同理。
义项3“事物的本源”。这是指事情发生的源头。如《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此句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具体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现、存在的各种具体根据。”再如《管子·君臣》:“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此句是说:“对于微小的事情都十分谨慎,对于违法非法都详细辨别,并追究根底。”此二例都表明“根”有刨根问底、追根溯源之意,也可佐证“根”的核心义为“源头”。义项5“追究;根究”与此同理。
义项6“根除;彻底清除”。这是指从源头上除掉某个事物。如《后汉书·西羌传论》:“若攻之不根,是养疾疴于心腹也。”“攻之不根”的意思是“不从根上医治”,也就是从源头医治,可以用来佐证“根”的核心义为“源头”。
再考《说文解字》之“根”义:“木株也。从木。艮声。”本义为“草木之根”。张文虎舒艺室随笔:“《说卦》艮为足。艮,止也。止,古趾字。根从艮,似非徒取谐声。” 《管子·地形篇》:“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博雅》:“始也。”从以上几例也可以看出,“根”有“本源、起始”之义,即“源头”义。
(二)“根X”搭配的并列式词语同步构词
前面提到,“同步构词”是指某些构词语素和义项具有一致性,根据仿造和类推机制进行构词。从上面对“根”的相关义项及其复音词搭配用例的分析中,推导出“根”的核心义为“源头”。我们取“根”的形容词用法,以“根本”“根底”“根脚”这三组并列结构词来进行分析。
1.根本
“本”的义项有:(1)草木的根;(2)草木的茎、干;(3)古指有血缘关系的嫡系子孙;(4)事物的基础或主体;(5)人或动物的器官的根基部位;(6)某些杆状或狭长物体的根端或粗的一段。也指手把处;(7)事物的起始、根源;(8)原来的;固有的;(9)依据;按照;(10)究,察究;(11)本钱;母金等。义项1、2、4、7、10与“根”的义项有所重复,均有“植物汲取营养生长的源头”、“事情发生的源头”之义。
再考《说文解字》:“指事。木下曰本。從木從丅。此篆各本作本。解云從木,一在其下。”也就是说,“本”字从“木”,在下面加上一横作为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另举一实例,如《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本”与“始”位置同,用法近,皆与其后一个字形成对比义,因此可以互证核心义为“源头”。因此,“根本”相搭配构成并列结构词语,义为事物的本源、根基。
2.根底
“底”的义项有:(1)物体的下层或下面;(2)底子;基础;(3)底细:事物的根源或内蕴;(4)何;什么等。由这义项1~3可以看出,“底”与“根”义项也有相似之处,为“源头”之义。义项5虽用作疑问代词,但也有对事物进行追问,探寻本源的意思。
再考《说文解字》:“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聲。”《说文解字注》:“(底)山凥也。凥各本譌作居。今正。山當作止,字之誤也。字从广故曰止凥。”《廣韵》曰:“底,下也,止也。”由以上各家之言可以看出,“底”有到了“止于最原始的地方”之义,也就是到了事物的源头。举二实例,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明·袁宏道《满开游记》:“清澈见底。”因此,“根底”相搭配构成并列结构词语,义为事物赖以建立的基础;事物得以成立或受到支持的根据。
3.根脚
“脚”的义项有:(1)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2)最下部;(3)剩下的废料、渣滓;义项1和义项2与“根”字的基本义项相同;义项3是指用于建造东西所使用的原材料,其核心义也有“源头”之意根据此解释也能看出“脚”字的核心义有“源头”之义。考《说文解字》:“(腳)脛也。从肉卻聲。”本义为“胫,小腿”。脚对人体起支撑作用,而上面所提的种种义项,无论是植物的根茎、拍摄的底本,还是建造的原材料,都是起到支撑、支持的作用,因此也能推断出“脚”字亦有“源头”之意。所以,“根脚”能够构成并列结构的词语,义为植物或建筑物的根基;底细;出身。
(三)“X根”偏正式词语同步构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根”的核心义为“源头”,并通过同步构词法分析了“根本”“根底”“跟脚”三个“根X”结构的并列式词语,进一步佐证“源头”为“根”的核心义。那么“X根”结构的偏正式词语是否也能佐证这一推论呢?我们试举几个词。
1.病根:没有完全治好的旧病;引起失败或灾祸的原因。
2.票根:存在于票据签收者手中的那份票据,即票据的存根。
3.归根:总结;归结;归于本原;重返故乡。
4.善根:佛教语。梵语意译。谓人所以为善之根性。善根指身、口、意三业之善法而言,善能生妙果,故谓之根。
由以上四个词可以看出,“病根”指疾病发生的源头;“票根”指最原始的票据;“归根”指回到最原始的地点;“善根”指人本性之善,均能佐证“根”之核心义为“源头”。
三、 从“基本”看与“基”搭配的同步构词
(一)“基”的核心义分析
查阅《汉语大字典》可以看到,“基”的基本义项有:1.墙脚;2.本;基础;3.起头,开始;4.业;基业;5.谋划;经营;6.化学名词。化合物的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原子,被看做是一个单位时就叫基。也称“根”。除义项6为专业术语用法之外,其余几个义项均和“根”字的义项有相似之处。那么,从核心义的角度来看,“基”与“根”是否是同义语素呢?
