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经验

2023-11-17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纳包容性群体

江 珊

提升包容性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21年8月,二十国集团(Group of 20)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长会议联合声明,各成员国均需增加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共同恢复具有韧性、持续性和包容性的后疫情世界,尊重、共情、平等和团结等价值观必须在未来成为高等院校的使命核心。[1]近年来,中国特定群体受教育权保障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2020年的54.4%,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2]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面对庞大的、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如何保障教育教学一线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在新发展阶段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议题。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受到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影响,美国政府及高校采取系列措施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在起点阶段的公平分配,但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偏好差异并没有消除,这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包容性教学模式(Inclusive Pedagogy)作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而设计的系列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评价方式的集合,其核心在于将个体之间的差异视为多样性的源泉,丰富他者的生活和学习体验[3]。近年来,这种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提高多元异质化学生群体培养质量的具体形式,在美国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较多的关注与推广。

关于包容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研究聚焦在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群体也集中在基础教育学段[4]。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们逐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高等教育群体,倾向于从更广泛的角度对包容性教学模式进行讨论,不仅关注特殊群体,而且开始涉及所有受教育群体的公平议题[5]。但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概念诠释并未达成一致,这是由于对包容性背后的共性或个性哲学基础的认识不同而导致,进而反映在采取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上[6]。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有学者阐述了美国高校如何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通用性教学设计相融合,旨在为学习者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7]还有学者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述这一理念在中国高校教学情境下的理论意义,再针对具体学科提出包容性教学的具体策略。[8]相较之下,国内现有研究对包容性教学模式理论与推行实践的讨论均较为有限。分析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及具体策略,对于中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如何保障多元化学生群体的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背景

多元化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传统特点[9]16。近年来,由多元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一)非传统学生群体比例上升

美国教育部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21年,本科学位授予高校的注册学生总人数从1,320万增加到1,540万,增长16.7%[10]。从学生群体的种族构成来看,白人学生数波动下降,少数族群(黑人、拉丁美裔、亚裔及印第安裔等)学生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见图1),这与美国总体人口的种族构成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图1 美国学士学位授予高校在校学生的种族构成情况(2000—2021年)

从美国高校全职教师的种族构成来看,2000年,美国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研究与提升办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的数据表明,无论职称高低,白人教师数占比均超过80%。2018年,这一数据未发生明显的波动,少数族群在助理教授中占比最高(27%),在正教授中占比最低(20%)。[11]师生群体构成比例的显著差异使得日益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无法得到来自同样文化背景教师的充分指导,这对于少数族群学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带来负面影响,尤其体现在学业成就上。在全美四年制公立高校中,黑人学生的毕业率仅有46%,拉丁美裔为55.7%,但是,白人学生的毕业率超过71%,少数族群学生的毕业率明显低于白人学生[12]。这说明,尽管越来越多的少数族群学生获得进入高校就读的“入场券”,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与其他人同样的高等教育收益。

除了少数族群学生占比增加之外,构成美国高校学生中的残疾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等非传统学生群体比例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例如,1995年至1996年,残疾学生在同年高校注册学生人数中的占比仅为5%,2015年至2016年上升至19%。[13]1995年至1996年,“第一代”大学生在同年高校注册学生人数中的占比为34%,2015年至2016年上升至56%[14]。

(二)政府及高校多元化政策效果有待提高

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流动的引擎[15]。面对日趋高度异质化的学生群体,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保障不同学生群体可以获得公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相应资助(见表1)。其内容表现出从早先的特殊补偿性认识到后期的差异接纳性认识的转变,即高校不再为非传统学生提供额外的高等教育服务,而是鼓励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高等教育的承载性。

表1 美国联邦/州政府关于高校不同学生群体的部分教育政策/项目

在政府的主导下,美国高校通过招生政策、管理制度等多种方式向校园中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群体宣传他们的多元价值观,并积极采取配套的行动方案和服务机制[16],保障不同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及身心发展能力的学生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与过程,为非传统学生群体获得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做出巨大的努力[17]。异质化的学生群体对高校在多元文化建设上的努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全美及加拿大76所高校的学生群体调查数据表明,仍然有高达91%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应对当前采取的多元化政策制度做出改变,89%的学生希望学校领导对校园平权问题作出更加积极的应对,88%的学生希望学校为边缘化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的资源,86%的学生呼吁提高校内教师和职员的多元化组成[18]。这充分说明,面对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高校多元文化建设仍有强烈的提升需求。

