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2023-11-17郭苏瑶

科教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人文医学考核

张 燕,郭苏瑶

(1.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95;2.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95)

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是国际高等医学教育坚持开展的重要议题。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病人,提升学生对医学职业的责任感。国内也越来越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和相关的课程改革,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到2025 年, “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主编的《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医学人文学导论》等著作,对医学人文的现状及其课程的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也先后成立了医学人文科研和教学机构。

医学人文类课程是医学与人文社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课程群。医学人文的发展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为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核心课程[1],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将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和医学伦理学等人文医学作为医学生临床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并将其作为专题模块加以考核,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医学人文类课程的丰富性会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2]。但当前医学人文类课程还存在缺乏统一标准和连贯性、医学生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充分,以及重理论传授轻人文实践等问题[3-4]。因此,本研究将围绕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阐述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医学人文类课程设置和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评估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提供参考。

1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现状

高等医学院校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医学人文类课程,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核心课程是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医学心理学,这是一门交叉学科,着重于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规律[5],帮助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干预等措施应对和适应现代社会下医疗环境的新变化[6]。二是医学法学,主要讲授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医疗损害处理、预防医学和人体器官移植等医疗新技术中的法律问题,为学生讲解医疗实践问题的法学解决方案。医学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在医学法学界也缺乏基本共识,医学法学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7]。三是医学伦理学,主要讲授医患冲突、医疗行为选择的伦理困境、医患诚信等,重点讲述生命伦理学专题,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识别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研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培养其伦理意识和决策能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医疗卫生和医学研究中棘手的伦理问题。四是医学史类课程,医学史是医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能够更好地从历史角度理解医学科学,经过学习掌握一些医学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了解他们对医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评价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

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主要有早期临床实践、解剖课人文实践、医务志愿者服务、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技能训练、见习和实习中的人文实践、毕业技能考核和人文实践考试、社会(社区卫生)实践活动、校园医学人文活动、医学相关专项实践活动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与社会、患者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患者和生命的情感。

加强医学人文类课程建设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这类课程目前在教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较为突出。

1.1 医学人文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数医学高等院校的重心在医学类专业上,特别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课程资源发掘程度不够,师资投入不足。医学人文课程师资队伍学历背景偏向单一。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知识结构多偏向于人文社会科学,缺乏医学专业背景完备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其中部分教师又缺少知识体系和处理相关医疗纠纷的实务经验,且大部分教师是由医疗、法律、卫生管理类专业背景转行而来[8],很难讲清楚临床实践中的风险防范问题[9]。例如,就医学法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大多数国内法学院学生和医学院学生对卫生领域的法学知识不熟悉,甚至认为这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此学科在我国尚未形成完善和独立的学科体系,国内相关学位授权点也不多,学生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与就业去向并不明确。

1.2 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指引教学活动的方向,并决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目标旨在帮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形成人文情怀。但目前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课程融合创新不足、专业特色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在探索多元化、信息化和灵活性课堂方面还有待改进。如卫生法学课程专业优势不明显,学习内容 “泛” 而不 “深” ,所以在有限的课时中法学专业的学习更多的是单向灌输,而不是双向学习,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研究表明,65%的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医法融合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10]。宁飞萍在对学生的随机调研中发现学生选择课程的目的更多是获得学分,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课堂氛围表示认同[11]。

1.3 医学人文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医学人文类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化、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向灌输。在医学人文类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利用情景式课堂和实践基地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虚拟实验或者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内化医学人文类的知识和提升人文实践能力。

1.4 医学人文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医学人文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分为对学生的考核和对教师的评价。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核内容多局限于课程理论,对学生理论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考核较少。且在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考核中存在考核标准制订难、主观判断性强和考核实施路径难等问题,这就容易造成学生重视课程理论而产生 “临时抱佛脚” 的现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通常以问卷等形式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重于形式,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有待考究,再加上学校相关部门对评价意见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 “评价—反馈—改进” 的闭环未能形成,这不仅不利于医学人文类课程质量的提升,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

2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学策略

总体来看,作为医科院校的主要人文类课程,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进、深化实践教学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医学人文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沟通能力、法治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至关重要,有利于助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2.1 医学人文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医学人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围绕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展开。首先,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深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和优质企业等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交流,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优势,以成立医学人文中心、实习基地、交换生项目等为着力点,重点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在科研教学上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与医院、企业在就业中的人才输送机制。其次,要注重对多学科背景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医院、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人文类课程的教师可到医院、企业等开展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培训与指导,与行业内的专家交流,借助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继续教育学习,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医院和企业等的资源共享。在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课堂上还可以邀请医学专业的教师、医务工作者来交流分享医疗工作中的伦理事件和法律纠纷等。

2.2 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对策研究

医学人文类课程要创新其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并运用互联网教学工具,因地制宜发挥PBL项目式学习教学、CBL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特色优势。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和人文信仰,帮助学生对患者的需求进行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学等课堂可通过一系列相关话题,如医生价值、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疗纠纷与责任认定等相关话题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也是一种课堂互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课程可结合相关案例使用CBL 教学启发学生对事件的认识,如运用思想实验、模拟案例、情境再现和经典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医学人文类课程实践教学强化对策研究

医学人文类课程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并开展学科临床专题实践教学,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指结果导向教育,运用以结果为导向的逆向思维方式逆推整个教学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细致化的教学设计[12]。首先,学校可邀请医院、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其次,学校可与养老院、福利院、康复机构和社区等开展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和教学实践平台。最后,医学生大多都会进入医院实习,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医学人文领域开展实习考核,如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伦理查房等。

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伴随着其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帮助其建立对患者持续的人文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崇高的使命感至关重要。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在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及继续教育阶段延续,甚至拓展至医生整个职业生涯[13]。因此就业单位和社会也应在学生毕业后继续承担教育者的角色,做好学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可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普及教育等形式,由学生分享自己在医学实践中的心得与感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伦理纠纷、医疗纠纷、法律责任认定等进行探讨,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其人文素养。

2.4 医学人文类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研究

医学人文类课程应完善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客观知识的掌握程度。祝世娜等人认为,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评价应把握发展性原则、学生中心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14]。这与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具有相似性。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15]。但在一项对5996 名学生的调研中发现,79.02%的学生认为闭卷考试是医学人文类课程最常用的考核方式[16]。以考核分数为导向的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但难以考查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教师可结合形成性评价将平时测验、主题讨论、案例分享等作为过程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可以将小组汇报、情景模拟、技能测验等作为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课程的结课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与此同时,也要着重在课堂实践和临床实践中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此外,在以团体为单位进行考核时,注意考查学生在小组中贡献程度,减少 “搭便车” 等情况的发生。

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17]。评价内容可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在线教学参与情况等综合评价,既要避免对学生的 “唯分数” 论,也要避免对教师的 “唯成绩” 论和 “唯就业率” 论。在评价形式上,可采取教师学期汇报和课程总结、评价小组深入课堂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模拟情境评估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等多形式开展。教学评价的结果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要及时反馈到教师,该结果可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推动形成 “评估—改善—优化” 的评估与反馈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结语

医学人文教育对提高医学生自身素养、缓解医患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本课题针对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对策的研究,可帮助解决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未来可通过实证等研究方法深入调查医学人文类课程教育全阶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的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体系和我国医学人文类课程发展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人文医学考核
医学的进步
内部考核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人文绍兴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人文社科
医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