义项1“墙脚”与“根”的义项1“植物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和义项2“物体的基部”相似,指房屋等建筑物在建造时的起始、源头之处,因此其也有“源头”之义。如《晋书·石季龙载记》:“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
义项2“本;基础”和义项3“起头,开始”与“根”的义项3“事物的本源;根由”、义项5“追究;根究”相似,均指事情发生、事物产生的源头,对事情的发展起支撑、支持的作用。如《诗经·大雅·抑》:“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义项4“业;基业”和义项5“谋划;经营”指事业的基础,也就是建立政权、发展事业的起始和源头。如《左传》:“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再考《说文解字》:“(基)牆始也。部曰。阯者、基也。此蒙基而釋之。牆始者、本義也。引申之爲凡始之偁。釋詁、周語、毛詩傳皆曰。基、始也。禮經古文借基爲期年字。从土。其聲。” 据此,也能印证“基”字也有“源头、起始”之义。
从以上各个义项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推断出,“基”和“根”的核心义同,均为“源头”义,是同义语素。
(二)“基X”搭配的并列式词语同步构词
1.基础
“础”为“礎”的简化字,查阅《汉语大字典》发现“础”的义项有:(1)垫在柱下的石礅;(2)事物的基底,根基。考《说文解字》:“礩也。从石楚聲。”本义为“柱脚石,垫在房屋柱子下的石头。”如《淮南子·说林》:“云蒸柱础润。”此处的“础”即为“柱子下的石墩”。垫在房屋柱子下的石头,相当于现代建筑的地基,也就是指建筑物的跟脚,所以“础”字也应有“源头”之义,与“基”字为同义语素,搭配为并列结构,意为“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点”。因此,“基础”能够构成并列结构的词语,义为“埋墙基为基,立柱墩为础;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指经济基础”。
2.基准
考《说文解字》:“(準)平也。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於水,水平謂之準,因之製平物之器亦謂之準。从水隼聲。”本义为“平,不傾斜”。“准”字的现代解释有如下义项:(1)允许,许可;(2)当介词用时,有“依照,依据”义;(3)标准,法则;(4)正确。该4个义项均表达了某事达到了要求的目标或底线;某事与一定的要求相匹配,而这些要求、目标、底线即引起事情发生的起始、源头。因此“准”字也有“源头”之义,与“基”字为同义语素,搭配为并列结构,义为“在测量工作中用作起始尺度的标准”“泛作标准”。
3.基源
检索《汉语大字典》,“源”字的义项有:(1)水流起头的地方;(2)来源;根源;(3)探求;(4)州名;(5)姓。义项4和义项5为专有名词,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义项1“水流起头的地方”即河流的发源地,也就是“源头”之义。义项3“探求”,指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探索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即从事物的“源头”开始探索。如《吕氏春秋》:“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
再考《说文解字》:“水泉夲也。从灥出厂下。後人但作原,而加水於其旁。今經傳源流淵源字皆作源矣。” 因此可推断,“源”字的核心义为“源头”,与“基”字为同义语素,搭配为并列结构,义为“本源”。
(三)“X基”搭配的偏正式词语同步构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基”的核心义为“源头”,并列举了“基础”“基准”“基源”,三个“基X”结构的并列式词语进行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源头”义为“基”字的核心义项。下面再列举几个“X基”结构的偏正式词语,看看上面的推论是否正确。
1.地基:作为建筑物基础的地层。
2.奠基:给建筑物奠定基础;比喻创建某种事业。
3.鸿基:宏大建筑物的基础。伟大的基业。多指王业。
4.祖基:祖宗的事业;祖宗的产业。
从以上词语的意义可以看到,“X基”结构的偏正式词语多含有“创始”“基础”等义,因此能佐证“源头”即为“基”的核心义。
四、结语
王云路(2021)提出同步构词有如下特点:同一语素或同义语素(核心义或某个义位相同)+同义或同类语素。细分之:
同一语素+同义语素=同义同步构词(狭义同步构词);
同一语素+同类语素=同类同步构词(基本同步构词);
同义语素+同类(义)语素=同类同步构词(广义同步构词)。
通过对以上“根”与“基”核心义及其复音词搭配用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根本”“根底”“根脚”,“基础”“基准”“基源”的同步构词规律如下:
(一)“根”为同一语素,“本”“底”“脚”为同义语素,“根本”“根底”“根脚”三组词为狭义同步构词;
(二)“基”为同一语素,“础”“准”“源”为同义语素,“基本”“基础”“基准”三组词为狭义同步构词;
(三)“根本”类词语与“基础”类词语均表达“源头”之义,因此这两类词成为广义同步构词。
通过对“根”和“基”的核心义及其同步构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同步构词是一种非常能产的构词类型,能形成一个个词群,并由此探寻词语的来源和规律,对于词汇的整体系统性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许嘉璐.论同步引申[J].中国语文,1987,(01).
[2]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J].古汉语研究,1995,(04).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4]宋永培.《说文解字》与文献词义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5]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云路.中古诗歌语言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7]王云路,王诚.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王云路.从“凌晨”谈汉语时间词的同步构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05):53-70
[9]胡丽珍.论“踩”与“踏”的同步构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02):107-114
[10](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12]王云路.从中医“候脉”说起——兼谈核心义与同步构词的作用[J].辞书研究,2021,(06):1-9+129.
[13]王云路,刘潇.论汉语的同步构词——以“把别”为例[J].古汉语研究,2019,(03):13-19.
[14]王云路.論汉语复音词的同步构词[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9,(00):18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