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组织力现代化进路探析
——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
2023-11-17陈承财
陈承财, 李 柯
(1.福建水利电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永安 366000; 2.洛阳师范学院 党政办公室, 河南 洛阳 471934)
国家组织力是国家组织各种力量实现国家职能的能力, 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其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一定历史时代的国家生存条件. 一是国家综合国力, 其中经济科技实力是基础, 行政力量、武装力量是根本保障; 二是国家制度体系, 制度对各种资源力量的吸纳力、整合力、执行力水平决定国家组织力的水平; 三是人民群众对国家主体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国家组织力最大的意义是团结全国人民为建设国家而奋斗. 不同于私人垄断资本把控的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力的现代化道路, 我国国家组织力现代化彰显中国特色的历史、现实和思想进路.
1 中国国家组织力现代化的历史进路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组织凝聚国家力量治理国家的道路, 这条道路植根于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生存状态, 是国家组织力从“管制型”转向“管理型”再转向“治理型”, 彰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进路.
1.1 以政治建设为中心时期: 管制型国家组织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创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如党指挥枪、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民族自治等.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要“集中一切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基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需要, 这一时期国家组织力以服务政治职能为主, 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把全中国人民群众创造性地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管制型国家组织力的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国家组织力的实践进路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第一, 毛泽东思想凝心聚魂.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阶级斗争运动强化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 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力量.
第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权威领导. 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指出: “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 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统管一切国家事务, 自上而下, 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全国.
第三, 走群众路线, 广泛组织群众性政治运动.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通过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政治运动, 把中国改造成政治社会, 党对人民群众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组织力.
第四, 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广泛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联盟.
第五, 经济管制.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政府经营企业, 对城市居民通过发放粮油布票等票证统一分配消费资料, 对农村通过生产队组织农民集体生产劳动和分配.
第六, 社会管制. 建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把城市居民组织进单位, 职工成为“单位人”, 社会保障单位负责.党政下乡把乡绅农村改造成政治社会, 人民公社和大队代替乡村政府组织, 创造性地把农民的力量组织动员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的环境下, 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国家组织力,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有组织地应对各方面危险和困难.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组织力方面的优越性充分发挥起来, 全国一盘棋, 建成完善的工农业体系和覆盖全国的民生体系, 在艰难的环境下集中力量办了许多大事.
1.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 “管制型”国家组织力转向“管理型”国家组织力
从1978年开始, 我国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进入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摆脱贫困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期盼.经济转轨, 社会转型, 适应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需要, 国家组织力逐渐从“管制型”向“管理型”转变. 这一时期国家组织力建设的实践进路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与时俱进.把握和平发展时代主题, 坚持初级阶段总路线,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写进党章, 解决新社会阶层力量加入中国共产党问题, 扩大了国家组织力的政治基础. 科学发展观凝聚共识, 国家组织力不断朝全面、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改革成败的标准, 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民生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
第四, 扩大统一战线范围. 在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基础上,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团结广大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力量贡献国家, 形成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五, 放权搞活, 增强社会基层和市场活力.纠正过去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进行政企分开、党政分开、企业经营自主权等改革. 建立宏观调控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国家政府不再直接经营企业和管控居民消费, 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 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快速成长,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建设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保障体系, 建立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民主法治方面改革迈开大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标志, 给国家组织力带来了现代性.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环境下, 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国家组织力,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创造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1.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 “管理型”国家组织力转向“治理型”国家组织力
党的十八大之后, 植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适时而化, 酝酿国家管理思想的飞跃.纠正前期许多领域党的领导缺位造成国家组织力削弱的误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国家组织力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 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力量保障.
治理型国家组织力呈现三个特点.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 规划方向, 创制和执行制度治理国家; 政府、市场、社会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高效协同; 运行制度化法治化, 以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国家的领导力、制度整合执行力、资源动员集聚力等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2 中国国家组织力现代化的现实进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在全面进行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 强大的国家组织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力.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家组织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梦需要汇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大力量、14亿人民紧密团结的强大力量, 只有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力能够依法有序、快速高效地将三种强大力量组织起来,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保障.
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需要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也需要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家组织力, 新时代党执政面临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大风险”.只有依靠强大科学的现代化的“治理型”国家组织力, 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矛盾困难.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力.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家组织力直接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要独立自主决定现代化的道路、步骤、方式, 需要党的现代化长期规划.中国式现代化是政治局势长期稳定的现代化, 是14亿中国人共享共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需要党正确领导下的制度化、法治化的国家组织力长期维护, 要有序规范、全面快速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力对其成败起决定作用, 是根本保证.
