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湄合作”背景下广西- 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合作的路径

2023-11-18沈明苏婷婷汪少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老挝广西职业

■沈明,苏婷婷,汪少贤

(1.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职业教育联动是深化“澜湄合作”特别是“中国- 东盟”教育合作的契机和路径。广西作为“澜湄合作”次区域中的重要一环以及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在长期与老挝组构职业教育合作体系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战略伙伴优势位阶。老挝是中国友好邻邦,同时亦是澜沧江- 湄公河合作成员国之一。随着中老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中老职业教育合作日益迫切。“加强中老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是推进和落实中老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1]。

“近年来,广西积极参与澜湄合作,共获批澜湄基金支持项目11 项,主要用于农业、水资源和产能等领域的合作”[2]而以农业为特色的广西,需要利用自身农业优势,以农业职业教育为切口,逐渐将广西与老挝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推向纵深。

一、耦合共生表征下的广西- 老挝职业教育

广西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生发熟作,展现出农作物一般丰收之图景,老挝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体量小,但颇具特色,现实呈现以先发带动后发。对于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和中国东盟合作的中心区域,广西职业教育与老挝职业教育存在两种系统的耦合态势。因此,广西- 老挝职业教育以双向的耦合共生为表征,这也正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及战略倾斜。

《澜沧江- 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中强调“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在中国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湄公河国家设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和“澜湄合作”的重点区域,广西与老挝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既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又暗合了“澜湄合作”的主旨。

老挝是世界上欠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为合作交流之现实,以农业大区的中国广西对标农业为主的老挝,将自身优势以职业教育形式传导,进而深化其他专业层面的合作,是广西- 老挝合作产生耦合共生效果的前提。

2022 年10 月,随着老挝东坎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唯一一所职业本科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成立老挝分校,广西高职院校实现了从办学点到分校的僭越式转变,而此种超克,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其他专业并行的多面向合作机制生发。2019 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率先在老挝创建“中国- 老挝茶艺人才培养基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紧随其后,分别在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和万象省技术学院创办“海外办学点”。

此前,开展职业教育国际间交流的广西高职院校共有23 所,截至2023 年初,最具特色的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皆有农业专业背景与其对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农业、畜牧等专业为优势专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等专业同样能产生一定效能,通过笔者调研,广西农业职业大学在农业职业教育层面的交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东坎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老挝分校成立,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首个海外分校成为现实,这两所学校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旨在共同培养“汉语+职业技能”的农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基于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力图实现本土特色教育“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此次合作可以视作该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里程碑,其有效助推了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耦合共生的效能。

在农业职业教育合作方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聚焦东盟农业发展,持续输出中国技术和标准,抓住中国- 东盟合作机遇,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广农业技术和教育标准。该校与老挝农林研究院进行了多年的合作,成功建设中国- 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中国(广西)- 老挝名特优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校企合作境外培训基地,近三年来筛选出14 个优良品种,为老挝培训技术人员1000 多次,制定适宜老挝当地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7 项。2020 年,该校承担农业农村部“澜湄次区域水稻绿色增产试验示范项目”,在老挝示范推广水稻绿色增产技术。2020 年9 月,该校获老挝农林部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凡此种种,都反映了其农业职业教育以及衍生层面的现实。

此外,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搭建人文交流平台,努力拓宽师生国际视野方面着力。其主动拓展合作路径,促进教育和人文交流,加强师生的国际化意识。自2016 年来,与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14 份教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在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学生实习等方面达成协议,合计派出交流教师71 人、实习学生523 人、留学生110 人;接待东盟国家团组34 个共555 人,派出10个团组共34 人次前往东盟国家交流访问;推荐12 名老挝技术人员到广西大学公费攻读硕士学位。据了解,该校今年接受了一名来自老挝的公费本科农业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专修智慧农业技术本科专业,这是广西第一所职业本科院校招收职业本科留学生的首例。

目前,广西多所高职院校与老挝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初具形态,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老挝万象省技术学院、老挝沙湾拿吉大学(本科)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与交流,并与老挝沙湾拿吉大学开展物流专业合作[3],但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仍然是可持续和能够产生耦合共生效果的关键。

二、广西- 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合作的现实问题

尽管老挝作为农业为主的国家,但其农业技术的改良并未得到重视,因此,作为生存之本,农业职业教育的干预可推动行之有效的“澜湄合作”。

实习基地,作为老挝和广西多所高校合作的平台,本应承载着双向度的互构,但实际上却展示着缺角的弊端。单向度的实习实训无法完成双向度的耦合共生。作为职业教育交流的执行者,师资和区域合作项目所能提供的平台决定了职业教育推行的成果与形式。稀薄的师资氛围无法提供应有的职业教育养分,即使有再好的平台,也难以阔度施展。

(一)单向度的实习基地培训阻碍了健全的农业职业教育的交流

农业职业教育,是立足广西经济现实和老挝国家农业为主的发展状况谋求合作意义上贴合的质素,是职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效的范式。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勾连接和平台的搭建,进而带动物流、语言等专业学科的深入联系,是一种可行的有效路径。

2022 年末,中国- 东盟(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企合作境外培训基地正式揭牌。“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受益于广西实施的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老挝部分)和中国老挝减贫合作社区示范项目,老挝民众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最初的老挝优良品种改良站便是在这些项目基础上实施,而实习基地的建成,正是利用了项目的加成和基础成果的加持。

