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实证分析与实现路径
2023-11-17赵彩红
赵彩红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 河南 济源 459000)
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不断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1 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1.1 “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总抓手
推进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中一个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 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 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人力资源和物质等要素向城市以及非农产业大量转移,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缩小. 农业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影响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所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实施乡村振兴就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当前甚至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和总抓手[1].
1.2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和着力点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国际, 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 对标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 短板在农业, 难点在农村, 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覆盖农村地区与农村人口发展的战略, 是农业、农村、农民三管齐下联动发展的行动. 该战略与行动从根本上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 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我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农业的差距, 从而实现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1.3 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是为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工业相对发达, 城市比较富裕, 具备了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通过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促进各种公共服务等要素流向农村, 尽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让农民过上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 同时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和就地城镇化, 还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 依托农村独特的山水乡风, 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 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2]. 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 实现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起走向现代化, 一个也不能掉队.
2 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证分析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至今已有五年多时间. 其间, 关于乡村振兴的指导理论不断丰富完善. 在理论指引下,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目前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体有五种发展模式.
2.1 完全集体经济类
这一模式的乡村, 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如河南省新乡市的刘庄村、漯河市的南街村, 江苏省的华西村, 山西省的大寨村等. 它们在原来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 不断改革创新, 抢抓发展先机, 领创村办企业, 壮大集体经济, 建设基础设施, 改善群众生活, 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实现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 是我国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典范.
2.2 集体组织带动类
这类模式的乡村, 多数都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比较成功的, 如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等.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 它们有的是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开办经营公司作为集体经济的主体; 有的是引入外部企业、群众全面参与, 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 将村里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 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 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变成村民和集体的股金,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它们以支部为核心, 以村民为主体; 以创新谋发展, 以共享促和谐; 找准突破口, 打造农民创业平台; 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 实现“三变”; 调节收入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 注重精神文明, 加强思想教育. 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新道路, 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
2.3 县域生态建设类
体现该模式的乡村主要分布在江浙粤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 且自然资源禀赋好. 特别是浙江省安吉县、桐庐县, 随处可见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 这种模式也叫乡村振兴综合体, 是在过去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全面更系统化的提档升级, 立足“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坚持“生态、状态、文态、形态、业态”五态融合理念, 通过场馆建设、产业带动、政企合作等手段实现人、村、境、业高度和谐统一发展的新综合体模式. 如果说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1.0版, 田园综合体是2.0版, 那么乡村振兴综合体就是为乡村振兴3.0版做的策划和探索.
2.4 新型农村社区类
这类新型农村社区, 一是2010年前后几年, 河南省、山东省都曾积极探索以土地增减挂钩破解城乡要素流动障碍, 推动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型小城镇融合发展, 大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而来. 二是近年来, 在易地搬迁扶贫中, 全国各地也都借机将深山区、滩区等一些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进行搬迁, 集中建设了新型农村社区, 并扶持产业发展. 三是集中安置全国各地的重大工程项目移民和煤矿塌陷区移民而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 这些社区, 党建引领作用明显、体制机制较健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基本达到了乡村振兴的各项条件, 初步形成了城乡互补、一体发展的格局. 代表性的有河南省滑县锦和新城社区、新乡市裴寨社区、信阳市新县梅花社区、济源市柿槟新村, 山东省临沂市月亮湾社区等.
2.5 特色产业带动类
该模式的乡村发展特征是依托资源禀赋, 找准主体定位, 发展某种产业, 然后引入优势企业, 合理规划开发、延长产业链条, 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 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 延伸到整个村庄, 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 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 安徽省巢湖市半汤街道的三瓜模式、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泰山村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四川省眉山市的眉山泡菜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都属于这一类.
无论是属于何种类型、模式, 推进乡村振兴都要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有一个有魄力、有智慧、有作为的带头人. 二是要寻找一个能够打开局面、带动全局, 或资源、或区位的点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三是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操作性规划来指引. 四是要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运作模式, 包括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
3 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全国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干部本领恐慌.一部分乡村振兴部门新配人员对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本领恐慌,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 存在等待观望心态, 对过渡期的工作如何抓研究不够, 能力有待锻炼提高.
乡村基础薄弱.农村需要改造升级的项目设施较多, 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着资金不足等问题.
部分农村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相对薄弱, 农业机械化规模发展相对较慢, 农村科技应用发展相对落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工作载体不明.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宏观战略, 大的战略要靠具体的工作载体来实现. 乡村建设包含的内容较广、历史欠账多, 市县两级政府到底应该如何选择突破口成为现实工作的一大难题.
社会投入太少. 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 且有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投资农业农村需要长期不断投入, 资金需求量很大.
