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城郊型”经济思想对少数民族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启示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2023-11-18范力军

山西农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正定县黔东南州农户

□范力军

(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黔东南 556011)

2020 年11 月,贵州省紫云县等9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困扰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根本性胜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成为少数民族山区的当务之急。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乡村振兴战略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第1 步),当前任务是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协作式扶贫、消费式扶贫等外生动力扶贫模式成为少数民族山区脱贫的主要方法,内生动力式的脱贫模式较为缺乏。因此在2035 年之前,少数民族山区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任务,必须寻求既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又定位准确的发展路径。基于此,文章以西南少数民族山区黔东南州为研究区域,借鉴正定县“半城郊型”经济思想,对地处少数民族山区的黔东南州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发展路径参考。

1 “半城郊型”经济思想下的正定县经济发展模式

1.1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正定县经济发展概况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部,距离石家庄市区仅15 km,属城郊地区。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正定县面临“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发展困境,全年不仅承担3 800 万kg(1981 年)粮食征购任务,还存在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滞后的问题,再加上长期存在的工农“剪刀差”,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困难,人均年收入仅148 元(1981 年),农民吃饭问题亟须解决。值得深思的是,正定县地势平缓,气候、土壤等资源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经济,造成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寻找到适合正定县发展实际又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产业发展路径。

1.2 “半城郊型”经济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1982 年习近平任正定县县委书记后,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丰富、“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等情况,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想。“半城郊型”经济思想,是指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既要依托于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的优势,又要充分依托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通俗来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最终实现“不丢城,不误乡,利城富乡”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认清地方优势与劣势,大力发展城市工业所需副业,依托城市拓宽农业发展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等措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增长引擎。

1.3 正定县“半城郊型”经济具体举措

一是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除农民“种什么”的限制。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内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较少。习近平等县委领导积极改革,通过先试行、再推开的方式,在全县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农民加大了对土地、农业产业的投资力度。二是积极培育带头人。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专业大户、重点农户群体。例如提供生产发展资金、生产技术及销售信息,让更多农民加入到改革队伍中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由原来的农业单打、粮食单打改变为西瓜、蔬菜、药材等多种产业发展。三是培育有知识、懂经济、有文化的年轻干部。铸造一支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干部队伍,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四是积极发展城乡联动产业,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互补。20 世纪80 年代,石家庄市大力发展纺织业、制药业、旅游业等产业,正定县为这些产业提供农业基础材料,两地之间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正定县通过施行“半城郊型”经济,农村经济由单一的粮食产业发展成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状态,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1]。

2 黔东南州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州府凯里市距离省会贵阳市约180 km,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虽然该州生态资源异常丰富、各种特色农业资源种类较多,但在脱贫攻坚时期,全州16 个县、市中15 个县、市是贫困县,从江县、榕江县又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当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靠近大城市等特点与20 世纪80 年代正定县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当前重要工作就是寻求与黔东南州发展需求相符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此,明确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

2.1 乡村振兴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2 条表明,乡村振兴的首要举措是产业振兴,足见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实施乡村“组组通”硬化农村道路8 975 km、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5G 网络实现“乡乡通”,其他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完善,这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支持。

当前黔东南州农业产业仍以脱贫攻坚时期广泛实施的“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企业+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为主。发展产业主要为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不多;农产品销售仍然以东西部协作式扶贫、购买式扶贫等模式为主,农民收入提高效果不理想。在产业振兴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黔东南州丰富的地理标志等特色农产品资源,部分农产品品种是从外地引种而来,种植效果不理想。同时,黔东南州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72.39%的人集中在种植业,且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由此说明,乡村产业对农户的带动性有待增强,乡村振兴产业仍以农业生产为主,结构单一,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

2.2 农户融入乡村振兴产业链深度不足

对于少数民族脱贫后的山区而言,农户特别是脱贫后的农户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不能长期从事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种养殖业。黔东南州当前主要采取增强扶贫项目运营活力及激发扶贫项目增值活力等措施,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采取“保底+效益”方式进行利益分红,由此可以看出农户获取的是地租和务工两部分收益,近年来,全州有脱贫人口92 765 人参与此类务工。说明脱贫农户处于乡村振兴产业链的最末端,仅以从事简单的种植、养殖等农业劳动获得一定报酬,并未深度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决策、产业管理等环节中,农户赚取的更多是“工资”,农产品增值部分获取较低[3]。