新时代保障国家总体安全需要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力.进入新时代, 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 各种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构建集多方面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形成国家安全合力, 现代化的“治理型”国家组织力契合这一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力.新时代我国面临许多重大风险挑战, 要全面深化改革, 有效处置风险.改革到了深水区, 牵一发动全身, 要求系统治理, 综合施策, 防止各自为政.现代化的治理型国家组织力能及时高效回应国家治理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实现多层面管理主体协同配合形成治理合力, 十分契合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面对新时代的需要, 我国国家组织力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进路呢?
2.1 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组织力的核心, 党领导政府、党管思想、党管干部、党管媒体和党管统一战线.维护党中央统一领导权威, 反对自由主义、形式主义、个人本位主义, 反对层层套圈, 反对高级红低级黑.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加强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 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动员, 凝聚强大合力.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国家组织力, 组织全国人民打赢了多场战役, 如反腐败斗争、网络安全保卫战、金融安全保卫战、蓝天保卫战、精准扶贫战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冠肺炎阻击战等, 然后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治理机制.现实雄辩地证明, 党的坚强领导是国家组织力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2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制度体系引领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四亿中国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人民至上的价值标准引领下国家组织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 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是全过程民主和协商民主, 既保证了人民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 也保证了人民在民主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权利.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如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通过制度及其执行体制机制安排, 形成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国家组织力.
2.3 先进精神凝心聚魂引领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中华民族有重视精神凝聚力的优秀传统, 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人类发展规律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新时代凝聚全国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它的指引下, 无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沿着正确道路, 朝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勇毅前行.
2.4 整体协同高效推进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注重整体性、协同性是我国国家组织力的显著特征, 全国一盘棋, “五位一体”整体布局, 强国强党强军一体建设和系统治理, 凝聚强大的组织合力和人才合力. 推进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一是党、政府、人民军队、群团组织等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组织力的核心, 对国家全面负责, 是国家制度的创制者和执行者; 政府是国家制度的执行者, 在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强大的行政能力表现为强大的制度执行力、组织控制力、资源凝聚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社会组织是参与者、监督者; 人民军队是国家组织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军队是国家组织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是关注重点少数, 提升干部的治理能力. 与西方国家权力制衡不同, 我国国家组织力是信任基础上集中力量运行的, 可以统筹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 实现资源协同动态综合配置, 多管齐下, 其效率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 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 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 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1]
2.5 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推进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运行科学化.在决策层面, 坚持顶层设计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 既积极维护党中央把握大政方针的权威, 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问计于民, 尤其是发挥智库和专家的作用.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 提高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保障和推进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体系、人才选拔考核制度体系等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具有科学凝聚力量的作用, 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 按制度办事, 形成制度化的现代化国家组织力.
坚持法治轨道.法治是国家组织力现代化的标志,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 全面抓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环节,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建设完善法治体系,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2.6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组织力现代化
党的组织力是国家组织力的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 保持党的先进性, 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 以反腐败斗争为例, 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 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 先重拳治标(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然后建立常态化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治本,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 中央用八项规定定规矩, 用党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风, 带动民风社风向善向上. 党的组织力建设彰显“治理型”特色.
3 中国国家组织力现代化的思想进路
立足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思想, 突破西方话语权垄断. 党的二十大提出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为我国国家组织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国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引领国家组织力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3.1 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领导权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威,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获得的力量和组织使它足以在同这些阶级作斗争时采取普遍的强制手段”[3]107.中国国家组织力建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坚持人民为中心原则,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广泛参与国家管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初心,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国国家组织力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公共管理职能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国家组织力在国家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 马克思明确将国家职能划分为“维护统治人民的权威职能”和“执行国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职能”这两个部分[3]167. 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政党执政后“应该考虑到, 要有成效地进行管理……还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4].恩格斯强调, 随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消失和政治权威的消灭, “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 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3]227. 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 国家才会消亡, 才会把公共管理权力还给社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坚持发挥国家组织力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有力抵御了种种企图消解国家组织力的社会思潮.
3.2 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出发, 国家管理思想从“管理”向“治理”飞跃, 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国家组织力, 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构建新型国家组织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出发, 把国家组织力建设目标提到新的高度. 一是全面建设强国的高度, 党的2050年规划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型国家组织力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强国的需要.二是现代化的高度, 朝着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规划目标, 给国家组织力注入现代化的理念、运行机制和科技保障, 打造现代化的新型国家组织力.
从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构建“治理型”国家组织力.从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视角看, “管理”转向“治理”是国家管理思想的伟大飞跃,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 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5]. “治理型”国家组织力是多层面主体互动协同的合力, 实行全过程民主和协商民主, 快速高效回应多元复杂的需求, 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作保障, 是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现代化国家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