在当前没有充足的非传统背景教师或职员参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时,包容性教学模式作为保障异质化大学生群体培养过程质量的一种手段,通过充分调动有限的人力资源、改变现有教师群体的教学理念及行动、帮助学校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恰好契合了高等教育公平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具有推行的合理性。另外,现代科技不断涌入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推行“奔向开放”(Go Open)计划,开发及应用线上教育资源平台,旨在消除人口、经济和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对教育造成的限制,为所有学生提供个性的、公平的高等教育。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包容性教学模式相适应,也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外驱力。

二、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包容性教学模式来源于全纳教育理念(Inclusion in Education),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盛行的全民教育在价值多元时代的延伸与扩展,是实现全纳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术界对包容性教学模式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从全纳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两个维度阐释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念的变革:从特殊教育转向主流教育

全纳教育理念的本质是强调教育公平,重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或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教育机会平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同于先前特殊学生群体需要在特定类型学校接受教育,一些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受到国际上有关人权议题的一系列公约和宪章的影响,其普通学校开始陆续招收所有学生群体(包括残疾学生)。这种新型的学校招生理念拉开了全纳教育观在全球实践推广的帷幕。[19]在近20年中,全纳教育理念从关注特殊需求学习者转为关注所有具有需求的学习者,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机构的积极推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此时以特殊需求教育为关注的重点。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GuidelinesforInclusion:EnsuringAccesstoEducationforAll),再一次对全纳教育进行界定: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的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进而在教育内容、途径、结构和战略上作出变革和调整的过程。[20]2008年,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全纳教育涉及的主要议题,包括残疾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少数族群、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人群、社会排斥和灾难风险地区人群等不同群体的教育问题[21]。2015年,《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2030FrameworkforAction)特别呼吁关注那些传统意义上被忽视但又被排除在平等教育机会之外的群体,如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土著居民等,提出15年内实现“确保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接受各层次教育机会”[22]的目标。2020年,《面向全纳教育:地位、趋势和挑战》(TowardsInclusioninEducation:Status,TrendsandChallenges)进一步强调,全纳教育的目标在于消除由多元化的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移民地位及能力导致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保障基本人权,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提出考虑所有学习者在内的多样性课程及评价方式,创建包容性教学环境的重要性[23]。从全纳教育理念的演变来看,其核心价值仍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力的平等观和参与观,每一个个体不仅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受到平等的对待,教育机构及专业人员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而丰富所有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经历。

在国际组织的大力倡导下,全纳教育的理念从特殊教育的代名词变为主流教育的新思维方式,逐渐被联合国各成员国政府所接受,成为其教育决策与改革的重要指导和参照,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渗透各国高校层面的章程制定、组织建设及教学实践各方面。例如,英国自《2010平等法案》(EqualityAct2010)颁布后,要求全社会“消除一切针对残疾的歧视行为”[24],明确提高在校残疾大学生的补贴标准;多所高校联合成立平等挑战联盟(Equality Challenge Unit),呼吁进行教学及管理改革;2017年出台的《走向卓越的高等全纳教学和学习》(InclusiveTeachingan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asaroutetoExcellence)更是引领了英国高等全纳教育的实践进程。剑桥大学提出以残疾学生资源中心建设为支点,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业支持和学习困难评估,并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建议。[25]又如,西班牙受到2010年欧洲联盟发布的《欧洲残疾人战略2010—2020:对无障碍欧洲的新承诺》(EuropeanDisabilityStrategy2010—2020:ARenewedCommitmenttoaBarrier-FreeEurope)影响,倡导扩大残疾学生高等教育受教育机会的理念,促使西班牙国内高校近期开始通过消除建筑障碍、提供特殊服务或成立专门机构等方式支持全纳教育改革[26],同时,出现较多关于全纳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用以识别和评估新全纳教育理念在西班牙高校推行中遇到的障碍。如马奎兹(Carmen Márquez)和安古拉(Noelia M.Aguilar)的调查发现,高校缓慢的行政程序是阻碍教师和学生参与全纳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应尽可能减少管理上的官僚等级制,投入更多的物质资源和专业培训来提高师生的参与度。[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从多个领域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议题,包括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推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等,强调将全纳、公平、有质量和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行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

