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探析
2023-11-17曹莉
曹 莉
(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77)
1.背景
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历史车轮的痕迹需要出版业来记录并见证。
目前,出版业在双效发展中仍有一些典型问题没有突破,如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出版物种类多,精品少;产品结构不合理,全国500 多家出版社中,经济效益主要依托教辅图书的大概有440 多家,整个行业对教材教辅图书的依赖性极强;优秀出版资源多分布在北京、上海一类的发达地区。
2.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要求
2.1 现代化的出版思想
2.1.1 产品层面
《中国出版通史》一书中将“出版”定义为把知识、思想或其他信息经过加工以后,以手抄、印刷或其他方式复制在载体上,通过出售或其他途径向公众传播的活动。[1]图书属于精神文化产品,出版社作为“生产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文化权利。
2.1.2 作者层面
作家夏衍称赞三联书店创始人邹韬奋“用精神和品德来团结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已故社长韦君宜曾说“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
做出版工作,拥有一批优秀作者是一个出版社的实力标志。作者是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他们不仅要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也得保持个人的时代追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2.1.3 编辑层面
编辑工作既不如作者那么富有创造性,也不如印刷厂一般富有生产性,但是,从作者到读者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编辑却无时无刻不参与其中。从约稿开始,经过审稿,完成编辑加工,印刷成书,再到宣传销售,读者购买以及后期产品服务,任何环节都需要编辑。出版行业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编辑更应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党性觉悟,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守正创新,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时刻紧绷出版导向这根弦,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巩固出版文化阵地。
2.2 现代化的出版道路
2.2.1 正确的目标
协调好出版的两个效益。邹韬奋在20 世纪40 年代初就提出,出版的事业性和商业性是要兼顾而不应该是对立的。[2]在中国出版者协会成立大会上胡愈之先生曾提出“出版工作是现代化的先行者”的精辟论述。
2.2.2 正确的决策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为出版业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中国式出版现代化。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现代化出版。
2.2.3 正确的途径
在立足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式出版现代化需要加强培养和运用既熟悉出版流程又精通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融合出版和数智赋能奠定人才基础。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要转变观念;二要找准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三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四要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新技术融合的关系。[3]
2.3 现代化的出版监管
2.3.1 纠正懈怠
2010 年2 月—2011 年2 月,珠海出版社在出版的22 种图书中,因未履行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出版环节的管理职责,构成书号买卖行为,新闻出版总署对其作出吊销《图书出版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2022 年5 月26 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小学教材插图问题的回应中提到,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对社会各界中肯的意见建议虚心采纳,重新组织专业人士绘制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审美的插图,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
因为少数人的错误认知,将经济效益放到了社会效益之前,以及对出版物的思想定位欠妥而导致的以上出版事故,在实际工作中出版社应加强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与学习。
2.3.2 纠正残次
2022 年5 月16 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微信“社科文献”发布“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史》翻译问题的致歉函”。致歉函中写道,“王慧敏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原文,对书中错译或存疑的地方进行列举,且给出相应的完善译文的建议,这无疑有助于提升中文版的质量,也让我们看到自己在编辑工作和专业问题处理上的不足。”出版社第一时间封存纸质图书库存,发行部门通知全国书店及三大网店下架图书,同时停止此书的宣传营销工作。
2023 年1 月5 日,一部名为《风情不摇晃》的网络小说被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官方微博点名批评:文学创作要有底线,莫让英雄流血再寒心。2023 年1 月5 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一位工作人员说,“已经得到读者反馈,已经做下架处理了。”
出版物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出版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个方面,而内容和编校质量的优劣通常是编辑和读者检验出来的。但是读者作为消费者,出版物的流转终端,内容和编校不合格的书籍必须要在编辑环节就终结,所以加强作者筛选和提高编辑业务素养才是杜绝不合格出版物的直接有效措施。
2.3.3 纠正不实
2021 年4 月27 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依照相关出版管理法规,对刊发“熟蛋返生孵小鸡”论文的《写真地理》杂志作出停刊整顿处理。
传播知识是严肃的事情,出版社要对出版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及社会价值承担直接责任,要将一切与事实不符,有违科学精神和道德价值的内容识别出来。出版社要有“候场”的坚定信念——长期坚守高质量和稳定内容供给的价值观。
3.出版业的现代化创新
3.1 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所有传统行业都逃不掉的一场“变革”,新产业会因它而生,旧产业也会因它而亡。2020 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出版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守住我国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在出版界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出版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眼解决出版界的一些实际问题,是说新话、创新理、走新路、立新制、干新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经之路。所以,出版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出版创新的深刻内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做到见贤思齐。
3.2 传统文化与出版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今天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出版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结缘,标志着出版业与影视业融合的开始。[4]河南卫视的歌舞节目《洛神水赋》在全网引爆,赢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的点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3.3 民营书业与出版创新
