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和路径探析
2023-11-18孙超凡
□孙超凡,胡 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5 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居于首位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团结奋斗,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的制度切好分好“蛋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既是做大做好乡村“蛋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1]。当前,在党的带领下,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共同富裕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进展和成就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处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第1 位,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只有产业不断振兴,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1 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1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全体人民艰苦奋斗的动力所在,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到,“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从国家的政策方针上看,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要立足于乡村全方位振兴,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三农”工作决定着新时代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色,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实践经验证明,产业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振兴的基石,乡村产业的发展振兴给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带来就业机会和致富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共同富裕意味着乡村要取得全面的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排在第1 位。“二十字”方针里,产业兴旺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不断挖掘乡村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激发产业振兴的活力与动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1.2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潜力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乡村产业振兴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显著,但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使实现共同富裕步履维艰。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面临产业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事业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推进进程。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但是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21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 412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1 元。要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要补齐农村这块短板,着力于乡村地区的产业振兴建设,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使所有农民都参与到产业振兴的进程中,并从中获利,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3 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旨归
2021 年8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是未来5 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是新时代我国产业结构中发展的最大短板,实现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就要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培育和健全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乡村产业生产力水平。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3]。当前,我国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乡村发展的实际困境和现实需求,以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为引领,提高乡村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将产业收入合理分配到农民手中。
2 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2.1 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基础保障不足
集体经济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于产业振兴发展的需要而言非常薄弱,尤其是南北方农村发展差距过大,集体经济发展相差甚远。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态势平稳,能够很好地带动农村地区发展;西北地区的农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集体经济发展非常薄弱,一些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人力、财力、物力匮乏,没有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不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
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地区虽有国家政策扶持,但是受中间环节以及固化思维定式影响,国家政策难以落地。农户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各自为战,其产出效益较低,难以与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相比较。农村地区集体经济陷入经济发展乏力的困局,获利手段单一且收益微薄,集体利益只能通过租赁和出售部分集体资源获得,不足以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无法依靠集体经济提供相应的基础保障。
2.2 区域产业趋同严重,效率效益偏低
各地区应依托区位优势、资源要素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模式。当前,大多数地区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这些产业效益低下,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和时间。为此,一些地区开始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探索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乡村旅游业成为乡村地区新的发展点,许多乡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建设集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农家乐,形成产业趋同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收益不能平均分配到农户手里。区域产业趋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使得乡村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不能开展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业态。乡村产业创造效益的渠道单一且效率低下,区域内竞争激烈,影响农户之间的合作,不利于乡村产业分工与合作,阻碍了乡村经济发展,难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2.3 城乡发展失衡突出,发展动力乏力
城乡发展失衡一直是困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难题。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难以调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方面,城市化节奏明显加快,城乡失衡问题越发凸显,归根结底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乡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依然广泛存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制度不同,城市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支持,乡村基建主要靠村民自筹、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和城市享受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不均等,在资源倾斜上城市优于农村,农村享受的资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限的资源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无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目前,农村还面临着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很难得到相应财政、贷款等支持,乡镇银行、信用社开设的服务大多用于存款、日常生活缴费等,贷款难度大且资金长时间难以到位,国家财政支持需要层层审批,并且额度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城乡发展失衡突出严重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抑制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共同富裕的步伐。
2.4 三产融合水平不高,带动能力较差
