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9-25刘伟红
祁 果,刘伟红
(1.海晏县畜牧兽医站,青海 海晏 812200;2.海晏县哈勒景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海晏 812200)
海晏县地处青海湖东北部,属祁连山东部大通山地段的青海湖内陆盆地,滩地和低山丘陵分布广,面积大,海拔为3 000~3 500 m,年均气温为0℃,年均日照时数为2 882 h,作物生长期为120~142 d,牧草生长期约150 d。天然草原面积约35.50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约29.89万hm2。干旱多风,属高原亚干旱气候[1]。海晏县属于农牧交错区,全县各类牲畜存栏82.97万头(只),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1 海晏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1.1牦牛产业规模
截至2022年底,全县牦牛存栏15.64万头,出栏3.44万头,牦牛肉产量为0.35万t,销售产值达2.06亿元。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牦牛半舍饲、舍饲养殖比例不断提高,2022年牦牛舍饲养殖达到4.28万头,占总存栏量的27.35%。县内现有牦牛屠宰加工企业3家,牛肉干加工企业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青海夏华清真肉食有限公司),州级龙头企业1家(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 畜产品加工产值达8 000万元,拥有“海晏小牦牛” “库库诺尔”“牛小蛮”及“清湖源”等知名商标。2015年“海晏牦牛”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海晏牦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1.2牦牛品种选育
1.2.1来源 有关海晏县牦牛的来源查考不一 ,从《山海经》《穆天子传》《史记》和《西藏新志》等历史文献来看,与民族形成及变迁活动相关。大约在新石器时期,羌族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将当地野牦牛驯养为家牦牛[2],该品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为环湖型牦牛[3]。
1.2.2品种改良情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海晏县牦牛引入大通牦牛和祁连、天峻县高原牦牛的种牛进行牦牛改良,同时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建成良种牦牛繁育场1处,组建种牦牛核心群50群。通过改良,牦牛整体生产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能繁母牛繁殖率、犊牛繁活率显著提高,牦牛饲养周期明显缩短,产肉性能有明显提高。
1.3生产性能
1.3.1产肉性能 2020年秋季对海晏县环湖型放牧牦牛进行现场屠宰试验,屠宰率、净肉重及骨肉比等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牦牛屠宰试验结果
1.3.2乳用性能 牦牛泌乳期个体差异较明显,在补饲条件下泌乳期可达到300 d以上,非补饲条件下约为160 d左右。自然放牧情况下11月份产奶量平均为0.54 kg,次年1月份产奶量平均为0.41 kg。
1.4繁殖性能
1.4.1性成熟年龄与初配年龄 多数母牦牛的性成熟年龄为3岁,4岁可产犊。若饲养管理水平较高,母牛2岁发情配种,3岁产犊,而饲养管理水平差的牛群母牛初配年龄延长到4岁以后。通常母牛利用年限为10~12年;公牦牛一般3~4岁参配,5岁正式配种,使用年限为6~7年。
1.4.2繁殖季节 每年3月份开始产犊,4~5月份为繁殖高峰,少数母牛产犊时间迁延到6~8月份不等。
1.4.3妊娠期 海晏县牦牛妊娠期在250~260 d之间,极少超过260 d。
1.4.4犊牛初生体尺测定 公、母犊牛均为自然放牧饲养,初生体重及体尺数据详见表3。
表3 犊牛初生体尺测定
1.4.5犊牛 6月龄体尺测定 6月龄放牧牦牛犊牛体重及体尺数据详见表4。
表4 犊牛 6月龄体尺测定
2 牦牛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晏县牦牛产业受品种、地理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限制,存在生产性能不高、生产周期长、出栏年龄大、肉质硬、全年出栏时间不均衡,且产品单一、产业链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2.1养殖方式相对落后
随着牦牛“一年一胎”“冷季补饲”等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牦牛舍饲养殖占有一定比例,但仍然以“小规模、大群体”放牧散养为主。 畜群结构不合理、 养殖周期长、 产业效益低等传统粗放养畜的缺点广泛存在。散养方式对牦牛品种改良、母牦牛保有量存在制约性影响,保有规模与资源适配度不高,导致产业发展底气不足,产业抗逆优势不强,缺乏孕育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的潜力。
2.2舍饲育肥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牦牛舍饲育肥入行、生产及经营门槛低,养殖户常随意设点,临时组建简易育肥场地,监管难度大,在后端销售环节极易形成抢先出栏,打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严重影响牦牛产业的正常发展。
2.3牦牛产业全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牦牛产品单一,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牦牛产品为初级加工,副产品加工开发处于空白,附加值不高,牦牛产业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二是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不良,各自为阵,多以初级产品廉价销售;三是与关联产业如饲草料生产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肉奶皮毛加工及流通销售等环节衔接不够。
2.4饲养成本上涨,缺乏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牦牛产业链前端,点、线、面上成本上涨与系统性、结构性成本叠加而产业链后端,国产牛肉受到了进口牛肉量价两方面的挤压[4],导致牦牛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 牦牛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海晏县牦牛产业发展特点,调整发展思路,抓住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重要战略发展机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全省产业“四地”建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全面推行牦牛繁育基地建设,推广普及高效、科学养殖技术等措施,增强牦牛产业优势。着力培植要素齐全、功能配套、规模适度的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突出生态功能定位,加强环保节能型牦牛养殖装备、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发。
3.1推行科学养殖,降低养殖成本
遵循生产经营低成本的铁律,着力推动经营方式变革,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原则,形成“牧繁农育”“户繁场育”的养殖模式;加大牦牛良种引进,提高生产性能,达到少养多收的目的;示范推广牦牛高效养殖等科学技术,推广良种、良料、良法,应用“牦牛冷季补饲”等技术提高养殖生产性能;发展犊牛经济、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牛肉品质。
3.2着力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狠抓“三品一标”,利用好“海晏牦牛”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清湖源”“可可诺尔”等商标,注重品牌建设,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提高牦牛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加大力度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研发功能性产品和高端产品,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促进牦牛产业产品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