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助八眉猪种质特性分析及产业发展模式思考

2023-11-18张世彦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互助县养殖发展

张世彦

(青海省互助县八眉猪养殖技术服务中心,青海 互助 810500)

互助县是青海省农业大县之一,也是畜牧业大县。互助八眉猪作为青海省唯一的地方猪种,其养殖生产已成为互助县的区域特色产业,但目前仍存在保种压力大、产业链条短、特色效益不明显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结合八眉猪的种质特性,构建精品肉高端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推动种业振兴、乡村振兴,发展高原特色“七彩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具有重要意义。

1 互助八眉猪的起源与种质特性

1.1 互助八眉猪的起源

互助八眉猪是在青海高原特定环境下,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育而成的高原类群,主要产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的互助、湟中、大通诸县, 因互助县是八眉猪的中心产区,故称为互助猪,《青海省畜禽品种志》曾称其为青海互助猪,也称为青海八眉猪,俗称“大耳朵”。2009年互助八眉猪成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域商标认证,被称为“互助八眉猪”。目前,原种猪现存不足400头,属濒危物种。

1.2 互助八眉猪的种质特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及陕西、甘肃、青海3省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和基层畜牧兽医推广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八眉猪种质特性、繁殖性能、生长、肥育性能及营养需求的研究。结果显示,八眉猪具有适应性强、性早熟、遗传性状稳定、产仔多、母性好、肉质优等特点,杂种优势明显,是优秀的杂交母本品种,更是生产精品猪肉的典型代表。

1.2.1外貌特征 互助八眉猪全身被毛黑色,额部有倒“八”字皱纹,鬃毛下面密生棕色冬生夏脱绒毛,耳大,视力弱,腹大下垂,尻部多倾斜、不丰满,后肢卧系呈“刀”状肢势。

1.2.2耐高寒耐低氧 八眉猪的红细胞系统具有较强的运输氧气能力,能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1]。

1.2.3食性杂、耐粗饲 八眉猪喜食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甜菜等作物及其副产品。在上世纪70年代食物极度匮乏时期,农户中有用马粪饲喂八眉猪的习惯。八眉猪宽大的胃肠更易于消化粗纤维,当饲料粗纤维含量达到12.85%时,3.5月龄和6月龄八眉猪的粗纤维消化率分别达13.47%和19.51%[2]。八眉猪有强劲有力的吻突,喜欢拱地,觅食力强,适宜放牧。

1.2.4性早熟,繁殖力强 八眉猪性成熟早,公猪4月龄可开始配种,母猪3.5~4月龄初配可受胎,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12.8头,最多可达16头,仔猪断奶成活率可达90.15%[3]。这是八眉猪最宝贵最重要的优秀种用品质之一。

1.2.5肌内脂肪、氨基酸等含量高 多项研究表明,互助八眉猪肉的pH值、肉色、总色素、嫩度、系水力和熟肉率等指标均优于国外品种。席斌、郭天芬等[4]对八眉猪二元公猪背最长肌的肉质性状、营养组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八眉猪肉中蛋白含量为18.41 g/100 g,肌内脂肪含量为16.71 g/100 g;含有17种氨基酸,特别是影响肉质风味的谷氨酸(2.72 g/100 g)、天冬氨酸(1.52 g/100 g)、精氨酸(1.02 g/100 g)等鲜味氨基酸含量高;共测出14种脂肪酸,亚油酸含量高达5.77%、油酸含量高达34.23%、棕榈酸含量高达21.06%、硬脂酸含量达24.60%。EAA/TAA、EAA/NEAA比值均符合FAO/WHO/UNU(1985)氨基酸基准模式。八眉猪的肌肉直径细小、含肌红蛋白较多的α纤维比例较高,质地细嫩多汁,且肌肉中糖元的降解速度明显低于长白猪,产生PSE肉的机率减小[5]。

