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视角下《喜福会》与《无声告白》的 比较研究
2023-11-20胡淇美
胡淇美
【摘要】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和伍绮诗的《无声告白》都主要表现了跨族裔家庭间的冲突,这种构成使家庭之间存在着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碰撞,无法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本文从创伤视角出发,比较探讨两部小说的创伤来源、创伤呈现以及创伤结局。女儿们遭受来自上一代的创伤,不同的应对方式导致结局走向不同,但最终都完成了个人身份的重构。
【关键词】创伤;反抗;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14
一、导言
谭恩美的《喜福会》讲述四个跨族裔家庭的故事,四个来自中国的母亲参与不进以“美国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成立“喜福会”来供彼此交流。她们希望女儿能完美融合美国环境与中国文化,但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碰撞让彼此遍体鳞伤。血脉相连的纽带还是让女儿们逐渐认同中国文化,最终完成个人身份的重构。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以女儿的死亡引出一个跨族裔家庭结合的悲剧。为了寻找一种身份,母亲想要异,父亲想要同。夹在中间的女儿无法满足任何一方的期待,并逐渐丢失自己的身份,最终选择自杀来重构自己。本文从创伤视角出发,比较探讨两部小说的创伤来源、创伤呈现、创伤结局。并认为其中的创伤与文化和身份认同有着巨大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碰撞让她们无法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同的应对方式最终导致结局不同。
二、创伤理论
“创伤”最初是一个医学词语,希腊语“τρυμα”则是该词的起源,后来逐渐发展到精神和心理领域,被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在研究中使用。“心理创伤”这一概念也由此出现,在创伤理论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他们看来心理创伤的影响远远大于外在的身体创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母行为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喜福会》与《无声告白》中所建构的家庭都不具有传统性。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种族的家庭氛围,让他们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处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女儿们在重建身份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来自父母给予的创伤。
三、《喜福会》与《无声告白》的创伤对比
(一)创伤的根源
1.《喜福会》中父母一代受到的创伤。《喜福会》的故事聚焦在四个家庭之中,家庭中的母亲都是中国人,她们经历千辛万苦来到美国将自己安定下来。虽然逃离了致使自己满身创伤的环境,却消磨不掉这些创伤的痕迹。吴素云在战乱逃亡中被迫抛下自己的两个孩子,来到美国后的她也一直在寻找孩子的下落。她对这两个孩子充满愧疚,也在用自己的一生去弥补。许安梅从小是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外婆去世后她才再次见到母亲。执意跟着母亲走后,才知道母亲的苦楚。母亲只想为她们争取简单的生活,可当她看清了一切后,用自己的死最后告诉女儿人生要为自己而活,找到自己的价值。母亲的死,让许安梅明白不要向命运屈服,但同时丧母的记忆成为她心理上的一道创伤。龚琳达在仅有两岁的时候就被卖给别人当妻子,长大后来到丈夫家中,学着如何做一个好妻子。但是她逐渐明白自己不该这样,“为什么我的命运要让别人来决定?为什么为了别人的快乐我就得献上自己?” ①她不想屈服于这样的命运。她在自己的智慧下逃离了这个家,解除了身上的这份枷锁。顾映映在小时候游太湖的时候,不小心掉进湖里,被救起来后与家人失联,那时候的她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因为母亲从来没有特别关心过她,所以她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向月亮娘娘祈求自己能够被找回。那天她迷失的不仅是肉体上的自己也是精神上的自我,“一直将真正的自己嚴严实实地罩住,竭力将自己蜷缩成一个小小的黑影,所以,谁也抓不住我。” ②成年后她被草率安排嫁给了浪荡子,遭受了婚姻的重创。为了报复对方,她打掉了他们的孩子,但也因此给自己又带来了一层伤害。这个孩子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痛,而当她后来再次失去一个孩子时,本就脆弱的精神状态又到达崩溃的边缘。相比其他母亲,顾映映对于自己的过去是恐惧,所以她被赋予了一个美国式的名字贝蒂·圣克莱尔,好像这样那些属于顾映映的记忆也因此消失了。
2.《无声告白》中父母一代受到的创伤。《无声告白》的家庭中,父母的结合本身就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带有双方的可利用性。父亲詹姆斯作为二代华裔,虽然从小就出生于美国,但身体上的一些中国特征依旧让他无法融入美国这个社会。华裔这个身份让他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完成校方刻意的难题,在学校的同学眼中他永远是格格不入的那一个,甚至到了大学也依旧没有改善。所以他想要同,想要融入在人群之中。为此他放弃自己所喜爱的课题而去学习典型的美国文化,一步步当上教美国历史的教授。他享受别人诧异的表情,享受自己被称为“美国人”。甚至他还需要找一个白人妻子来帮助掩盖自己,认为玛丽琳“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③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
