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23-11-16靳婉燕
靳婉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涵养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就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系统的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奋斗的行动纲领,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四个坚持”,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同样包含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文化建设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开展、来推进。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考验依然严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文艺创作生产,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三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继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同时,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国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增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既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提出了殷切期望,又对优秀文化文艺作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出了要求。为此,广大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创作能量,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层次的优秀作品。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艺术创作、学术探索和价值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教育引导人民、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应当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统一起来。在繁荣文化事业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高标准;同时,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在文化产业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同时,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推出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为文化发展赋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等原则,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六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同时,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助力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人民素有天下大同的世界情怀,进行文艺创造不仅要把目光對准民族,还要将触角伸向世界,“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