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辨证施治进展 *

2023-11-17公文博王兴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阳白颊车选穴

公文博 赵 婧,2 王兴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济南 25001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又称Bell 麻痹或面神经炎[1],是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通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肉突然无力,伴有耳后疼痛和同侧脸颊感觉异常、流涎、味觉异常或听觉过敏,属于中医学“口僻”“面瘫”的范畴[2]。IFP 具有自限性,但有30%的后遗症率及8%~12%的复发率[3],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IFP 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应用皮质类固醇、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类药物与面神经减压术,因其效果不显著且有较多不良反应引发广泛争议。中药内服及针刺联合西药治疗IFP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4],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抑郁情绪,减少当前西医主流治疗方式带来的不良作用[5,6]。尽早明确定性、分型,及时治疗可明显提高IFP的治愈率[7],故特此就IFP的中医辨证施治进展进行综述,夯实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中医学辨证方法和效果评判统一的规范化治疗。

1 病因

中医学认为,IFP 的病因是正气亏虚与外邪侵袭交织[8]。外邪侵袭是重要诱因,正气亏虚为内在基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1.1 外因IFP 致病邪气以风邪为主导,热邪、寒邪相杂为患[9]。《儒门事亲》曰:“筋急则口目为僻……及为病者,天之六气也”。风性善行,易袭阳位,阻滞面部经络,致口眼歪斜。《灵枢·经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寒性凝滞,易伤阳气,与风邪相合影响颜面部经络及气血运行,受寒侧面部筋急,导致口眼歪斜。《疡医大全》亦言:“总之,寒者病也,热者气也,气所不及之处即为寒矣、病矣”,寒热属性互相对立又相互影响,左热则右偏寒,左侧面部筋肉弛纵则右侧筋急而发病。

1.2 内因

1.2.1 素体脾虚脾胃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脾主肌肉,脾胃亏虚则面部肌肉无力,易受牵引而缓纵失调,成口眼歪斜之症。《冯氏锦囊秘录》有言:“人口眼斜,皆血脉受病,有筋病脉病之分,多属胃土也”。

1.2.2 饮食不节饮酒嗜辛,偏嗜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气滞血瘀,偶遇风寒,风袭痰动,痰瘀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面部络脉壅滞不利,引发口眼歪斜。

1.2.3 情志失调《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筋脉失养;暴怒伤肝则筋脉拘急不舒,失于调达。情志伤肝而外邪直中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不能正常输布气血、津液,面部筋肉失养而发为面瘫[10]。

2 病机

IFP的基本病机是外邪乘虚侵袭,经筋缓纵失调[11]。《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或者饮食不节、情志伤肝,阻碍气血濡养头面经络。初期易受风寒、风热等致病邪气侵袭,阻滞面部经脉,筋脉功能失常,导致口眼歪斜。后期外邪内居筋肉,与痰湿、瘀血、滞气相夹杂,成痰瘀阻滞、气滞血瘀之证。

3 证型分类

以下辨证分型参考葛云龙等[12]、刘岑等[13]的观点以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14]、《针灸学》[15]的标准。

3.1 风寒袭络突发口角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眼裂闭合不全,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可有受凉史,伴恶风寒,发热,肌肉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治法:疏风散寒,通络和营。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小续命汤加味。选穴:颊车、地仓、下关、阳白、双侧合谷、风池、列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祛风散寒、除湿散瘀。药理学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及抗氧化等多重功效[16]。小续命汤的功效为扶正祛风,最新研究表明[17]其联合针刺治疗可保护免疫调节机制、抑制炎症、促进IFP 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多数研究均用针刺平补平泻法,但何敏等[18]认为对于此证热敏灸效果更佳。