母亲玛丽琳作为美国白人,她厌倦了周围的同,从小就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她想做那些似乎只有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情,以此凸显自己的异,所以对于詹姆斯她看到的是他华裔的独特性、新鲜性。为了他,她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而回归家庭。自她结婚以来,因为母亲对詹姆斯的不满意,她再也没有回去见过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回去收拾母亲的东西。她看着那些自己熟悉又陌生的一切,想要找回与母亲相关的记忆,却发现母亲的身影已经缩小为那一本小小的烹饪书,“她如梦初醒,似乎有人在她耳边叫喊:你母亲死了,最终,唯一值得纪念的就是她烹饪的食物。” ④她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她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和母亲一样,也是她从小就不喜欢的事情。玛丽琳在母亲去世后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她不想和母亲一样活得渺小、孤独,受困于一方小小的厨房,她要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从尝试成为劳森博士的助手开始,但是劳森博士拒绝她的理由是“你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⑤为此她决定不惜抛下孩子和家庭完成自己的学业,但结果却让她认清自己再也无法回去了。因为孩子和家庭她的理想再次破灭,再一次受到创伤。“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⑥母亲想要异,父亲却想要同,所以这个家庭注定会出现问题。
(二)创伤的呈现
1.《喜福会》中子女所受的影响。在吴精美家庭中,吴精美的母亲总是给她讲述自己的桂林往事,那些往事带来的阴影一直影响着母亲,也同样影响了吴精美的生活。她知道母亲有没有完成的心愿,因为母亲把希望寄托在美国以及自己身上。吴精美九岁的时候,母亲就每天给她做智力测试。一开始她是愿意的,希望自己能够成才。但是一次次测试带来的是母亲失望的眼神,她知道自己不会成为母亲期待的样子,想要做真正的自己。吴精美认清了自己,但是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又让她去学习钢琴。听到这些的吴精美只有“头皮发麻,有一种被送进炼狱的感觉。” ⑦在公开演奏钢琴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紧张而失败后,没有人安慰她,只有大家失望的眼神,甚至母亲也是“满脸的冷漠和晦败,那就是说,她已灰心丧气了” ⑧。
在许露丝家庭中,母亲许安梅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顺从与牺牲,但是她的母亲就是在这种观念下放弃了生命的。为此她以另一种方式教育许露丝,希望女儿有美国人般的生活态度,走不一样的人生。许安梅过于希望许露丝不一样,时刻掌握着她的人生走向,导致许露丝的前半生都由母亲主宰,但是流淌着的血液依旧让许露丝显露出中国特征。在婚姻中她顺从丈夫,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他,自以为付出了一切,但是丈夫却不要。许露丝从来没有自己把握人生,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在薇弗莱家庭中,薇弗莱从小就展露了下棋的天赋,母亲也有意去培养她。随着薇弗莱的名气越大,母亲就越爱炫耀。她反抗着这样的母亲,却被反过来质问是不是觉得丢脸、尴尬。薇弗莱和母亲的关系就像一盘棋局,她们激烈对弈,她无法这样的棋局中赢下母亲,当然母亲也无法战胜她。在丽娜家庭中,母亲顾映映再次失去一个孩子后她彻底崩溃。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影响着父亲“逐日心衰意丧了,他也崩溃了,只是以另一种不同方式” ⑨和丽娜“我内心充满一种莫名的惧怕。我变得十分敏感,能察觉到静默的居室中,每一丝轻微细小的动静”。⑩因为母亲受过创伤,看到相似的危险信号时,自然形成条件反射。在街上遇到邋遢男人的时候,她下意识放开丽娜做出保护自己的动作,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和不安。因为不希望丽娜也遇到坏男人,叮嘱她放学不要到处乱逛,也更因为失去过孩子,在路上她总是把丽娜的手紧紧拽住。面对婚姻,她则希望丽娜可以自己掌握。
2.《无声告白》中子女所受的影响。莉迪亚的父亲是华裔,母亲则是地道的美国白人。她接受着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双重压力,“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⑪而这无法承受的期待成为她死亡的重要原因。父亲因为华裔身份而自卑着长大,他知道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痛苦,所以他希望女儿可以“正常”长大,也因为莉迪亚是特殊的。她拥有和母亲一样蓝色的眼睛,这样的特征让他认为女儿可以融入美国。他鼓励莉迪亚多交朋友,时常沟通交流,甚至送给莉迪亚的生日礼物也是关于交朋友的书。他通过这些来暗示莉迪亚,而莉迪亚为了让父亲开心也都接受了。
母亲在莉迪亚五岁的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离开家庭。母亲的离开让父亲崩溃,他根本无法照顾莉迪亚和哥哥内斯,两个孩子只能互相取暖。母亲回来后,因为害怕母亲再次消失,莉迪亚拼命去满足母亲的期待,也愿意牺牲自己来实现母亲的愿望。莉迪亚的行为也让母亲看到了“不一样”,她选择把希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
当父母所有的关注都在莉迪亚身上的时候,内斯和汉娜就遭到了忽视,三个孩子并没有受到平等的对待。
哥哥内斯远比莉迪亚优秀,但是他的所有努力父母都看不到,也不在意。内斯曾经把莉迪亚推到湖里,但是又伸手把她拉了起来。她知道哥哥懂她的苦“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也不想要,它们太沉重。” ⑫实际上莉迪亚从来都没有朋友,但是她还有哥哥可以一起吃饭,一起坐校车回家。所以当内斯终于可以逃离家庭的时候,她感到害怕与愤怒,害怕自己孤身一人,愤怒哥哥的背叛。