1.2.6日增重、瘦肉率、屠宰率低 八眉猪在可消化能12.13 MJ/kg~13.18 MJ/kg、粗蛋白10%~12%喂养时,20~90 kg的八眉猪平均日增重为410 g,饲料转化率为4.1。育肥猪80~90 kg时屠宰率为67%~71%,平均背膘厚33~36 mm,胴体瘦肉率为42%~45%,肌肉脂肪含量为6.1%~6.9%[6]。

2 互助县八眉猪的产业发展现状

2.1 互助八眉猪“三化”繁育体系的构建

互助县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县推行养猪“三化”繁育体系[7](公猪良种化、母猪本地化、肉猪杂种化),充分利用国外良种猪改良八眉猪,提高瘦肉率、日增重、屠宰率和饲料转化率等经济指标,将其作为八眉猪种质特性合理利用、扬长避短的有效途径,以推动规模化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2 互助八眉猪规模化养殖

“十一五”期间,互助县以生猪生产和仔猪繁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猪饲养量达91.13万头,出栏41.11万头,创历史最高。“十二五”期间通过“16125”“13525”和“16150”(1)“16125”“13525”和“16150”养殖模式的含义:“16125”模式是指1户农户养殖6头母猪,年繁活仔猪100头,实现纯利2.5万元。 “13525”模式是指1个场(户)养殖30头母猪,年育肥出栏生猪500头,实现纯利25万元。“16150”模式一是指1个适度规模养殖场养殖60头母猪,年育肥出栏生猪1 000头,实现纯利50万元;二是指1个适度规模养殖场养殖600头母猪,年育肥出栏生猪10 000头,实现纯利500万元。3种模式稳步推进规模化养殖,全面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2018年经过环境督察整治,对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提档升级,使现代化、机械化养殖达到较高水平。全县备案的36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率达100%,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为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为86.89%。2021年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达55个,其中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7个。养猪专业合作社达65家,生猪养殖家庭牧场89家。全县生猪存栏25.5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32 890头),出栏19.73万头。1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7 113户、存栏生猪18.29万头。养猪产值达8.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2.3亿元)的20.73%。

2.3 互助八眉猪的产业化发展

通过多年发展,互助县八眉猪养殖技术服务中心、互助八眉猪养殖协会、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互助八眉猪种质资源场(在建)等互助八眉猪产业发展服务机构更加健全,为八眉猪保种、开发利用、技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县域内有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企业2家,生猪定点屠宰场1家、八眉猪肉精深加工企业1家,基本形成了从养殖、屠宰到产品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

2.4 互助八眉猪的品牌化发展

由于互助八眉猪种质特性独特,农业部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将八眉猪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07年省农牧厅将八眉猪确定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2年“互助八眉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功。2011年4月注册互助八眉猪“互媚”商标、 2013年12月注册“互黑眉”商标。2017年互助八眉猪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11月,互助八眉猪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3 互助八眉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链条短

在互助八眉猪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屠宰、精深加工等二、三产业并未跟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未建立完善,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衡成为产业发展中最大的短板和弱项。在追求规模养殖效益时,后续产业溢价并不明显,主要产值来自活猪或初级加工。

3.2 品牌效应不明显

虽然在八眉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互媚”“互黑眉”等商标、“互助八眉猪”地理标志、“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无形资产,并做了各种渠道、层次及规模的宣传报道,但互助八眉猪品牌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二品一标”使用渠道不畅、范围不广、效果不佳,品牌效应不明显,优质优价得不到体现。

3.3 供需矛盾大

互助八眉猪颇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但市场上很难买到真正的互助八眉猪肉。究其原因,一是较大规模养猪场多数仍以饲养“洋三元”猪为主,八眉猪产出有限、市场供求矛盾日趋紧张;二是缺乏放心的“互助八眉猪肉”旗舰店或专营店,县域内门店众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三是对互助八眉猪的消费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溯源措施,导致八眉猪消费市场无序发展,以次充好等问题层出不穷。

4 互助八眉猪产业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4.1 互助八眉猪种质特性合理利用的需要

