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 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实体化建设研究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1-17韦宇钊
韦宇钊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广西 柳州 545616)
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三项战略性任务,奠定了 “一体两翼” 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新基调[1-2]。2023 年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强调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3]。
1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按照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推进高等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工作部署,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类专业示范点和自治区级特色示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及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构建以 “基于铁道运输‘产业链’专业组建专业群、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ICT 与人工智能、交通土建、智能制造、汽车技术” 为重点领域的专业集群,对应组建现代产业学院集群,重点建设 “高铁产业学院、智慧城轨产业学院、ICT产业学院、南方智测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产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学院” 7 个现代产业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着力增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产业学院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培养支撑广西产业发展中的新时代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自身在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4-5]。
2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举措
2.1 调整组织架构
成立产业学院的决策管理机构——理事会。该理事会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代表组成,宏观指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主要负责对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资金预算、人才培养、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管理和改革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督查。
成立产业学院的执行机构——院长联席会。产业学院采用院长负责制。跨专业群组建的产业学院院长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专业群内组建的产业学院院长由二级学院院长担任,副院长由企业相关负责人担任。院长联席会下设产业学院办公室、教学中心、学生中心、技术研发及创新创业中心,并配备相关人员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工作,明确各员工职责分工,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成立产业学院指导机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由行业、学校、企业知名或权威专家以及专业带头人、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等共同组成,负责根据行业升级、区域发展需求提出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议,并对专业共建、师资共建、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进行指导,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有关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制订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设计适应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发贴近产业实际的教材、教学软件等。
2.2 健全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由校企共建的理事会根据《产业学院章程》等制度共同管理,由校企双方职能部门、生产部门、教学部门共建的管理团队负责日常运行和项目建设,形成有效的 “决策―执行―监督” 机制,切实保障产业学院管理效率和建设质量。产业学院人员调整由理事会或学校和企业管理层共同决定。
2.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①共同建设轨道交通高水平专业及专业群。以 “双高” 建设、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契机,瞄准高铁产业链、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ICT 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秉承服务面向与办学优势并重、职业岗位群与技术领域兼顾的理念,发挥产业学院产学研用一体的教育共同体作用,优化专业布局,重组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集群。主动适应国铁集团和国家铁路局运维技术、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接轨道交通建设施工、通信信号、机车车辆、智能运营维护、增值服务等产业链,同时服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等柳州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集群产业,以 “专业―专业群―专业集群” 的建设思路,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及实训设施设备,形成复合共享型专业发展新局面。持续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研,动态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和招生计划,准确定位专业及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②共同开展企业新型学徒人才培养。定制培养方案,聚焦产业技术变革和作业方式持续升级,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及行业人才需求,联合轨道交通行业协会,校企共同深化 “以岗导学,多证融通”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引入轨道交通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积极融入 “1+X” 证书要求,协同制订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实施订单培养。深化 “企校交替、书证融通” 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开展 “订单班” 、现场工程师、 “2+1” 定向培养,实施工学交替、分阶段培养,探索面向生产现场的任务式、模块化教学。开展 “岗课赛证融通” 的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完善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制度,积极推进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体系建设,建成 “课程+项目+竞赛” 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4 推动资源共享
①共建共享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对接企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岗位标准、生产作业过程和作业标准,引入 “四新” 技术、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 “1+X” 制度、技能大赛标准,以行业需求、专业岗位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为教育培训资源开发的逻辑起点,颗粒化到知识点(技能点)开发各维度的资源,构成资源池。将资源多语化、信息化、数字化,打造产业学院云端金课,服务东盟国家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建设国际共享的轨道交通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依据教学、培训、国际化等的需求,输出生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作手册式教材等物化成果。
学校和铁路局共同开发校企双元教材,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企业职业培训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学校教师组织策划教材的编写,企业提供相关素材、编写思路、当前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案例和视频等。
②共建共享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选取企业真实生产岗位和生产项目,融入产业 “四新” 元素,引入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和优秀企业文化,采用企业投入教学设备和技术、学校投入教学基础建设的方式,共建采取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建成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国家级 “工电供” 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③拓展 “产学研用赛创” 基地功能。主动承接南宁局集团、南方测绘等企业的生产服务订单,加大与广西科学院等单位的合作,拓展实训基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竞赛考证、创新创业等功能,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成为 “产、学、研、用、赛、创” 一体化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学生在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实训的课时不少于总实训课时的1/4。
2.5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①对接有序,搭建沟通畅通的育人平台。作为产业学院育人主体的学校和各企业集团经过前期协同育人的建设和探索,成功搭建自上而下、多层面的日常沟通机制,即学校与企业集团、二级学院与各站段子公司、专业与车间工作室之间有序对接,针对产业学院的运行管理、大国工匠培养标准、师资互通等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度沟通合作,搭建沟通畅通的多主体学生育人平台,合力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②校企协同,提升平台育人响应速度。在组建产业学院之前,企业将预录取的学生组建成订单班,但是企业参与过程不全、介入深度不够,导致各个行业现有的技术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有差异。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多主体育人的优势,尤其是企业的深度介入,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与铁路人才培养标准相结合,提升动态响应速度,提升岗位适配度。
③以文化人,畅通工匠进校园的渠道。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是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有效途径。产业学院多主体育人平台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并通过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现身说法,邀请大国工匠走入课堂、言传身教,开办专题教育活动,传承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和洗礼的过程中、强化对岗位的认知和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 “忠诚担当” 的家国情怀。
3 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是为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阵地,是建设 “一体两翼”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唯有立足行业特点和区域优势,政行企校协同发力,方能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的良性发展。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可以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培养更多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国家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