(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内涵:鼓励所有学习者参与课堂生活

为了帮助教师应对新时代学习者多元化的需求,以及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适应变革中的全纳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概念的出现为其提供了理论参考。“通用设计”原指在没有改变或专门设计的情况下,使所有人都能够最便利地使用住宅和公共场所。[28]例如,人行道上的路缘切口设计使残疾人群、带婴儿推车的父母以及推运杂货车的工作者都能更轻松地上下人行道。斯威尔(Patricia Silver)、勃克(Andrew Bourke)和史瑞红(Kregg C.Strehorn)将这一概念应用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29]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用教学设计”的概念,即将通用设计概念与高校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接纳学习者之间的异质性,旨在通过有目的地构建教学内容和方式等帮助学习者获得高质量的学业成就[30]。

包容性教学模式是在“通用教学设计”这一概念下诞生的具体化教学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主张对边缘化学生群体在课堂之外提供额外的辅导,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差异性补偿支持。与之不同的是,包容性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直接在课堂中帮助边缘化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公平机会[31]。正如有学者提出,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基础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即从一种适用于大多数学习者的模式,以及为学困群体采用的额外或不同模式,转向一种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其都能参与课堂生活的新模式[32]。从本质上看,包容性教学模式重视教师自身对个体偏见的认知和对学生归属感的培养,让所有学生都有权获得尊重且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体验。该模式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更展现出教师“认可学生个体价值、重视学生彼此差异和师生互动”[33]的教学观念。

包容性教学模式主要由信念、知识、设计和行动4个基本要素构成[34]。在信念维度上,该模式强调所有的学生对于学习环境来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可以丰富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教育者要将关注点放在学习者拥有的优势上,而不是关注其缺陷。在知识维度上,该模式强调教师对适用于多元文化情境下的条件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的储备与提升,如学生如何学习、课堂组织和管理、如何识别和评估困难、如何评估和监控学生的学习等问题。在设计维度上,该模式强调对双向教学过程的把控。由于多元化学生群体拥有不同的知识习得方式,认识论差异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既要保留主流群体所看重的文化资本,又要通过接受多元知识来提高学习者各自的文化自觉性。在行动维度上,该模式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而不是对学生采取行动,对于教室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权力关系及学生先前的不同成长经验持开放与接纳的态度,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有意义且所有人都能融入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包容性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传递、教学评价反馈和学校管理者的教学制度运行4个阶段均有所体现[35]。

第一,文化自洽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性,特定的学生群体容易被教学内容边缘化或排除在外。在包容性教学模式中,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如何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且与学生自身的权益、经历、兴趣和期待等相适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边缘化情况的出现。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教师为特定的学生群体筛选出符合其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提高不同群体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尽量减少后期的个别化辅导,并使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内容选择的动态性。

第二,动态非预期的教学方法传递是途径。已有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教学法能够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36],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用于此方法,比如国际留学生、患有自闭症等特殊身心状况的学生等。教师要考虑教学方法的类型、适用范围以及课堂环境,避免将教学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同时,教师要考虑课堂中权力行使和动态管理等对特定学生群体产生的潜在影响,尽量让学生都有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

第三,公平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是保障。公正客观、公开透明的教学评价原则一直被认为是合理有效的,但是,面对日益多元的学生群体,采用同样的评价原则可能对来自某些特殊文化群体的学生不利[37]。因此,教师要联合专业评估人员重新设计适用于多元化学生群体的灵活的评价手段,再根据学生需求、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选择,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来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替代或事后评价的复杂做法,使所有学生都能合理地展现出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并获得学业上的增值。

第四,协调一致的教学制度运行是驱动。这充分体现在学校组织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政策制定、程序运行及结构体系中,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对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推动发挥关键作用,他们引领、保障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传递和教学评价反馈等具体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管理者在坚持组织发展愿景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采用适合的方法,将平等性、多元化等原则纳入高校教学管理的政策制定与实践行动中,这是高校全纳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国高校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包容性教学模式作为应对多元化学生群体接受公平的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全纳教育理念在教学层面的转化,而且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行动策略。下文将选取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总结其主要做法。

(一)案例选择

近年来,尽管学术界对包容性教学模式的讨论愈发丰富,但是,在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却较少应用它[38],这是由于教师受到缺乏充足的培训师资、培训时间和购买相关教学技术设备的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缺乏参与相关教学培训的机会被认为是最为突出的原因[39]。为了解决系列现实阻碍,美国多所高校自发在校园内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北美高校教师专业组织发展联盟(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下文简称发展联盟)也在其网站上推出包容性教学模式的相关宣传专栏,共同为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提供实践思路。本研究根据发展联盟专栏介绍,[40]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选择4所在包容性教学模式推行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高校——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和丹佛大学,总结归纳其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有益策略。

