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用网文思维打开名著

2023-11-18

青年文摘 2023年9期
关键词:言情网文乌托邦

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列举《水浒传》污蔑丑化女性、宣扬歌颂滥杀无辜等“罪名”,把《水浒传》称为“毒小说”,建议有关部门把《水浒传》的所有内容,从中小学生的课本、课外读物中去除,以免遭其“毒害”。

这不是名著第一次被送上避雷榜了。曾有人表示,经典名著《红楼梦》“毁三观”,贾宝玉是“中央空调”,而整本书讲的是“海王和他的女人们”的滥俗故事。

这些三观党的“追杀”,以及网络形容词的堆砌,无疑将名著的格调拉低至晋江言情区水准。从什么时候起,网文思维控制了我们的阅读审美?

给名著套上晋江滤镜的行为,早就有苗头了。

网文圈一直用HE 和BE,来指代作品结局的走向。如果以大团圆的幸福结局收尾,便是Happy Ending(好结局),简称“HE”,反之,是Bad Ending(坏结局),简称“BE”。

喜欢看网文的人,有一部分是坚定的“HE”党,他们无法接受“BE”,期望每本书的收尾都像童话故事一样完美。

曾就有人将《简·爱》称为言情代表,极力推荐。原因很简单,《简·爱》是典型的HE,“坚强自强教师女主VS 霸道高傲府主男主”是本书的CP 属性(指书中有感情线的人物性格与搭配),一整个就是“嗑到了”。

而余华的《兄弟》被“避雷”的原因,也很明显——结局“太虐了”。主角是个老好人,善良正直,却落了个自杀的结局,典型的BE 啊!

当然,网文思维绝不止于简单追求Happy Ending,更看重的是三觀够不够“正”。网文圈最受追捧的三观无非是“光明和纯洁”,当部分网文读者把它挪到名著上时,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小说《围城》中的主角方鸿渐,男女关系混乱不清。”“《挪威的森林》必须避雷,男主不仅和死去兄弟的情人有暧昧关系,还同时喜欢两个女人。”“《乱世佳人》也能叫名著?斯嘉丽不过是心机女,还暗暗幻想情敌难产死去,自私自利又恶毒。”

总之,大家设定了一套严苛的筛选标准,拿到书后,先看是HE 还是BE,再看三观“正不正”,最后能留下来的名著没几本了。

没书看怎么办?有网文爱好者不满曹雪芹安排的三角恋,亲自动手删掉薛宝钗一角,欢天喜地写起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同人小说,强行HE。

在网文思维的“统领”下,许多值得传世的经典著作,都被铺上了一层言情滤镜。那些名著本来的模样,你还记得吗?

比如,贾宝玉虽是“混世魔王”,但他批判八股文和程朱理学,不愿违背内心走上读书做官的道路。他对小姐、丫鬟一视同仁,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独立。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屑于世俗的流行叙事和为人处世之道,她追求美感、艺术,追求个性独立,追求自由恋爱,是书中唯一与宝玉一起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

而薛宝钗,在世俗与理想的矛盾中纠缠,内心既痛恨黑暗的封建制度,又不得已圆滑处事,她是许多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物缩影。

再看被网友热议的《围城》。书中主角方鸿渐买了假冒博士文凭,他既觉得其他女子“行为不检”,又抵抗不住诱惑,终是“被人玩弄”。他既要追求婚姻自由,又在结婚后感到十分失望,最终以离婚收场。

用网文思维看,这就是一出“渣男伪造学历PUA 女性”的大戏。但事实上,钱锺书想描述的就是这类禁不住诱惑的普通人,在面对精神危机时如何怯懦、如何矛盾。

被“避雷”无数次的《月亮与六便士》,在部分读者眼中,不过是“已婚男抛妻弃子逃生荒岛”的故事。但原著中,作者想着重描绘的是一个人到中年的银行职员,突然发现自身使命后,不惜一切代价追寻艺术梦想的故事。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追求,难道不比所谓的标签更值得关注吗?

事实上,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创作体系。网络文学追求高甜、刺激、纯洁,严肃文学则是复杂、多面的。你很难用一句话评价严肃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大部分角色都有极为幽深的内心,并非几个标签就能概括。

其实,将一切言情化、理想化的倾向,早就不局限在名著领域了。

位列豆瓣top250 的电影“爱在三部曲”系列,因为男女主重逢时都有了伴侣,每天都有网友怒骂两人缺乏道德感。2022 年年初大火的网剧《开端》,因为男女主结局没有明显表示在一起,被网友认为“BE 了”,豆瓣评分骤降。素人恋爱综艺《心动的信号》,嘉宾频频被骂上热搜,原因是“没有从头到尾都喜欢同一个人”。

人们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不容侵犯的乌托邦世界——这里只有简单、光明和快乐,只有美丽、幸福和鲜花。所有的书影音内容,都要符合乌托邦的规则,否则就去“避雷区”待着吧。这种极致娱乐化的追求,会让我们失去严肃思考的能力。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解说博主”越来越多。当你和人讨论一部180 分钟的长电影时,对方回答的“看过”也许不代表真的看过,他很有可能是花5分钟看完了解说;当你兴致勃勃地想与对方沟通你花了大半年时间读完的书时,他或许已经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听完了180 本世界名著。

虽然,并非所有网文都是甜宠乌托邦,并非所有电影解说都毫无意义,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不再接受人性的复杂,只给人物贴上单维的标签,沉浸在言情营造的虚幻幸福感里;我们也难以消化故事体量的庞杂,恨不得一切文化产品都压缩成只有起承转合的流水线内容。

但生活本是复杂的。光明与阴暗相倚,你可以拉黑名著,却无法避雷现实。尽管网络上有伸手就能获得的“乌托邦世界”,我还是愿意沉浸在一本书、一部电影里,与人物共历喜怒哀乐,找回心灵被震撼的感觉。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部分摘自“视觉志”微信公众号,且有所修改)

猜你喜欢

言情网文乌托邦
“言情”的概念史和“言情”故事的特征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文撷英
《写给失踪者的信》获言情作协大奖
上海沦陷时期“小姐作家”的言情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