目前,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对产业融合认识不清、乡村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融合产品质量不高、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能力偏弱等现实困境。一些地区对于乡村产业融合的认识还停留在农业产业化升级阶段,产业发展只是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开展,在农业产业基础上优化升级,难以跨越产业边界,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实际效益不佳[4]。乡村产业发展多以农业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第二、第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由于缺乏工业精深化加工的技术支撑,农业产业简单融合的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乡村产业融合的前提是乡村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大多是个体散户,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生产,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在市场交易中,个体散户的市场地位低下,难以保证基础生产效益,一些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与农民的互动不足且缺乏公正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之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从根本上弱化了乡村产业融合的支撑力,使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困难。
2.5 资源要素瓶颈突出,支撑保障不足
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人是主体,土地是载体,资金是“血液”,但目前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发展瓶颈突出,各要素不能有效集聚,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经济发展滞后使一些人才流向城市地区,难以实现“学成归乡”的局面,乡村的“自生能力”持续流失,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现代农业人才、管理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人才与乡村产业发展需要配比严重失衡。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产业帮扶金融额度不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乡村产业融资困难,资金投入机制尚不健全,贷款流程复杂烦琐且到账慢,阻碍了乡村产业的生产计划,乡村产业的运转会因此停滞。
3 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
3.1 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发挥村两委和基层党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引导作用,使农民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对实现农业产业增收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从而自愿加入到壮大集体经济的队伍中来。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多方面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农业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及其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乡村产业的振兴模式,提高乡村产业的创收活力,实现多方面增收,为乡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还需优化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对于一些收益不高的产业可以考虑用主流产业代替,扶持当地的主流产业,用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合作社,建造产业园区,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3.2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品质
我国乡村的区域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特征等各不相同,要充分运用有效市场,灵活运用乡村生产要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地区特色,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为根基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延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依托高品质的特色产业,结合现代化媒体运营方式,联合发展特色产业新业态,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的培育和建设,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知名度[5]。在特色产业建设上,要遵循做精做强的原则,做到特色产业“少而精”,着力提高特色产业的质量,以质取胜,依靠质量和特色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特色产业的运营中,要融入现代化科技手段,构建特色产业数据平台,掌握市场信息动态,结合市场情况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进而提升产业效率。在经营体系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形成特色产业联盟,促进特色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3.3 合理分配利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要合理分配资源要素,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全域理念,在政策支持、资金分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无差别对待,甚至向乡村倾斜,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国家政策要继续向“三农”倾斜,实行更多强农惠农政策,给予乡村产业发展相应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通过需求与供给平衡实现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按照城乡一体化标准,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设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一标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务的普惠,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6]。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城市向乡村的要素流动不仅限于生活物质层面,更多的是从深层次上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供给,用城市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对乡村产业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建立以工带农、以城带农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快乡村产业建设步伐,力争在产业布局、管理模式、人才流动等方面形成互补与协同联动,实现良性循环。合理进行城乡产业的利益分配,使广大农民实现持续增收,人均收入向城市居民看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3.4 深度融合三产,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三产,建设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通过乡村产业品质化导向推动产业价值链向前、向后延伸,形成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以多元化产业业态提升发展动能。建立科学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发乡村产业的多功能化,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思路,打破产业及价值与利益链间的藩篱[7],以农民的权益为核心,确保农民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中,以利益联结为机制,使农民融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和组织化程度,防止农民在产业融合进程中被边缘化,确保产业融合获得的增值收益能够进入农民的口袋。大力培育能掌握现代化要素的市场主体,提升融合发展水平,提高乡村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多种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引导融合主体参与到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产业融合发展成果惠及农民,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8]。
3.5 打破要素壁垒,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乡村产业振兴要多要素齐发力,强化人才供给、畅通资本渠道,重视金融创新供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就目前的乡村产业发展来看,乡村人才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需大力培养乡村全类型人才队伍,提升农民的专业水平技能,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推动本地大学生回乡建设,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专业储备人才,引才引智、育才育智,推动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上山下乡”,保障乡村产业人才供给。优化乡村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不闲置土地资源,确保农户与乡村产业有机衔接,鼓励农民通过以地入股等方式加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中,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其增值收益,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有效破解农村土地抛荒、资源闲置等难题,实现农业产业提效增利,实现共同富裕。加大对产业振兴的资金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深入乡村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经营情况,了解其资金需求,解决困扰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本畅通。
4 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聚焦于农村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应立足于乡村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以高质量的发展引领补齐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突破现实困境,以现实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最大程度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