这4所案例高校均是美国拥有多元师生群体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分别位于伊利诺伊州、纽约州、密歇根州和科罗拉多州。有资料表明(见表2),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2021年多元化程度综合排名中位列全美高校前1%,密歇根大学和丹佛大学位列全美高校前5%,其中少数族群学生占比均超过25%,教师群体中少数族群占比最高达34.1%。多元化的师生构成为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和需求。

表2 2021年案例高校师生多元化数据统计

(二)具体行动

第一,依托校内专门机构,自上而下推行包容性理念。面对多元化的师生群体,案例高校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在学校分管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投入大量资金在全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全纳教育推广措施。例如,哥伦比亚大学从2005年开始投入共计约8,500万美元用于全纳校园建设;2017年,该校宣布在未来5年投入1亿美元用来支持少数族群教师的招聘和职业发展。[41]包容性教学模式作为高校全纳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硬件资源的投入不仅为其在高校的推行奠定了顶层基调,而且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作为推行的基本保障。2016年以来,在全纳校园建设的影响下,案例高校陆续开始在校内对包容性教学模式进行宣传和推广,相关工作一般由学校教学发展中心承担(见表3)。哥伦比亚大学和丹佛大学还成立专门的包容性教学工作小组从事相关工作。以丹佛大学为例,2016年,学校教职工委员会发起创建包容性学习环境的倡议,设置专职岗位负责全校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推行工作;随后,建立专门的门户网站向教师介绍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2019年,包容性教学工作小组作为联合倡导和指导委员会加入丹佛大学社区价值观倡议行动;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包容性教学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强线上平台的建设,支持全校教师践行包容性教学模式[42]。由此可见,案例高校通过具体的职能机构和专职部门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将组织倡导的全纳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一线,回应新时代师生群体构成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表3 案例高校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推行组织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借由师资培训推行专业化指导。为了提高包容性教学模式推行的有效性,各案例高校的教学发展中心开展系列培训并提供个性化服务(见表4),帮助教师从认知上理解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其做出适合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教学策略,反思并改进自身教学实践,获得更多的教学能力提升资源。

表4 案例高校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推行方式

首先,案例高校推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包容性教学模式系列培训项目,具体包括工作坊、短期培训和专题报告等形式。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线上课程成为主要形式。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线上课程“让你的在线课堂更具包容性”[50],运用录制的专题讲座及专家访谈视频、参与者交互案例、反思日志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师开展模块学习;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并获得培训证书。其次,案例高校提供个性化服务来帮助教师成为包容性教学实践者。一是个人咨询服务。教师针对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如包容性课程设计、特殊学生学习支持等)提出咨询申请,教学发展中心围绕教师聚焦的问题开展专题论坛,帮助教师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行动方案。二是教学观察服务。教师主动提出申请,教学专家通过课堂观察以提供教学改进反馈,并且与院系合作开展同伴教学观察活动,成立包容性教学互助社群。三是项目支持服务。学校为教师提供创新课程设计、跨学科教学等多项教学改革基金,指导获得资助者开展包容性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除此之外,高校教学发展中心还结合各自的特色举办相关活动:芝加哥大学设立包容性教学读书小组,[51]每季度举行一次会议,讨论与包容性教学模式相关的书籍和其他阅读材料;密歇根大学利用教学研究中心特有的戏剧演出活动,[52]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不公平现象作为脚本进行演出,邀请观众对表演情境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帮助参与者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课堂氛围。

第三,制定符合学情的校本教学原则,推行可操作的策略。包容性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推行,不仅要帮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实现革新,还要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践行其理念。案例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均通过公开途径(如官方网站、出版物等)详细论述具体的教学原则,并且为每条原则配备切实的和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策略,保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运用相应策略并任意组合,以灵活应对异质化学生群体的多元需求。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教学与学习中心在举办包容性教学论坛的基础上,研制并发布《哥伦比亚大学包容性教学模式指南》(GuideforInclusiveTeachingatColumbia),具体从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元素的设计及教学反思的开展5个维度,提出帮助本校教师实现包容性教学模式转变的教学原则与具体策略(见表5)。