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4.1 编制乡村规划是基础
编制乡村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合理安排乡村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 充分体现现代农业与现代乡村的复合, 体现产业、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 体现农业农村相互协调, 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减少盲目性、不留后遗症, 确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 科学推进, 健康发展. 一要开展村庄调查. 摸清村域范围内人口、用地、环境、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 二要准确为村庄分类. 通过研判村庄人口、区位条件、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科学确定村庄类型. 三要完成区域性的村庄布局工作. 根据村庄类型、人口规模、空间布局等要素建立统一的村庄布局数据库. 四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 根据村庄调查数据、分类结果、村庄布局等要素, 合理制定村庄规划编制计划, 有序开展编制工作. 五要做好编制村庄规划的落地实施. 通过统筹安排村庄建设资金,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有序推进各类项目的实施. 到2025年底, 实现以科学的村庄规划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4.2 建设长效机制是根本
当前推进乡村振兴要建立三套长效机制, 一是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一套市县领导牵头、一个部门抓总、多个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建立一套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任用、提拔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管理机制. 二是长效投资机制. 充分吸纳脱贫攻坚期不断加大投入的财政增长机制, 确保财政投入“三农”只增不减, 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三是长效管护机制. 许多工作往往是今天抓了管用, 明天不抓就会大变样. 但到头来是治标不治本, 按下葫芦浮起瓢. 因此, 加强管护机制建设才是一劳永逸的最有效方法.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要做到“五有”: 有制度可依,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实施办法, 明确相应的责任部门、机构和人员; 有标准可行, 每个管护项目有相应的标准, 做到依照标准做项目, 实现全过程规范管理; 有队伍可干, 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管护队伍, 吸纳当地村民为主要力量, 配备责任心强、能干高效的管护人员; 有经费可用, 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 切实落实稳定的、可持续的管护经费来源, 保障日常管护工作的开展; 有督查可靠, 依靠督查考核、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 做好管护工作的监督反馈, 才能切实抓好长效管护工作[3].
4.3 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法宝.
只有汲取多年农村改革发展成功经验, 解放思想,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 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才能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一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农村产权制度就是要明确产权的归属, 产权的责任, 产权所产生的收益分配如何决定, 并通过市场的引导, 把资源有效配置到农村, 使得农村最短缺的资源得到供给, 从而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4]. 二要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制度, 并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办法, 优先保障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 加强宅基地管理,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5]. 三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转变农民发展观念, 把控好生产质量和规模, 还要调整种植结构, 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提升经济效益, 更好地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 更充分地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 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长期管用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4.4 壮大集体经济是支撑
实践证明, 地方集体经济发展得好, 地方基层党组织就有号召力、凝聚力.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需要考虑各个村的资源、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经营道路. 一是“三注重”引领. 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 注重驻村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 注重夯实产业根基. 二是利用好存量资源, 走好资源经营之路. 对于闲置的养殖场、学校、水面、山林、土地等资源, 可以以资产入股的形式或者与企业能人开展合作, 共同办项目、办产业, 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 三是具有区位优势的村集体可以发展商贸、物流、养老、幼儿教育、社区管理等新型服务产业,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的村庄可以开发农业观光游、特色民宿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扩大集体经济收入. 五是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如农机专业服务社、农技专业服务社等, 通过提供服务, 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
4.5 发展产业经济是引擎
乡村要振兴, 产业要先行, 产业兴旺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 一要做到“特”. 发展特色产业, 产品在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 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 独特的水质、土壤、气候等自然优势就是一种竞争力. 因此, 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区域自然资源优势, 科学选择, 绝不能一哄而上. 应突出生态特色、突出物种资源特色、突出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特色, 培育发展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农业特色产业类型. 培育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 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二要做到“优”. 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推动农产品结构调优、调高; 要提高产业化水平, 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三要做到“尖”.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 是农业高精尖科技的聚合体, 发展现代种业符合国家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总体战略. 种业科技创新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技术手段, 更是实现种业强国和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 我省部分地区有培育发展种业的优势和成功经验, 完全可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种业, 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 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4.6 推进城乡融合是目的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变城乡之间的浅层互动到深层次的融合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过程. 城乡统筹发展可以采取“以城市带动农村”的模式推动农业农村各项要素的提升, 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当前, 一是要通过“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数字乡村建设, 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延伸,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让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农村道路实现畅通,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三是要通过健全人才返乡激励机制, 促进务工人口回流. 农业人口进城的最初动因是农村经济压力和配套设施不全,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实现, 农业经济呈现活力, 农村配套设施跟进, 农村的乡土引力就会发挥作用, 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择业, 原本流向城市的生产要素将向农村回流,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在此基础上, 以产业兴村, 实现产村融合, 就能从政策体制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使农民富起来, 农村美起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