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与思考
2023-11-18史春霞
□张 舜,韩 荔,史春霞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期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了解地方需求的基础上,掌握地区经济、制度文化和环境等状况,开展科学规划设计,提高乡村资源配置率,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可为农村工作指明方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科研院所需强化责任意识,认识自身作用和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代化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业科研的积极作用
乡村振兴意义非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产业升级,需走创新型农业道路,推进技术驱动型农业,最终达成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等目标,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借助科研助推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建设现代化程度,满足新农村的要求,保障农村的生活水平。在乡村振兴期间,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较大,其具备的人才、技术可帮助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科研的推动,农业科研机构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助力农村经济、输送高端人才、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在具体工作中,农业科研机构可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先进技术指导,约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资源整合,保障农业发展潜力,通过输送技术人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农业科研促进下,农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农村发展的不足得到弥补,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农业科研使农村传统生产方式转变,彻底摆脱技术限制,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扎根。其依托科技驱动,助力农村经济稳定、持续攀升,实现农户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1]。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需发挥农业科研优势,持续输出技术和成果。同时,重视农业技术研发,深入田间了解需求,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向广大农户宣传绿色优质品种,在种植环节植入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业科研取得的成果
2.1 有效实现农业技术创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积极提升生产能力,落实好产业技术创新,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借助科技驱动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的作用显著。
新时期,农业科研任务艰巨,一大批人才投身到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中,为实现最美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农业科研整合资源,弥补农业技术短板,为产业兴旺提供了保障。农业科研依靠自身科技创新,突破传统农业技术瓶颈,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结合乡村发展需求,完成多种农业新品种的研发及农业新技术推广,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全力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2]。
2.2 聚集科技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期间,有了农业科研的帮助,我国在聚集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实现了人才振兴,也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对于新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看重人才的作用,发挥科研院所聚集人才的优势。当前,农业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国家支持力度加大。在此背景下,各级科研单位需积极整合力量,在运营管理中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多进行国际交流[3]。
2.3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农业科研可有效推动绿色生产。目前,绿色种植技术已经在部分区域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研究发现,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点与乡村振兴战略最高目标不谋而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离不开农业科研的助力,在和谐共生局面下发展农业能稳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基于此,农业科研单位需强化意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总结技术推广经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最新科研成果,通过有效宣传新技术,扩大绿色农业推广范围,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同时,推广畜禽粪污等综合利用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4]。在未来工作中,农业科研需以生态优先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多方整合资源,通过推广示范,在农业生产中渗透低碳技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提档,确保乡村产业模式合理化发展。
3 农业科研工作的不足
3.1 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农业科研需解决科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保障农业科研的功能和作用得以有效发挥。近年来,在农业技术创新层面上,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占比大,但转换率较低,投资项目小而分散,在具体项目中单向资助额度较小,此种模式难以持续产出科研成果或形成影响力较大的成果,说明农业科研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2 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现阶段,存在农业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一是科研人员压力大,技术人员任务繁重,工作中除评级外,还要立项目、写文章等,整体压力较大,精力较分散,无法有效调研,造成科研成果与实际契合度不高。许多新提出的农业科技项目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没有深度开展研究,实践性差,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是农业科研单位性质特殊,诸多工作受限制。
三是单位内部条块分割,院所间缺乏协作,无法更好地服务农业[5]。
4 农业科研工作中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措施
