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视域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
2023-11-17韩萱怡张龙平
韩萱怡 张龙平
[摘要]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是以社会层面观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实践路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通过突破空间地域屏障、整合调度社会与社区资源分配、建立精神文化关系共演以及打破原有各民族间的自我社会认知等多种方式,拓展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新路径。在建立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农牧团场需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与治疆方略、在空间重构中助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赓续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吸纳各领域优秀人才建设社区、更新社区内各族人民思想观念等。借此,兵团第六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标的,通过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实践形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供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关键词]社会认同;民族互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5—0121—07
[作者简介]韩萱怡,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龙平,男,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当代港澳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条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认识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物质基础、法治基础等,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便是从社会层面着手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尝试。
自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提出以来,学术界、理论界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2],各地在探索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其中有共通性做法,也有不少结合各地实际所采取的个性化经验,研究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对于各地取长补短,学习先进经验,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实践推向深入,丰富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拟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以下简称兵团第六师)下辖的北塔山牧场、军户农场、红旗农场、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等少数民族聚居农牧团场为微观个案(芳草湖农场和新湖农场因其优秀的实践经验也被列入其中),借助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探讨六师各少数民族聚居农牧团场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展现六师各农牧团场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民族特点,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上,打破原有的碎片化空间格局,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中促进共同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落实党的治疆方略提供借鉴。
一、社会认同理论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关注个人、群体及二者的关系,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所谓社会认同,根据社会心理学家泰弗尔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3]换言之,社会认同是个体以社会分类的方式对自己所在群体产生认同,并催生出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在群体互动中,内群体偏好的生发可导引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而外群体偏见却会导致各群体成员间出现心理隔阂,这在交互过程中应极力规避。有学者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认知价值观、社会比较和群体的心理独特性四个基本概念组成[4]。社会分类即社会范畴化,在此阶段,个体将放大同一范围内事物间的相似性,夸大不同范围间的差异性,这便产生了内群体与外群体,即“自我范畴化是将个体转化为(transforms)群体的过程”[5]。认知价值观意在说明在群体中的个体需要他人的价值评判,当个体在群体中未得到正向反馈时,便会采用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和社会创造的方式使自己进入可获得正向反馈的群体中。这说明,认知价值观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与归属的确认。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在群体中得以准确地确认自身以及其他成员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获得整体的自尊感、自信感和整体认同感。群体的心理独特性是指群体间的互动过程中,群体为凸显自身的独特性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有效区别的自我归属与感受。社会认同理论对于认识群体意识、群体分类、群体价值观、群体心理、群体凝聚力等方面都有正面意义,但因群体认同的内外分别亦可造成对群体之外“他者”的隔阂,必须辩证看待。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治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并促其共同发展一直都是中国历代王朝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层面所面对的問题。从社会认同角度而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正是从社会层面改变了原有的以各民族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为基质,从社会、心理、空间、经济、文化等更广泛的视角培育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实现了一次社会认同的再塑。具体表现为:通过打破了原有各民族间的自我社会认知,消除各民族间心理隔阂;通过突破单一居住模式的空间地域屏障,以共同居住达致融合的媒介手段,放大各民族间热爱和平、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相似性,辅以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和社会创造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在市场中获取他人认可与正向反馈评价;通过整合调度社区资源分配,为各民族平等互利共赢、核心价值共享提供补益并促进联结;通过建立精神文化关系共演,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对中华民族的自我归属感。因此,借助社会认同理论去观察兵团第六师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可以为观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落实党的治疆方略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二、兵团第六师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践路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前身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老红军部队,现如今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完成了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的职能转变。兵团第六师及其前身始终围绕着屯垦戍边以及稳定和发展民族团结事业奋斗,历经60多年的实践探索,兵地融合与民族互嵌发展得到大幅度提升,一些农牧团场实践路径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进入新时代以来,兵团第六师在兵团党委坚强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消除各民族间心理疏离、突破空间地域屏障、建立精神文化关系共演、整合调度社区资源分配上统筹规划,取得积极效用。
(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突破了空间地域屏障
认同生发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需要突破空间地域屏障的限制,使个体进入到群体交互的过程中。在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建构下,突破空间地域屏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在已形成多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大力发展城镇化,助力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其以社区为单位在农牧团场间实现社会流动、竞争与创造;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根据相关民族生活特点使其成员易地搬迁、设立安置区形成聚合、聚居。