表5 哥伦比亚大学包容性教学模式推行的具体内容

包容性教学模式的推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要符合高校的自身学情外,还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教学经验教师的接纳程度。例如,芝加哥大学教学中心为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提出适用的包容性教学策略。对于新手型教师,重要的任务在于创设包容性的课堂环境,例如减少学生匿名化情况、了解学生的背景、设计课堂基本准则、监控课堂氛围、尽量使用学术语言等;对于专家型教师,重要的任务在于运用包容性思维进行课程设计、课堂活动和学习评价,例如开展包容性讨论、区别异质化课程内容、拓展无障碍学习空间、鼓励合作学习、识别自我偏见等[43]。

四、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经验

本研究认为,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是制度安排、行动方案和专业机构三者互动的过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外部教育政策转向过程公平,明确包容性教学模式推行的方向性

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外推力是教育政策行动的转向。一直以来,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的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来调动公共资源、协调社会力量,通过规范社会治理秩序为高等教育公平保驾护航。美国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至今,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其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政府通过立法对多元化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进行保护,例如录取要求、课程设置和学习支持等,尽可能满足不同种族、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情况等学生的教育需求,整体提升其入学机会的起点公平。

在此前提下,为了应对愈发异质化的师生群体,美国高校开始推动自上而下的全纳校园建设行动。面对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高校通过设立多元文化咨询委员会、国际学生/学者办公室以及校园学业成功项目等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培养集体归属感并积极融入校园,重点为低收入家庭学生、国际学生和少数族群学生提供对应的服务及资源。面对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高校一般由学校教务长牵头设立多元文化教师办公室,发起教师创新行动倡议,进一步通过设立弱势群体教师招聘项目和中青年教师基金、收集师生群体多元化数据和为特殊需求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等形式,支持不同群体教师相互合作,提升学校包容性文化氛围,帮助教师获得多元文化价值观。同时,高校鼓励二级学院及专业教师群体利用学科知识参与全纳校园建设。例如,成立公平问题跨学科研究所、残疾学生招生办公室、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心等,共同帮助师生解决全纳校园建设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包容性教学模式作为全纳校园建设在课堂教学一线开展的实践行动,对于价值形成期的高校学生来说,可以快速转化为其关于权力、理想、参与等多方面的认知,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53]这对于保障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重塑高校内部教学文化,提高包容性教学模式推行的接纳度

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内驱力是校内教学文化的回归。从中世纪大学开始,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54],教学文化是体现大学职能的文化[55]。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各个群体对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呼声越来越高[56],特别是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群体的学生及家长对大学忽视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质疑。20世纪90年代,《重建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ReinventingUndergraduateEducation:ABlueprintforAmerica’sResearchUniversities)的发布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以哈佛大学为首的研究型大学掀起本科教学改革的潮流,这些改革一直持续至今。美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基本上通过梳理学术文献确立改革的理论依据,然后广泛建立教师培训项目,借由教师培训把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在实践中让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57]。但是,这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并没有迅速实现。哈佛学院前院长刘易斯(Harry R.Lewis)提到[58]:

教授们并没有认识到,研究型大学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一条鸿沟的出现:鸿沟的一边是永远忠诚于学术生涯的学者,另一边则是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怀有不同职业期盼的学生。

同年,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erek Bok)也呼吁[9]50:

教会学生如何在多元社会中生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如何教会学生相互理解、尊重,充满正义感,同时当矛盾出现时又能适当处理、灵活面对。

这与美国高校推行的包容性教学模式基本理念相契合。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包容性教学模式不再主张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采取补救式教学,使其被动接受主流文化,而是引导教师主动理解并传承异质化群体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鼓励师生共同打造包容性课堂氛围,助推价值多元时代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充分实现。

(三)利用基层专业机构及人员,保障包容性教学模式推行的有效性

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保障力是教学质量提升团队的专业化。随着美国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拉响警报,各个高校陆续成立教学发展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早期致力于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后期拓展到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团队管理建设等多个领域。[59]目前,美国高校的教学发展专门机构通常由教师发展工作者、教学专家、学科专家与教学助理等专兼职团队组成。其中,教师发展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充足的课程教学论、学习心理与教育技术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人际沟通、教学研究与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胜任能力。[60]为了应对愈发多元化的学生群体,高校亟需提高全校教职员的包容性教学思维,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传递、教学评价反馈和教学制度管理等。高校一般依托教学发展中心的师资力量,在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教师了解新理念的同时尝试运用新方法;组织教师发展工作者成立包容性教学团队或专职岗位,召开学术研讨会、搜集整理文献和开展实地调研;针对校情和学情打造对外开放的门户网站,方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随时学习和使用,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根据实际需要开发线上辅导课程,帮助教师更好地在线上开展包容性教学实践;专业团队及时总结包容性教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形成专门性报告、教学指南或学术论文,进一步提高包容性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推行的理论价值。