农业科研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优势较强。针对现实中农业科研工作的不足,需积极转换工作思路,从农业科研的本质出发,提出可行措施,确保发挥农业科研创新力和技术带动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4.1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针对目前农业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注重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科研院所需承担使命,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借助技术创新的契机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工作实践中,尽可能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率,在此基础上为农业产业升级、种植模式优化铺平道路,提供专项技术支撑。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支柱性的重要角色。在工作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地区产业优化,需落实好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这一基础性工作。在调整农业发展步调时,需综合考虑多项因素,特别是农业发展特点、不足等实践性问题,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6]。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相对理想的农村资源利用率,大力扶持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带头产业、支柱产业,助力经济快速发展,早日补齐传统农业产业短板,在技术保障下重新推进产业创新。
为实现上述目标,农业科研院所需承担自身职责,准确把握支撑乡村建设的核心产业,找准产业兴旺着力点,围绕这一出发点,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及驱动能力,在技术引导下,强化科学种植意识,解决产业升级瓶颈问题。利用科学技术部署,促使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良好的相互融合局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践环节中,需鼓励农户参与多种经营,建立地方合作社,实现多主体密切合作,在有效的合作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工作实践中,通过示范推广等方式,多角度整合资源,进一步壮大经营主体,在厘清发展顺序后,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在良性机制中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除此之外,在农科技术推进过程中,要敢于突破常规,发现潜在规律。找出农村地区产业化发展的着手点,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资源整合成果最优化。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确保农户看到无公害生产的价值及应用绿色种植技术后粮食品质改善的情况,利用节水高抗品种,提高农业种植业收益。
4.2 调整科研创新方向
农业科研院所需调整科研创新方向,借助可行性措施,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服务水平,确保农业科研可以立足在乡村振兴的需求之上。现实工作中,为达到农业科研理想目标,要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完整学科体系,成立专业的服务联盟,围绕乡村振兴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组建多学科专家的农业服务团队,为新技术答疑解惑,开展农技推广服务,保障农作物增产增效。
与高校、涉农企业等主体建立战略联盟,如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等,集中优势联合攻关。联盟活动中,将重点落实在绿色优质新品种上,注重新品种的选育等,确保新品种出芽率,联合攻关技术难点,力求共同培育出品质达标、口感一流、产量翻倍、多抗广适的新品种。借助这类联盟活动,发挥新品种的优势,体现出其在农业增效中的价值,为农村增绿、为农民增收。
农业科研虽然要以保障收益为前提,但生态保护也是农业科研的职责之一,在科研中需牢牢树立环保意识,时刻践行生态农业理念。具体活动中,应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整体需求,加强轻简化栽培技术研发,强化贯彻新型农业技术,落实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新农科技术推广期间,需要注重农业废弃物的再次利用,通过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价值。积极落实绿色轻简化农业技术,开展农业“三减”工作。同时,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合理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借此转变生产模式,打造绿色农业产业。在农业发展中巧妙植入新型技术,如推广物联网技术、搭建农情监测系统等,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注入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提供支撑。
4.3 注重科技人才培养
农业科研机构需落实好人才培养工作,为农业技术研发提供人才支持。农村年轻劳动力在经济体制变革中已严重不足,研发人才非常紧缺。农业技术人才缺乏会阻碍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业现代化发展停滞。基于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基础的工作是组建优质的人才队伍,强化人员创新能力。为满足用人需求,需整合现有资源,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依靠可行的技能培训,构建多层次培训渠道,借助培训契机,增强农户生产意识,帮助农户掌握新的种植技巧。在农业技术指导时,安排专业人员深入田间,找出传统技术的不足,科学指导农户种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期间,为实现乡村振兴,需积极发挥人才优势,构建完整育人体系。一方面,加强校企共育,提高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需注重企业人才培训,在引进人才基础上,制订科学培训计划,为农业科研汇集力量。农业科研院所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明确工作重点,聚焦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引进、培训等强有力机制,为乡村振兴助力,保障人才支撑。
在工作实践中,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确保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合理完善用人机制,注重科技人才选拔,重视人才素质培养,打造专业技术强的科研队伍,为广大农户服务。在服务期间,可通过派遣科技人员或打造农业示范基地等方式,指导乡村振兴,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完善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培养和农业技术队伍组建设立专项资金,借此转化更多科研成果。对人才给予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机制中丰富人才培养内容,为农业发展助力,帮助农村经济优化、调整,实现大跨步的发展。
4.4 创新服务机制
在培养人才的前提下,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深入进行。
一是拓宽乡村振兴服务多元化渠道。工作实践中,科研单位要积极配合农村经济发展,掌握农业发展特点,在技术驱动中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提高科研服务能力。建立技术推广互动机制,与县、镇农业技术发展方向达成共识,成立科技推广联盟,明确各方责任,构建利益共同体。
二是打造农业科研多维度服务体系。实践环节,需引导当地各类经营主体围绕乡村振兴紧密合作,实现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无条件链接,积极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多维度服务。工作中,发挥科技推广主渠道优势,积极应对生产中的问题,确保和推广站或服务中心直接对接,共建服务推广体系,借助有效维护措施,为区域现代农业助力。
三是开展技术指导,组织现代农业协会等深入家庭农场,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利用可靠的科技服务渠道,保障科技服务全方位渗透。在这一过程中,需强化农业科研院所的能力,深入研究农业经济走向,结合农业经济现状,因地制宜规划安排,高效利用当地资源。实践中,要找准地方特色,明确地方农业的特点,发展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实现产业升级,达成产业兴旺目标。集中优势联合攻关,鼓励各方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培育优质农产品,利用新兴的网络渠道和平台,如抖音直播等,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5 结束语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紧抓工作要点,科学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借助可行性措施,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工作中,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落实好部门深度合作、聚焦科技人才培养,在工作机制保障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新乡村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