新疆民族社区多是以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共同居住的特点,即有多数少数民族成员与汉族共同居住生活在一个小区,同一单元楼等。直至2020年末,新疆生产建設兵团第六师总人口37.1233万人,汉族32.8385万人、维吾尔族1.0642万人、哈萨克族8203人、回族1.9941万人、蒙古族808人、其他民族3254人。[6]为更好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兵团第六师根据《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关于加强推进兵团城镇化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多民族聚居的农牧团场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以民族团结、各民族互帮互助为主线,优化社区公共设施,为获取全面的就业与学习信息建立完善平台,无形中推进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发展。
在贯通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城镇化建设中,通过政策引导,根据相关民族生活特点使其成员易地搬迁、设立安置区形成聚合、聚居的环境。打破社会空间地域的局限,形成聚合、聚居的环境有利于各民族共建共居生活,有利于以空间地域共场为基础,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发展与进步的措施与方针。以北塔山牧场为例,该场位于中蒙边界,牧场98%以上是哈萨克族牧工群众,是兵团第六师最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牧场。随着牧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年轻人进厂打工、进城经商,实现了区域内的社会流动、竞争与创造,同时辅以城镇化的改造建设,当地哈萨克族牧工群众对生产生活越来越有自尊感、自信感。而红旗农场位于吉木萨尔县境内,由11个民族组成,该场的三场槽子是为北塔山牧场放牧的哈萨克族牧工能安居就业所建造的牧民定居点,依据哈萨克族的民族特色,该场于2012年建立哈萨克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以此引导哈萨克族妇女运用民族特色创收脱贫,同时,该孵化园于2014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6年,该场通过“组织哈萨克族青壮年1800多人次,到五家渠和邻近的准东五彩湾工业园区务工”。[7]以此方式引导农闲、牧闲的职工群众转移就业,使得空间地域屏障的突破带来了社会空间结构的重组,为空间场域中各民族的不断交融注入了实体根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也在该场域中不断地逐步构建,各民族间精神文化的互嵌与关系的共演便在此基础上也得以进一步聚合与完善。
(二)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整合调度了社会与社区资源分配
在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过程中通过整合与调度社区资源的分配,从而帮助职工群众在市场中建立自身核心优势,获得自尊感、自信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在互嵌式发展中找到自身定位。
“各民族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总目标与指向”。[8]洞鉴古今,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都是以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从2000年的“兴边富民行动”[9]到2005年正式出台了《关于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2010年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中更是指出对口援疆工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促进新疆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在兵团第八届三次全会中也指出兵团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组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需要彰显出兵团的使命担当,并且中央、自治区及兵团都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看出提升经济发展是得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
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地处中蒙边境,自1991年被列为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团场伊始,为推动其脱离贫困第六师提出全师之力支援帮扶北塔山牧场,先后于2003年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结束了建场伊始未通电的困境,2013年开通师部五家渠市至北塔山牧场直达班车,同年在兵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支持下建设牧场电力直供式设施。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为使广大牧民群众享受援疆成果,山西省加大对北塔山牧场、军户农场、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以及红旗农场的援助力度,分别在医疗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援助贫困农牧团场有利于突破各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入少数民族同胞内心,从内在心理机制打破彼此的偏见以及刻板印象,使其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
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仅需要推动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整合调度社区资源分配之场域,使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得到相应熵减,从而达致均衡发展态势。如何利用民族地区的天然优势使其发家致富?第六师红旗农场便能生动体现整合资源调度分配的作用。该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沿途主要有吉木萨尔北庭都护府、吐鲁番车师古道、千佛寺、西大寺、下兴湖水库、新林木业、沙漠生态园、三台沟原始森林、火烧山温泉、五彩城等旅游景点,依托天然风景优势,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与社区联合,利用区域内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衍生出的“农家乐”与“牧家乐”融入了民俗文化以及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等元素吸引了大批游客。农场出台配套补贴政策为牧民职工就业保驾护航,以此方式开辟新的经济收入来源,政府牵头牧民职工自主经营的方式不仅鼓励了当地贫困居民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认同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更使其对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得到彰显,获得了自信感。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场(芳草湖农场、新湖农场)则充分利用种植及养殖优势发展合作社,各民族共学种植与养殖知识、共建和谐互助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构建。合作社的社员来自不同民族,所有社员都按照合作社规章制度统一管理。在这样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下,充分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仅在心理层面能够得到各民族的尊重与认同,也能在经济物质上助力其摆脱贫困,逐渐破除各民族间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异,同时也为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带来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表征。
(三)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建立了精神文化关系共演
