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复苏室患者躁动原因与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2023-11-20卜煜琳

康复 2023年17期
关键词:躁动苏醒体征

卜煜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躁动是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异常应激反应,会对患者机体循环系统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出现渗血以及无意识拔管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躁动症状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导管对机体产生的刺激、手术对机体产生的创伤性影响以及体位不适、腹部不适等各种并发症都会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从而增加躁动的发生概率。临床中常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减少躁动的发生,虽然常规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减少躁动的发生概率,但是患者群体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单一的常规护理措施难以达到显著效果。本文重点探究患者出现躁动的原因,并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收治的70例麻醉复苏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为14∶21,年龄区间为45 ~ 65 岁,平均年龄(55.82±9.67)岁。观察组男女比为17∶18,年龄区间为65 ~ 80岁,平均年龄(55.24±9.75)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当患者进入麻醉复苏时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标,固定好导管、确保管路通畅。倘若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状况,需要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

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

(1)护理评估:当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以及实际病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调查,并结合以往护理经验,对这些患者可能产生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为后续护理干预措施提供重要数据参考。要求所有护理人员结合当前最新医学科研资料,整理归纳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2)疼痛干预:当患者麻醉苏醒后,可能会因手术对机体产生的创伤性影响,而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为了避免疼痛对患者身心造成的影响,需要开展疼痛干预。疼痛干预期间需要护理人员每3 s呼唤一次患者的名字,以便及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在此期间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安慰以及鼓励或通过暗示的方式帮助患者尽可能的减少疼痛影响。对于认知相对清醒且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知识宣教,引导患者通过冥想以及注意力转移的方式降低疼痛感。对于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的患者,应当严格遵循医嘱,并结合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必要时可以采用重复用药方式,直至患者清醒。

(3)导管护理:当患者出现躁动行为时,导管可能会受到外力影响而出现脱落迹象。为了避免导管对患者尿路产生刺激性影响,需要护理人员固定好导管,并定期检查导管是否出现脱落迹象。固定导管期间需要尽可能与患者身体同步,最大限度地减少导管对患者身体产生影响。同时还需要与患者积极沟通探讨关于导管护理的注意事项,引导患者尽可能减少身体移动,避免出现导管脱落迹象。

(4)呼吸机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时刻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等生命体征指标。对于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需要保障通气的畅通性。定期检查呼吸机导管内壁是否出现分泌物残留,做好关于呼吸器连接处的固定工作以及日常消杀工作。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调整氧流量参数,并定期更换医用材料。

(5)环境护理:夜间需要保持室内环境的绝对安静,确保患者能够进入良好的睡眠状态,促进机体恢复。同时也需要调整好室内的温湿度,确保温湿度等各项参数指标符合人体舒适范围。

(6)加强监测:由于患者麻醉苏醒后,体内依旧会残留一些麻醉药以及肌松药,因此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通气不足以及呼吸困难等迹象。在此期间需要护理人员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详细了解患者的呼吸频率、口唇颜色以及肢体末梢血运等情况。当患者四肢出现冰冷迹象以及口唇发紫发绀时,可能提示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7)降低外界不良刺激:患者机体受到麻醉药物的影响导致肌肉松弛,部分患者骨突处可能会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出现压力性损伤。并且在躁动影响下,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提前准备好约束带以及软垫,对于躁动程度较高的患者,不仅需要用约束带固定好,还需要在骨突处垫上软垫。

1.3 评价标准

(1)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心率以及血压在静息期以及苏醒期的变化情况。

(2)时间指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苏醒、拔管、滞留时间。

(3)疼痛情况:VAS 视觉模拟评价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分值与患者疼痛情况呈正相关。

(4)躁动情况:观察患者躁动情况,躁动评分为0 ~ 3 分,其中分值越高越说明患者躁动程度越剧烈。

(5)不良事件发生: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非计划拔管、导管脱落、恶心呕吐、低氧血症等迹象。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包(SPSS 24.0)数据统计。(±s)表示生命体征、时间指标、疼痛情况,t检验。计数资料方式呈现躁动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百分制表示,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生命体征对比(±s)

表1 生命体征对比(±s)

组别n心率(次/ min)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静息期苏醒期静息期苏醒期静息期苏醒期对照组 35 72.26±7.14 84.57±8.23 79.65±8.94 91.16±9.35 129.45±12.64 141.23±12.04观察组 35 72.39±7.05 78.45±8.22 79.24±8.42 85.57±9.22 129.14±12.13 132.53±12.58 t值—0.076 63.112 70.197 52.518 50.104 72.955 8 P值—0.939 10.002 70.844 00.014 10.916 90.004 3

2.2 时间指标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时间指标对比[(±s),min]

表2 时间指标对比[(±s),min]

组别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意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滞留时间对照组3513.62±3.2818.47±3.2624.58±4.4145.69±8.15观察组3510.24±3.0614.21±3.0316.65±5.2034.13±8.23 t值—4.457 75.662 66.880 85.904 6 P值—0.000 00.000 00.000 00.000 0

2.3 疼痛情况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疼痛情况对比[(±s),分]

表3 疼痛情况对比[(±s),分]

组别n疼痛情况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356.23±0.544.21±0.21观察组356.38±0.491.58±0.27 t值—1.217 045.488 0 P值—0.227 80.000 0

2.4 躁动情况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躁动情况对比(n,%)

2.5 不良事件发生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不良事件发生对比(n,%)

3 讨论

躁动在患者全麻苏醒期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识障碍,会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影响。当患者长时间处于躁动状态下,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并且在躁动状态下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兴奋,还会出现无意识的肢体动作,可能会受到外界碰撞的影响出现皮损。并且当患者接受手术后,由于受到手术的创伤性影响,加之术中出现大量出血迹象,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麻醉苏醒期躁动症状的发生。因此在护理干预期间需要将躁动作为护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对每一位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加强针对性管理,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1-2]。

临床中导致麻醉复苏期患者出现躁动的风险因素多种多样,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3-4]。预见性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工作前对患者出现某种并发症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基于此,对后续各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灵活调整。本次实验中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干预期间采用了疼痛干预、知识宣教、心理护理、导管、呼吸机等多元化护理方式,帮助患者平稳了心情,维持心态稳定降低躁动的发生概率。采用情绪安抚以及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又能够帮助患者减轻对疼痛的感受,从而降低躁动的风险。通过固定导尿管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在翻身过程中减少尿路刺激,避免出现躁动迹象。通过控制室内温湿度确保达到人体适宜水平,能够有效减少环境因素对躁动发生率产生的影响。对于存在明显躁动行为的患者,分析患者的躁动情况并根据患者身体素质给予一定量镇定药物,减轻不良事件发生[5]。

综上所述,麻醉复苏是患者出现躁动原因多种多样,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躁动苏醒体征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躁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