八眉猪最重要的特性是耐高寒、低氧,肌内脂肪、氨基酸等含量高,肉质好,合理利用这一特质,既是生产精品猪肉的必备要素,也是尊重自然规律和挖掘珍稀资源的重要举措。

4.2 扶持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小农户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也是农业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互助县小农户家庭经营在发展规模化养殖中因土地、环保等因素影响而受阻,加之群众稳定增收渠道狭窄,对发展适度规模的养猪业期望较高、兴趣较大。发展适度规模的互助八眉猪特色养殖,既是生产优质互助八眉猪肉品源的现实需要,也是稳定增加小农户经济收入的必然选择。

4.3 绿色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

互助八眉猪食性杂、耐粗饲、觅食力强、适宜放牧,对精料型高营养水平饲粮条件要求不高,可充分利用互助县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节省养猪成本,提高养殖收益。同时,可大力发展种田养猪、粪水还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对于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具有现实意义。

4.4 适应和满足高端消费市场的需要

在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安全的品质猪肉需求日益增加的时代背景下,营养全面、肉质上等的互助八眉猪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为互助八眉猪的规模养殖出现质的飞跃提供了新的契机,增收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宽。

4.5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八眉猪产业发展可打通农作物种植、饲料生产、生猪养殖、专业屠宰、食品加工及市场销售各环节,拉动冷藏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实现八眉猪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业态范围。

5 互助八眉猪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5.1 协调强化各类组织机构,建立互助八眉猪养殖联盟

立足八眉猪的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互助八眉猪养殖协会、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等机构在产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建立由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及规模养殖户为单元的养殖联盟,建立联盟台账,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进入、退出养殖联盟体制机制,在技术指导、信息共享和利益联结等方面强化管理措施,形成养殖环节供种、饲料、防疫等统一管理、统一配方、统一防疫、统一出售的经营机制。在分散经营体制下,保证产品优质、重要指标统一。

5.2 以八眉猪产业园建设为引领,聚集八眉猪产业要素

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倾斜项目支持,以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核心,规划建设互助八眉猪产业园,优先建设八眉猪定点屠宰场和八眉猪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工程等生产八眉猪精品肉的基础设施,系统推动八眉猪精品肉产业发展。确保养殖—屠宰—加工的闭环运营,促进八眉猪产业的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推动一、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挖掘互助八眉猪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步建设八眉猪生态养殖园、八眉猪文化园,推动八眉猪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通过产业园拓展招商引资、贷款担保等融资渠道,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八眉猪的产业发展。

5.3 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推进互助八眉猪的“三品一标”应用

加强互助八眉猪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养殖协会等单位与科研院校的配合,制定互助八眉猪精品肉养殖、生产技术标准,八眉猪适度补饲关键技术规程及全程溯源技术规程。开展二品种黑系精品猪的培育,提高瘦肉率、屠宰率,推进八眉猪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5.4 大力研发互助八眉猪系列产品,实现品牌效应及优质优价

依托“七彩农业”,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对互助八眉猪精品肉产业、互助八眉猪地理标志、“互媚”商标等品牌的宣传,走八眉猪肉高端消费之路。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以适度扩繁纯种八眉猪和培育二元八眉猪黑系猪为发展方向,突出八眉猪黑色标签,先行先试,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精品肉产业模式。龙头企业应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食品加工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重点研发互助八眉猪烤猪、传统腊肉、秘制卤肉等系列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

5.5 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全程可溯源认证机制

逐步建立互助八眉猪管理信息平台,在养殖联盟各单元中积极推行八眉猪智能电子耳标,系统掌握全县八眉猪的存栏、防疫和饲养信息,从而有计划地上市出售,做到稳产保供,同时将养殖环节与定点屠宰、销售环节无缝对接,及时更新出栏-屠宰-加工产品全程信息。通过八眉猪肉专营店、精品店、旗舰店及网店,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溯源认证的完整闭环渠道,以保障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猜你喜欢

互助县养殖发展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
互助县双孢菇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互助县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