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美育教育践行中的悖论及对策探究

2023-11-17张厚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美育素养艺术

张厚萍

(郑州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深化教学改革,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验等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体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的相关知识、技能, 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提升文化自信,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解文化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学会包容尊重和理解.2022年11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厅〔2022〕1号)中强调“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些文件的接连发布, 反映了美育教育的重要和急切.

用关键词“中小学美育教育”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 1980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1日8时, 共有885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中, 涉及语文和艺术类的达99%.它们对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实施的方法和路径均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在对本地中小学实地考察中发现, 中小学美育认知与美育实践的真实状况出现了美育课程知识化、美育培养方式技能化、美育考核功利化现象, 载体与目标本末倒置, 美育理论上的探讨丰富与实践中的“贫瘠”形成悖论.

1 美育本质的诗性与美育实施的功利性

1.1 对美、美育认知不清

美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北极光、丹霞地貌、雨后彩虹是自然之美; 邻里和谐、国泰民安、邻邦友好是社会之美;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白石的《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艺术之美; 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是精神之美……美育是一个涵育灵魂、塑造健全人格的长期向善的“慢”工程.美育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传达美的情感, 收获美的善果.美育是由内而外的善意传达, 是心灵的涵育丰盈, 是人格的不断完善, 更是整体素养的不断提升.它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和“营养基”, 但是由于美和美育的多样性以及对美和美育认知的多层次性, 导致美盲与窄化美育者众多, 甚至将美、美育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

1.2 对美育政策文件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误读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 美育的主要目标是, 到2022年, 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

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增加了艺术课程的门类, 在原来的音乐、美术基础上, 增加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三科.这些信息使得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美育就是增加艺术学科课程, 艺术教育就等于美育, 却忽略了美育和新课标增加艺术门类的根本在于以美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标艺术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 “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 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 塑造美好心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 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1]

习惯的应试教育思维使然, 大家一看到增设的艺术课程, 就自然把中小学艺术教育等同于一般的课程教育, 急功近利的专业的技能教育取代了艺术美育.各类艺术的焕发生命活力、激发生活热情、健全人格的功能被消解, 开设艺术课程的初衷被忽略.

2 探讨解决美育陶冶性情的初心与美育实施中功利的悖论

2.1 厘清美、美育、艺术教育三者的关联

美有内涵美和形式美两种形式。 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载体(介质)之一, 而非艺术特长(艺术技能)本身. 专业技能也可能展示美, 但并不一定就是美育. 只有美善合一并促进人的人格健全, 才可称作美育. 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浇灌, 向善而美是其基本的价值导向.事实上, 科科皆可美育, 事事皆可美育, 时时皆可美育, 人人皆可美育, 美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家庭、学校、社会多渠道营造美育生态, 各学科渗透美育实践.

各类艺术独特的艺术样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影响不尽相同.音乐和舞蹈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美好的情感在音符的旋律和飞扬的舞姿中呈现; 撇捺书人生, 书法美个性、润灵魂、播文化, 书法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 美术多姿, 创绘人生, 美术用色彩设计美、描绘美和创造美; 戏剧影视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形式, 提升人的素养, 丰富人的情感, 提振人的精神, 温润人的心灵.

2.2 构建大美育观

建立全社会、全员、全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美育生态链, 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认识美育、感受美育、践行美育, 实现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根铸魂.

2.2.1 家庭教育应为美育打底色

2022年1月1日起, 《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它的颁布意味着家庭教育法治化, 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生命的底色, 父母和长辈要做好生活中的榜样, 为孩子树立一面美育的镜子,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身体素养、生活技能、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原央视主持人董卿说: “家长对孩子有期望, 没有那么多说法, 是你的言传身教.你希望孩子什么样, 很简单, 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还应该很努力地去把自己变得更好, 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 对于你有爱也有尊重, 他从你身上学到了一些好的品质.” 家庭教育首先要提升家长的美育素养, 为美育打好底色.

2.2.2 学校教育绘制美育蓝图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打底色, 那学校教育就是绘蓝图, 学校教育时期正是孩子的知识积累期、人格健全期和“三观”形成期.学校通过校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课程建设营造美育育人文化环境, 全方位培养学生, 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可采用“一体多翼”培养模式, 构建美育教学体系.一体就是美育, 多翼就是各个学科. 以探讨、交流、传播美育为主, 构建一个融学习、教学、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平台, 提升教师美育素养, 促进教师的美育实践和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群体效能, 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各科教师根据“增智、赋能、美育”的原则以及学情实际, 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与戏剧影视融合,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让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审美艺术品位、健全的人格魅力、青少年的责任担当, 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终极目的;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 探讨美育育人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普及对真正美和美育的认知、感受、评价.

美育理论课程与美育实践结合, 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效果的探索、调研, 总结实施经验, 不断改进, 将宏观政策指导落实到微观具体践行, 进行高阶性设计, 将知识、能力和素养完整统一到育人过程中, 内化成学生的人格和生命成长, 使培根铸魂的美育工程落地.

2.2.3 社会大众媒体为美育导航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认为: “在现代社会, 大众媒体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的密码报道社会、解释社会、分析社会, 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构建社会和引导社会.面对强大的媒体, 不仅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将会改变, 我们的生活、工作、外观和内心都将被重塑.”[2]中国大众媒体应该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履行更崇高的历史使命,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短视频App等, 精选内涵丰富、艺术精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建立良好的审美风尚, 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引导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正确甄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为美育导航.

3 结语

美育是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涵育美好心灵、立德树人, 促进我国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方式方法.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构建美育联盟, 携手助力美育落地.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教育, 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师教育.美育教育的评价机制应该是软评价代替硬指标, 去功利化, 美育让学生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行动有力、言语有度、生活有趣, 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真正的美育一定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猜你喜欢

美育素养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