3.2 外感风热口眼歪斜多继发于风热感冒,面部弛缓伴有异常感觉、耳内疱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或有畏光、听觉过敏。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方剂:银翘散或大秦艽汤加减。选穴: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双侧合谷、风池、外关、大椎、曲池。银翘散加减可清热利咽、疏风消肿,风药燥烈,恐耗伤阴血,故临床上应斟酌加减。大秦艽汤主治风邪初中经络,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等。初中之时,外挟表邪,故用风药以解表,继而用血药、气药以调里,非专于燥散。现代药理研究[19]证实,大秦艽汤所含成分可镇静、镇痛、抗炎、抑制组织水肿、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此证来讲,放血疗法效果可观,针灸后配合刺络放血可减轻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消除水肿,提高IFP早期的治疗效果[20]。

3.3 风痰阻滞口眼歪斜以面肌麻木不仁,颜面或耳区有疼痛或肿胀僵硬感为特征,兼见苔滑腻、舌胖有齿痕,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剂:牵正散或苍耳子散加味[21,22]。选穴:颊车、地仓、阳白、鱼腰、下关、双侧合谷、足三里、丰隆。此证患者素体痰浊内盛,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阻于头面经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牵正散的现代药理学研究[23]发现,白附子可抗炎;全蝎可抗炎、抗凝、镇痛;僵蚕可营养神经;三药合用有助于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IFP痊愈。

3.4 肝胆湿热口眼歪斜,伴发热、烦渴、头目眩晕、耳鸣、咽干、听觉异常、耳道疱疹,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湿热、理气通经。选方:龙胆泻肝汤加减[24]。针灸:颊车、地仓、阳白、鱼腰、下关,双侧合谷、颧髎、翳风、阳陵泉、行间。肝主筋,湿热胜故筋痿。此证患者酿湿成热导致筋痿,选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实火及湿热。药理研究[25]表明龙胆泻肝汤可抗炎、解热、抑制中枢神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IFP 症状。王乐荣等[26]认为阳白、翳风、大椎、颧髎刺络拔罐放血,能通经络、导邪气、散风寒、泻湿热,更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3.5 气虚血瘀口角歪斜日久,闭眼无力及漏白,表情无力,或有颜面肌肉麻木及抽搐,患侧口颊少许滞食或漏水,伴有气短懒言,头晕等症,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弱。治法:益气化瘀、通经活络。方剂:补阳还五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27,28]。选穴:颊车、地仓、阳白、鱼腰、下关、双侧合谷、颧髎、气海、血海、关元。久病而致正气亏虚,气虚则血行不畅,瘀阻经脉,缠绵不愈,形成正虚邪实之顽疾。用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孙博等[27]认为透刺产生更强的刺激量可更好地促进患病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刺激面神经末梢,促进髓鞘再生及面神经功能修复。李转芳[29]研究发现三棱针点刺放血可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帮助恢复面部神经功能。

3.6 脾胃虚弱口角歪斜日久,面部肿胀感突出或面部麻木绵绵难休,口中无味,口角流涎,自汗,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目眩,舌淡脉弱。治法:补中益气、养血通络。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30]。选穴:患侧的颊车、地仓、阳白、鱼腰、下关、双侧合谷、中脘、双侧三阴交。此证患者脾胃虚弱日久,气血不足,不能正常输布水谷津液。补中益气汤可补中益气养血、祛风止痛、止痉化痰散结,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31]。

除上述选穴外,配穴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节,若患者鼻唇沟变浅则针灸迎香穴,若患者抬眉困难则针灸攒竹穴,若患者伴有人中沟歪斜则针灸水沟穴,若患者伴有颏唇沟歪斜则针灸承浆穴[32]。

4 小结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及针灸治疗IFP 的研究增多,且在辨证施治指导下的中药内服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作者根据古人经验及当代研究,总结IFP 的中医证型及治疗。从症状、治法、选方选穴及针灸方法等方面给予较为系统全面的描述。本综述只论述了最基本的针灸穴位选择,至于施针手法、补泻手段、针药后的不良反应及灸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阳白颊车选穴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青石遗址仰韶晚期遗存分析
——兼论“阳白类型”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常按5穴护牙齿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自我按摩治疗过敏性鼻炎
自我按摩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