民营书业作为我国出版界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也面临着在大数据时代该如何有效运用科技成果的考验。教辅民营书业世纪金榜围绕“传统企业数字化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传统出版与大数据结合,还将创造哪些文化消费新场景”等话题,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对行业创新进行解读。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数字出版中,主要研发配套产品的课件,帮助用户突破学习难关。世纪金榜董事长说,“书是个静止的东西,一旦出去以后就难以改变,如何让它能像实际教学一样能够鲜活地动起来,就产生了用网站做产品服务的想法,由此开始了从光盘到二维码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他们从早期的教学辅助产品、教辅配套光碟产品和教学资源网站,到组建专门的部门来研究如何做好数字出版和怎样服务客户,通过十五年的发展,从最初的6 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余人,陆续研发了多媒体授课课件、线上课程和作业批改等App、AI(人工智能)阅卷分析系统等。
早在2015 年,已有出版社试水网络直播进行图书宣传与售卖[6],随着数字时代被大众接受和了解,直播带货也越加展示出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图书直播带货融合了原始的图书营销和发行环节,拓宽了图书交易的渠道,同时也直观地展示了图书的营销效果,是销售和营销模式的升级和创新[6],很多民营书企也是敏锐地发现了直播的商机。世纪金榜董事长有当老师的经历,通过直播和抖音这样的平台和大家分享教学的一些理念、经营的一些思考。
3.4 出版流程与业态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国家对文化强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2020至2022 年,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新业态、新场景。出版流程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随着5G、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7],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各领域也越来越关注这些新技术。
3.4.1 生产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突破,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交易等流程将逐渐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虚拟世界中。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科技融合的新发展阶段,驱动文化生产资源的生产、分配和应用过程,形成不同形态的知识集群,将生产资源动态优化整合。[8]现代出版中利用数字技术对稿件进行编校,并运用网络和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生产和流通,其本质在于出版生态与最新信息技术在出版全过程以及用户体验中的深度融合。[9]
现代化出版的一个标志就是出版人工智能,是“出版+技术+文化”的融合模式,它打破传统出版中以作者和编辑为中心的生产模式,核心是知识数据平台的建设,包括内容智能创作、策划、编辑、传播、审核、内容风险控制等功能的设计。如,ChatGPT 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后再进行对话,像人类一样沟通,甚至执行撰写邮件、文案、代码等复杂思维活动。
3.4.2 传播创新
出版业进入一个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有声书和视频书共同走向数字媒体的数字出版新时代,[10]文化生产与传播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发格局,与社会大生产链条中的上下游进行关联性拓展。新媒体和直播可促进现代社会资源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善用流量将图书与读者精准匹配,帮助图书找到它的读者。
数字视听产业与传统广播电视时代不同,基于不同消费场景和移动媒介终端的转变,数字视听产品融合了听觉与视觉维度,同一数字产品应消费者时空场景的转换,在不同平台和设备载体之间像“液体”一样流动,平台的内容生产和流通改变了传统视听消费模式与视听体验。[11]社交网络聚集了志趣和价值观相同或接近的群体,“圈子”自身就成了一个“关卡”,只有符合圈内价值观的新闻资讯才能传进圈子,大大增加了主流媒体传播的难度。
3.4.3 交易创新
元宇宙生态下数字化、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化合约以及沉浸式体验,促使复制权与传播权的角色互换、版权与所有权的观念变更以及作品供求从中心化模式向直销化模式转变。[12]基于交易模式的转变,出版机构可利用NFT(区块链网络里具有的唯一性特点的可信数字权益凭证——非同质化凭证,是区块链上可记录和处理多维、复杂属性的数据对象)打造版权追踪服务、传播效果追踪服务,实现内容资源传播的可追踪性权益保护系统。
3.4.4 管理创新
在数字环境中,规范缺位造成的侵权风险愈发明显[13],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盗版的泛滥和涌现,给出版社和著作权人造成严重损害。“一套以数字形式指定的承诺,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14]可更好地协调各方主体的切身利益。被授权单位可引入出版社、著作权人、互联网法院以及国家监管机关等主体,结合数字区块联盟链来监督流通节点,及时评估数字文化产品的版权风险。若是文化数字产品在出版传播过程中发生侵权,利用区块链的数字签名技术,根据时间记录存储并生成不可篡改的使用数据——NFT,这样便能准确地获得侵权证据了。
3.4.5 阅读创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纸媒影响力下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读书也变得追求“速成”。若我们带有输出的意识来读书就不同了,图书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话题和故事,增强读书的获得感。然而,每一本书都更加需要寻找到合适的读者群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以,图书被阅读的关键是图书的有效输出。
数字阅读内容与数字阅读场景的融合发展是元宇宙阅读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15]若书籍只能在购买者手里保存一定期限,是否可以促进购买者在书籍阅读期限内去完成阅读?出版社运用NFT 技术将传统纸质图书转换成一本有阅读权限的电子书,过期后不可读取。电子书销售平台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与不同时长阅读权限匹配的价格,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时间和习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书销售方案。同时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购买者的阅读兴趣和读者身份来推荐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其他书籍和产品,挖掘潜在客户,引导读者兴趣,通过对读者阅读时间节点、单次阅读时长、阅读速度等数据整合分析后,制定个性化的促进阅读方案。比如:一位读者在电子书时限内完成阅读的,可以赠送一本他意向图书的限时阅读权限;或者让读者在他所购买书籍的剩余时限内享受其他书籍的阅读权限,通过不同的组合策略来刺激不同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结语
融合出版的浪潮席卷而来,产业融合伴随的图书版权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融合过程中还隐藏着一些对传统出版可能产生弊端的问题。正因为它的不可预见性,现代出版业越来越需要综合型出版人才,不仅要熟悉传统出版流程,还要能熟练掌握相关融合技术。科技是把双刃剑,2019 年图灵奖(计算机界的最高荣誉)的获得者杰弗里·辛顿说他真的找不到方法来防止AI 被滥用。怎样利用科技成果的优势来服务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仍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实现要借助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出版除了要坚守文中提到的现代化的出版思想、出版道路、出版监管外,还要善于发掘出版与科技的融合点,恰到好处的耦合可以让出版与科技实现“1+1 >2”的效果,彰显科技优势的同时,弥补传统出版中的不足。因此,在探索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建设好现代化的人才队伍,还得有运筹帷幄的舵手,才能真正做到抓得住机会,担得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