近年来,由广西农业主管部门牵头,顺应“澜湄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广西派出大量师资给予大量农业资源在澜湄国家进行了丰富的技术指导,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为老挝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和师资力量,澜湄国家中不少人员来到广西深入学习技术,成为留学人员,在农业职业教育的外延中实现了技术到文化的专业性延展,为双语人才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双方表面深入交流的外衣下,呈现的是一种单向度的实习基地培训格局。

据调查,老挝实训基地中,大部分是老挝本地的高校教师、职业教育体系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在中国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掌握熟悉一定的农业技能和知识,虽有一定效果,却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中国或者说有着如此贴合的合作项目的广西,并没有充分调动广西师生在实习基地与老挝师生的双向互联,未能形成深化双向交流机制。

(二)师资匮乏与平台熹微干涉了农业职业教育推进的效果

教育部门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关注日益加深。2022 年12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然而,对于推行农业职业教育助力“澜湄合作”项目性大计而言,我国现阶段具有跨国(东盟国家)公司工作实习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缺乏,这对于项目的进一步深化、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了不小的阻力。

此外,学习、培训平台的熹微亦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职业教育推进的效果。利用“澜湄合作”的框架,借助广西农业部门的力量,可以重构或加构平台的生力。

(三)农业技术现实差距影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深入融合

2020 年6 月8 日,澜湄农业合作广西分中心在南宁成立,这个由广西农业农村厅牵头实施的澜湄国家农业项目,可以视为广西与澜湄国家农业交流的航舵。

近年来,广西农业农村厅先后在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等澜湄国家建设4 个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其“向澜湄国家输出蔬菜、水稻等农作物品种800 多个”[4],成果非凡,但问题依旧存在。

老挝虽然政治体制与我国相同,但其国内宗教氛围浓烈。佛教,是其民众敬仰的宗教形式。较之中国,老挝对农业新技术接受度偏低,有意愿接受纯天然走向的自然导致了生产方式略显粗放。因此,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推进,其农业技术和我国存在较大差距。

三、广西- 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合作的路径

在“澜沧江- 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提出了“携手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为进一步推进广西与老挝的农业职业教育合作,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中国- 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为抓手,以中国- 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为交流平台,加快实习基地、职教联盟和分校办学点的推进,探索双方合作新思路。

(一)以实习基地的有效利用为契机,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人员的沟通交流

为进一步加强双向沟通,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机制的良好运行,广西应充分利用中国- 东盟(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企合作境外培训基地,有计划、分批次派出本土职业教育师生和技术人员到基地参与互相交流,其可行路径为,双方交错为彼此讲学,教师、学生、技术人员之间要实现耦合一般的交流和学习场域,进而以老挝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的短板考量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端,为进一步推动广西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现实依据。

特别强调的是,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这一平台,积极推动农业专业学生的对外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训场所,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同时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推动“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之举。

(二)加强国际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推进双语教学平台建设

职教联盟的建设是推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广西之外,多省已经和东盟国家或是地区成立了多种方式的职业教育联盟。广西亦成立了广西国际友城职业教育联盟、中国- 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广西政府正在倡议组建“中国- 东盟中文+职业教育联盟”。

究其根本,效能可协同企业推行“走出去”战略,发挥毗邻东盟优势,成功搭建国际职业教育平台。2020 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牵头组建“中国- 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吸纳成员单位共38 家,遍及东盟5 个国家;作为发起单位参与筹建“国际农牧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发展成员单位139 家,并作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际职教平台不仅整合了高校的教育资源,而且为其中的农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近年来,已协同广西金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7 家企业“走向老挝”“走向东盟”,推动东盟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国际产能合作。因此,联盟的资源、人才调动价值是充分整合产学研三个面向的价值体量,具有推动职业教育纵深发展的动向。

为更好实现产学研的联动教育,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应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联盟,联合企业培养专门针对老挝等澜湄国家服务的“双师型”教师,其最简单的实施路径是在具有与老挝公司合作背景的公司进行实践锻炼,特别是培养一批懂老挝语、懂技术的双语人才,弥补师资匮乏的局面,改善稀少的教师授课现实。与此同时,应加大力度推进双语资源库、双语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三)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本土化

针对老挝对本土外的农业品种接受程度不高的解决路径,需要在本土化与职业教育接合处进行思考。

在尊重当地风俗信仰的基础上,着力对接职业教育标准,以本土长期自然生长的种养品种和技术方式为考量基准,寻求技术本土化的转变,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长期试验站为基点,以农业品种的本土化实践对接老挝现实农业需求,根据需求推进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实现品种、职业教育程式、教学手段等与本土化的耦合共生。

探求“澜湄合作”背景下广西与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合作的路径,是实现中国与老挝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两种职业教育机制的耦合共生,是建立在问题意识之上,谋求合理优化路径的架构。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可通过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并加以充分利用,用好职教联盟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分校办学点推进联合培养人才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步伐。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普及,延展至职业教育的普化,为老挝减贫提供智慧和方案,践行“澜湄合作”内涵,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献计献策,实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猜你喜欢

老挝广西职业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职业写作
广西广西
我爱的职业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