美国高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推行包容性教学,获得较高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例如,丹佛大学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共举办40场工作坊活动、14场专题报告会以及成立6个教师学习社群,共有1,301位教师参与了不同类型的线上线下活动,50位教师接受了个性化咨询;[61]密歇根大学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共举办157场定制工作坊活动、83场教学研讨会,平均每年超过2,000名师生参与相关主题的戏剧演出[62]。这不仅检验了利用校内专业教学发展团队推行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机会或针对性指导而导致较少践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难题。

五、美国高校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启示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发展也在其中,面临新的挑战。潘懋元先生提出[63]:

在转型时期,文明和价值观的多样性愈加凸显,我们需要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样式,这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的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型,异质化学生群体的数量大幅提高,保障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活动最主要的方式,是保障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中间环节,针对多元化学生群体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具有时代价值。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源于异质化学生群体在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后,难以继续保证过程与结果公平而引发的现实挑战,进而借鉴全纳教育的变革理念,重视所有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利用专业团队引导教师创建具有包容性的课堂教学环境。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对推进中国高校高质量教学改革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群体特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中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至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时代进入普及化时代,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文件,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等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例如,1997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仅有21.68万,2020年有176.87万,增长7倍;[64]每年被普通高校录取的残疾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被“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专业录取的人数显著增长。[65]高校中不同学生群体的数量大幅增加,可以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培养质量问题仍然是现实存在的。因此,亟需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来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应充分考虑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建立健全关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权益的政策和法规,尤其是保障异质化学生群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受教育权益,加强对如何界定、评价和监督学生的受教育权益等问题的补充论述。另一方面,将政策法规中规定的学生受教育权益充分落实,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形成多元价值观,为学生创设具有归属感的包容性教学环境,丰富学科知识的文化内涵,激发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实现深度教学[66],达到促进课堂教学过程公平的目的。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学文化在高校的基础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的刺激,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愈发强调高校的绩效产出。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双一流”建设规划相关政策文本,都明确提出以绩效为杠杆的基本原则。绩效优先原则逐渐成为现代高校管理的主导性理念和方向性策略。高校教师在岗期间取得的成果代替早期其在工作中投入的时间成本,成为高校考核评价的主要形式。科研成果的数量、级别及引用率等量化特征高度契合以精确客观的量化指标为核心的机械主义管理模式,而教书育人的重任在高校评价实践中仅保留其底线考核标准,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国家关于“破四唯”“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政策陆续出台,但是,当前的科研文化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甚至是教学型大学的主流文化。因此,高校亟需利用好教学这一途径,鼓励教学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一方面,引导教师转变职业价值观,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职责,提高教师尝试包容性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根据各自的类型定位和战略使命建立科学适用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测算,计算出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不同工作职责的合理权重,尤其是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完善,让教师的包容性教学行动及教学成果得到合理的认可和运用,并给予适当倾斜的物质或荣誉奖励,从而激发教师践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内在动力。

第三,优化专业人员配置,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教学革新效用。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67]随后遴选出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专门用来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研究发现,各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专职管理人员目前集中在3至5名,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和培训专家等各类专家基本以兼职服务为主,无法较好地达到任务型组织的人员配置要求[68]。因此,为了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需求,高校亟需基于自身定位和本校教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具体行动方案来推行教学改革。例如,高校可以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为改革试点,依托中心工作人员、专业研究者和教学专家的智力资源,利用中心已有的平台资源,通过专题教学培训、个性咨询服务、指导行动研究和组建交流社群等多种形式,以提高教师包容性教学能力为目标,并与校内其他部门和群体加强沟通合作,将包容性理念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另外,高校应加强对教学改革团队的培训和宣传,尤其在面对全球化社会涌现出的价值多元问题时,应及时更新团队成员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已有机构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行本土转化,提高对包容性教学模式的认识深度和理论高度,加速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专业化进程。□

猜你喜欢

全纳包容性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论女性认知方式在科学教育中的全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