妹妹汉娜则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她喜欢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因为不讨喜而学会了察言观色。莉迪亚离开的那个晚上,她仿佛知道姐姐再也无法回来了,但是她没有勇气去阻止,还幻想出没有姐姐后自己受到宠爱的日子。
(三)创伤的结果
女儿们遭受来自上一代的创伤,不同的应对方式导致结局走向不同,《喜福会》中的女儿是由反抗走向接受,《无声告白》中的女儿是由接受走向反抗,但最终都完成了个人身份的重构。《喜福会》中女儿们出生在美国,中文水平并不好,和母亲之间有着语言障碍,也不愿意刻意学习来理解母亲说的到底是什么。就像吴精美说自己永远学不会中国式的措辞和用语。她们无法明白母亲所受到的创伤,也不愿意接受母亲给予的期望。
吴精美认清自己后,不愿意再去做无意义的智力测试。她的反抗是以懒散的态度对待测试,母亲也只能就此放弃,这是她的阶段性胜利。龚琳达喜欢炫耀女儿的棋艺,母亲也拿她与龚琳达攀比,像薇弗莱不喜欢母亲炫耀自己一样,吴精美也讨厌这样的母亲而“萌生出个报复的念头,以制止她这种令人可笑的攀比”,⑬在母亲安排的钢琴课中一直糊弄着学习。母亲去世后她去喜福会取代母亲的位置,这里是母亲们“逃避”的场所,吴精美收到来自异国姐姐的信。其他母亲让吴精美去给她们讲述未曾谋面的母亲,她才恍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母亲,也意识到那些母亲的女儿也是同她一样的。母亲离开后,才逐渐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吴精美带着母亲的希望回到中国寻找姐姐,站到土地上才真切感到中国带给自己的身份,完成母亲的心愿后也与她和解。
薇弗莱讨厌母亲拿自己的棋艺来炫耀,对母亲的行为反抗“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⑭再后来薇弗莱以拒绝参加比赛,不练习下棋的方式来反抗母亲。母亲却没有任何异常的反应,只有她在焦虑不安。這证明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想要下棋,因为她也一直接受着来自下棋获得的虚荣。由此也可以说明她和母亲之间是有相似性的,有着中国人的虚荣心特性。后来母女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薇弗莱理解了母亲的创伤,接受了中国文化,还打算去中国度蜜月。
许露丝和丽娜的婚姻都面临危机,当她们真正接受母亲后,受到来自母亲的鼓励和支持,勇敢做出改变,重新找回自己。
《无声告白》中母亲的离家出走给年幼的莉迪亚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母亲离开。为了母亲不再离开,她开始朝着母亲期待方向走。一开始她也做得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要求已经不是莉迪亚可以接受的了,她知道自己并不能成为母亲理想中的样子,开始厌烦这种生活。
莉迪亚表面上一直在顺从着父母的期待,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做着反抗。父亲让她交朋友,她就装模作样表演着打电话给父亲看,偶尔还会让父亲亲自送她和“朋友”一起玩。她学着自己根本不喜欢也不懂的物化生,成绩一降再降的她甚至通过抄来应付母亲的期待。
父母并不在意她和街角的“坏男孩”杰克一起上课,对她的关心只在想要的一面——好友的交往,课业的完成。因为父母们的反应,莉迪亚决定要和杰克做朋友,甚至做他女朋友以及更大胆的事情来反抗父母。但是杰克并不愿意伤害她,并且愿意和她走进也只是因为她哥哥。
莉迪亚和杰克的谈话是她抉择的转折点。杰克喜欢讨厌着自己的内斯,但他却说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些话叫醒了莉迪亚,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添加上去的。“死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大的创伤,在最后莉迪亚决定自杀来反抗父母赋予的枷锁,以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后,父亲“觉得自己的血统害人不浅,让他后悔生下莉迪亚这个女儿”,⑮但这也不单单是一个关于种族的问题,就算莉迪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如果父母依旧将执念放在女儿的身上,她一定还会被迫走上这样一条道路,最后采取自杀的方式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注释:
①②⑦⑧⑨⑩⑬⑭谭恩美著、程乃珊等译:《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第55页,第118页,第123页,第94页,第95页,第121页,第81页。
③④⑤⑥⑪⑫⑮伍绮诗著、孙璐译:《无声告白》,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页,第84页,第91页,第26页,第156页,第155页,第210页。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陈韩,韦虹.文化差异与反思——论《无声告白》华裔群体身份重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03):88-93.
[5]闫晗,徐丹.从女性主义角度探析《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命运的成因[J].英语广场,2022,(07):74-77.
[6]许晴怡.异族家庭中的悲剧:《无声告白》的跨文化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2021.
[7]李珮尧,刘春艳.解读《喜福会》中母亲的创伤经历[J].青年文学家,2020,(02):139.
[8]王靜,何军侠.《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解读[J].文学教育(上),2019,(0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