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精准思政教育的探索
——以中药学为例

2023-11-17张一芳孙运刚王雅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准思政

张一芳 孙运刚 王雅君

(上海健康医学院药学院中药教研室,上海 200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如何更好把高校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如何发挥高校对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都需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所有课程都必须有机融入德育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沿海和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队伍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来会成为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流砥柱,对其德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更影响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思政进课堂”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比较泛化,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按照对汉族学生的了解来教学,很少有教师在思政教学的设计上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引起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思政教育的死角。所以,探究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是目前教学研究领域中又一紧迫的课题。

1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分析

1.1 思想端正 有一定政治觉悟但认知不够深刻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拥护党的领导和民族政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规法纪和校规校纪,但是对于更深一层的基本政治理论不是特别了解。个别学生由于受本民族文化、宗教的影响,思想较为固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知之不多。

1.2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具有不同的母语背景,汉语水平相对比较低;且所处地域不同,受教育的深浅程度也不同。因此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起点普遍比汉族学生低,大部分学生都有努力追赶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等因素,最后放弃学习,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1.3 淳朴善良 但自信心弱不善人际交往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因为文化差异、家庭经济、汉语能力等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产生自卑心理,害怕被人嘲笑,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不主动回答问题、不敢与教师互动、不善于与汉族学生合作等。个别学生没能将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融入内地高校的学习生活,进而成为对外沟通交流的障碍,这给内地高校开展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挑战[3]。

2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中药学思政教学设计

2.1 将中药与民族药结合起来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思想中的重要一环。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加深对本民族及汉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认知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故在中药学的思政教学设计上,先遴选出既是中药又是传统民族药的一些品种,在课堂上着重介绍它们的历史背景和地域分布特点,唤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化认同感。如在讲授“冬虫夏草”时,以这味药的历史沿革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冬虫夏草在清朝中后期才进入中药家族,之前一直都是作为藏药在藏民族聚居区使用,它的分布区域也主要在青藏高原,在藏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样的课程导入引起了藏族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甚至有学生一改往日羞涩的性格,下课时主动找教师交流关于冬虫夏草的采摘及在藏区的应用等问题。如在讲“红花”“肉苁蓉”等中药时,给学生播放这些药在新疆种植采收的视频,并介绍它们与维药的关联及在维医临床上的应用。这些内容能够引起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高度关注,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学习。诸如此类的思政教学设计,不仅能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还能使他们意识到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民族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同时也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文化多元性等思政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植入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田[4,5]。

2.2 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塑造健康人格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不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设计让他们能够参与的环节。如让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让他们讲讲自己熟悉的一些中药在家乡种植、采收、使用的情况。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少数民族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做好PPT 等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在课外对他们的资料进行筛选、指导相关讲课技巧等。基本上所有上台宣讲的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克服原本自卑羞怯的心理状态,成功地完成翻转课堂的任务,且让授课内容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另外,在课堂讨论或提问的环节,也要尽可能多地给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发言和回答的机会,不管他们的表述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加以鼓励,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作业完成得比较优秀,教师也要拿出来当众表扬。经过实施这样一系列教学活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得到了大幅提升,对学习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性格也由内向羞涩变得健康阳光。

2.3 针对学习基础薄弱语言尚存障碍的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辅导采取小测验摸底、自主报名等方式,遴选出学习困难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安排成绩较好的汉族学生志愿者与其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教师随时关注进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介入进行针对性辅导。通过这样的帮扶活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期末考试全部合格,个别达到了良好。在与汉族学生的结对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打破了以往只在本民族小圈子活动的人际交往壁垒,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其他活动中去,与汉族学生能够团结友爱地相处,为将来毕业后适应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并融入中华文化的大家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社会利用每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组团申报和中药或民族药有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带到家乡、带到边疆、带到基层,助力当地的振兴事业及中医药知识和健康意识的普及;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他们申报和中药有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以上途径,不仅促使少数民族学生用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还可以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更好地认知自我、了解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对自身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同时有助于他们开拓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生存能力,以此全面助力少数民族学生身心成长。

2.5 嵌入新媒体 拓宽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充分利用班级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一些与中药或民族药相关的文章、视频等资料,并动员少数民族学生利用假期回乡或做社会实践的契机,对当地的药材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微报告或微视频发表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可以发表一些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活动等生活化的内容;教师及时在新媒体平台上点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积极互动,利用新时代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媒体平台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紧跟新时代新技术发展的大潮[6]。

3 结语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精准思维的重要性,提出“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等。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充分发挥精准思维的优势,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精准思政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趋势。高校教师在立足“思政进课堂”常态化的同时,应该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思政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挖掘能兼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思政教育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可将思政教育的阵地拓展到课外;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宣教模式,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政路径的重构,让思政教育不流于形式和表面,不再严肃刻板,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新气象,使少数民族学生能真正从中受益。从学校的层面上讲,不能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不多就忽视这一群体,在推行“思政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时更应该充分重视精准思政的理念,加强对教师、辅导员及相关领导干部的引导和培训,增加相关课题经费投入,打造一个全员参与、“三全育人”的精准思政协同教育体系[7]。同时结合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充分的关爱,并与一线教师、辅导员协同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形成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精准思政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精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