2.3 易返贫因素多,群体复杂,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稳定脱贫基础上。对于黔东南州而言,后脱贫攻坚时期的乡村存在易返贫因素多、易返贫群体结构复杂等难题。一是易返贫的客观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地形复杂,潜在的自然灾害因素多,容易因灾返贫。例如2022 年天气干旱,致使很多以种植蔬菜、中药材为生的农户面临减产风险。二是易返贫群体的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乡村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导致接受新技术、新思维能力偏弱,乡村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群体脱贫后,特别是通过政策扶贫的群体,其追求发展的内生动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黔东南州特色产业振兴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4]。

3 黔东南州“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径启示

3.1 大胆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正定县实行“半城郊型”经济的主要举措是大胆推广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黔东南州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阻碍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沦为“老年”农业,导致土地利用率低甚至出现抛荒、双季变单季等现象。二是少数外出定居的农户将土地闲置,由于山地区域土地细碎,闲置土地影响甚至阻碍了土地的整理、流转,最终难以实施规模化经营。要结合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大胆进行土地轮换、土地调整、土地有偿退出等举措,合理高效利用农村土地。

3.2 明确市场定位,积极对接融入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正定县实施“半城郊型”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明确了市场定位,以距离仅15 km 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市为主要依托城市,甚至将北京市等周边大城市作为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为后续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提供了市场依托。黔东南州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若要依托现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明确依托市场及依托产业。一是州府凯里市距离省会贵阳市约180 km,不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如今都可实现较快到达。因此可以依托省会贵阳市,大力发展黔东南州生态旅游资源,盘活以苗族侗族为特点的传统村落等乡村旅游资源,依托贵阳市、铜仁市、安顺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借助《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 号)政策支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需求,不仅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城市作为旅游群体依托城市,更要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并将黔东南州优势产业积极融入到沿海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产业上,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州优势资源的消费依托,黔东南州则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产业基础支撑[5]。

3.3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弥补加工业不足

正定县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模式前,农业虽为优势产业,但因为产业单一、加工值低,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通过发展加工业,特别是根据依托城市产业需求发展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了经济增长。2021 年,黔东南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7%、15.8%和54.6%,此数据充分说明该州工业发展相对薄弱,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黔东南州要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一是充分利用黔东南州特色农业资源,打造更多优质且知名的农特产品。黔东南州拥有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茶叶、辣椒、花卉等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但市场前景好且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种类较少,应重点围绕特色农业优势资源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黔东南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地,生态环境自然成为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要借助旅游资源带来的人流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品以及具有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元素的加工品,让更多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带得走,以此带动黔东南州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

3.4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支持

正定县取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培育了大量种植大户、专业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也为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了大量经营型人才。少数民族山区能否实现乡村振兴,最终取决于农民,农民应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不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旁观者或者单纯的劳动力。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到黔东南州投资,大规模种植农特产品品种,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黔东南州实现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这类脱贫模式的特点是农特产品的增值部分都在外地,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只是作为招商引资企业的生产基地,并不能或是极少分享农产品价值增值。例如在该州部分乡镇大范围推广的吊瓜种植,虽然带动了农民增收,但农民的利润分配在吊瓜产业链利润总值中的占比较低。因此,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大力培养本土的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毕业大学生、返乡青年等青年群体投身农业产业,培育更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黔东南州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将附加值留在农村。二是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鼓励有志之士在黔东南州投资建厂,延长黔东南州特色资源相关企业产业链,为黔东南州创设更多就业岗位,将更多产品附加值留在黔东南州,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4 结束语

少数民族山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破解当前存在的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户融入乡村振兴产业链深度不足、易返贫因素多等难题,通过学习借鉴“半城郊型”经济思想,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积极对接融入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弥补加工业不足,培育本土经营型人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正定县黔东南州农户
石家庄市正定县总工会以“零工驿站”竭诚服务劳动者
正定县正定镇太平庄村 夯实党建工作 扎实推进乡村治理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捕鱼节上捉鱼忙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补妆
正定县人大常委会 “网上代表之家”增强监督实效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