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构中,各民族间精神文化关系共演的建立有助于在各民族间的互动中构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语言的发展、文化活动的举办及其物质载体的建设和教育的投入,是各民族精神文化互相融会贯通并构建互嵌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语言是人与人思想得到串联贯通的媒介,是各民族间互相达成认同的有力方式。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化及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推动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加强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自2000年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成为各少数民族融入国家发展协同内聚的有效中介,兵团第六师积极响应自治区及兵团的要求,在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的边境牧场即北塔山牧场设立了多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加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得语言文字沟通之力与自治区整体发展之势形成共振并相互成就,从而在同一语境下达致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育是培育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并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方式。通過党员干部在社会生活中的示范作用、学校教育在打破代际效应的教化作用、文化产品在表征民族精神链接的媒介作用等方式,体现了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繁荣与发展的黏合过程。在基层连队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的榜样效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发挥其在建设过程中的带头先锋效用,以民族团结活动等为媒介向少数民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大政方针都是党员干部在此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教育是打破家庭代际效应、型构各民族理解沟通、对话交流的实践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帮扶式互助为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师市五家渠一小与北塔山牧场学校于2014年结成“民族团结手拉手友好学校”,互助期间教师交流彼此教学方式及经验分享,学生们踏舞欢歌其乐融融。以物质载体承运丰富的精神文化所得到的民族熏染是得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形式。六运湖农场主干街道的文化墙将党的政策解读、群众工作的理念、廉政文化、科普环保、法律知识、保健养生等内容以生动的图片附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线联动为各民族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打通了思想链接,擘画了各民族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团结平等的民族文化理念,从而催生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文化互嵌中的建构基础。
(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打破了原有各民族间的自我社会认知
群体成员社会化过程中固定模式易催生出群体偏见,而隔阂与疏离生发于个体、群体以及两者间零接触与零交流所产生的认知偏差。打破各民族间的自我社会认知与原有思维定式不仅需要相互实践过程中的检验与佐证,更需要在相互交流中放下偏见,纠正我群中心主义的心理认知,消除各民族间的心理疏离。各民族党员干部和基层连队社区工作人员在消除各民族间心理疏离时发挥了积极的代际示范效用,通过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积极地宣传与讲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连队及社区政务公开等,引导各民族职工群众和谐共处,以此形成正确的认知。
为回应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需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10]。同年6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召开八届七次全委会议,着手推动新疆民族互嵌式发展。在助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人民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日子越过越好,就会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11],以此形式呈现出兵团第六师对党中央民族政策宣传的自觉性和对地方实践的针对性。
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构的过程中,如何使得各民族间消除心理疏离与认知偏差?作为人们群居生活基础单元的社区,在处理民族间关系的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为此,自治区先后提出“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和“社区三化”(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的社区建设措施,为新疆多民族地区的互嵌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在兵团第六师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团场,通过开展学习法律法规的培训、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发展、提高干部与职工群众思想素质等方式重构各民族间共同发展的心理态势。
法律知识及其政策的了解与运用是各民族同胞生发公民意识的形塑基础。芳草湖农场老生地社区为“增强职工群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破坏是祸的意识”,将维护社会稳定宣传与秋收生产相结合,成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为各民族职工群众宣传《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宗教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职工群众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土墩子农场社区利用新媒体建立QQ群,设立“社区普法”栏目,同时与场司法所联合开展法制专栏,以法律咨询服务、资料发放、解答咨询与宣传横幅等方式向职工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各农场以线上加线下的形式向各民族职工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及其政策,在重塑和再造公民意识的过程中丰富且巩固了叙述方式与阐释基础。
干部与职工群众思想素质的提高与深化是消除各民族间心理疏离的主体基质。在基层连队社区的民族工作中,优质的干群关系是当地开展民族工作的有效润滑剂。芳草湖农场丹坂社区将每周五作为学习日,全体干部定期对法律法规、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培训,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理论保障。同时,该场大东沟社区革新图书室管理制度,在职工群众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打造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冬闲与农闲,丰富职工群众种植与养殖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消除心理疏离需要各民族间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需要各民族间的双向奔赴,就整体而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是新疆兵团第六师在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根本政策基础上,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重视和培育少数民族干部等政策原则上的全局性支持。
三、兵团第六师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启示
兵团第六师少数民族聚居农牧场在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实践中,不仅抓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以民族团结为基础,尊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发展趋势,不断改进助力少数民族发展的方式方法,为之后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启示:坚持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指导、聚焦于各民族共同发展、依托各民族精神文化关系共演打造民族特色产业、借助整合调度社区资源吸纳各界优秀人才、重塑少数民族思想观念。
第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具体落实。党的领导是该举措得以实施与完善的必要条件,自治区及兵地对其的实践路径是对该举措的微观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完善党中央统一领导、中央部门支持指导、各省市支援配合、新疆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机制”[1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对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路径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联系群众、以人为本的工作精神与原则。
第二,聚焦于各民族共同发展是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的重要基础。新疆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新疆也是全国人民的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共同地域涵养和培育了新疆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改变与再造了新疆民族地区,二者在历时态和共时态向度上表征了变动相续与稳定相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大会上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1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仅回应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也彰显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并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行为共意。
第三,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构需继承与弘扬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兵团第六师运用外显民族特色的文化方式与基于均衡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文化原则,推动文化产品带动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协同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的优势不断提升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在特色民族产业的发展中,以兵团支持为保障,以农场带领为牵头,以社区联系群众为依托,根据各农牧团场的生产与民族特色,打造拥有民族特色与民族智慧的产业产品,不仅提升了各族人民在市场中的自尊感、自信感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第四,吸纳各界优秀人才是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构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各领域优秀人才投入到社区建设中,兵团第六师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才能长足发展。2012年兵团第六师与山西省制定的《山西省各地市“一对一”对口支援师市各农牧团场工作方案》是山西省10个地市结对援助五家渠市和14个团场的结对支援模式。对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互嵌式发展的增进,不仅区划在落户农牧团场的企业,也在对口支援的建设上。为此,利用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特色产业,吸引来自全疆的各民族同胞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吸引来自全国各界优秀人才对农牧团场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南北疆发展与全国式交互发展,从而形成新疆民族地区与全国整体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发展,也有助于丰富当地人才市场,不断丰富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标的的认同。
第五,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构更新了兵团第六师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在各民族历时态相互融合的历程中,兵团第六师古有唐朝路的铺垫,现有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的指引。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民族互嵌式发展建构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紧跟党中央、自治区及兵团党委的指挥,积极改变原有生产生活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综合素质,赓续与发扬兵团精神。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构的日臻完善与各族人民思想观念的重塑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效结合,在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形成了强大合力。同时,各族人民思想观念的形塑在面对诸多未知挑战与问题时,更可助力其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兵团第六师各族人民抵御诸多风险的能力。
结语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党的治疆方略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体现,新疆兵团第六师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各民族积极响应党中央与自治区的号召,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突破空间地域屏障、整合调度社会与社区资源分配、建立精神文化关系共演以及打破原有各民族间的自我社会认知等多种方式,探索了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新路径,有利于从社会空间、资源整合、精神塑造、社会认知等角度,重塑新的社会认同,实现从各民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巨大转变。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在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方面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治疆方略、需要在社区空间重构中聚焦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继承与弘扬各民族的民族特色、需要吸納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投身于社区建设、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更新社区内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只有如此,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显出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才能真正夯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主要研究可见:罗青.边疆跨境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互嵌研究——以云南怒江州片马镇为中心的考察[J].昆明学院学报,2021(2):112-120.吕萍萍.塔城市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实践与探索[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0(2):95-97.李为超,张卫东.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6):46-54.李建勋,申静静.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6(8):15-19.马晓玲.关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5-19.郝亚明.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4-20+2.乌小花. 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的理论探讨[N].中国民族报,2015-10-23(07).吴月刚,李辉.民族互嵌概念刍议[J].民族论坛,2015(11):5-9.乌小花,乔国存.“民族互嵌”视域下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浙江省宁波市ZL社区民族工作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4-80.戴宁宁.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民族心理基础及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4-50.李静,于晋海.从地域认同到文化共享——牧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9(4):41-44.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特征及定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28.裴圣愚.相互嵌入:民族社区环境建设的新方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1):111-115.
[3][5](澳)豪格,(英)阿布拉姆斯,高明华译.社会认同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28.
[4]马进,乔娟,王瑞萍.社会认同、交往及心态若干重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5.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委员会.202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EB/OL].[2023-8-18].https://www.yearbookchina.com/navipage-n3020013100000154.html.
[7]李义强,朱秀琴.民族团结之花芳香四溢——红旗农场加强民族团结纪略[N].准噶尔时报,2016-04-18(A03).
[8]彭谦,程志浩.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32-41.
[9]董宏君.“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 用10年左右时间使边境民族地区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N].人民日报,2000-02-25(3).
[10]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11]贴紧民生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N].准噶尔时报,2014-06-23(A01).
[12]鞠鹏.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1).
[1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7(2).
责任编辑: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