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 概念内涵、历史逻辑与实践方略

2023-11-16吴锋

编辑之友 2023年7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书写者与推动者。就本质内涵而言,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践与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总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接续百年奋斗完成探索、转折、蜕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跨越,是其历史逻辑的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指引下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构成其理论体系的主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际传播体系等共同构成其实践体系;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创新,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动能,坚持技术赋能、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面向未来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进的实践方略。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新闻事业 概念内涵 历史逻辑 实践方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7-011-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7.002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和共同愿景。凭借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欧美诸发达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人类现代化脚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惊人之进步,亚非拉诸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跟跑”之苦境。亦缘于此,现代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等同于西式现代化。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西现代化格局发生了逆转。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诸多事实表明:中国正在超越“跟跑”角色,在多领域开始扮演“并跑”乃至局部“领跑”之新角色,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文明新进程,正在缔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里,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正式从学术话语上升为党和国家高度认可的政治话语,而且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诠释中国发展道路、解读中国发展奇迹的一把金钥匙,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它是包含多要素的全方位的现代化,也是涵盖多面向、多领域的意涵丰富的现代化。我国新闻事业肩负着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提供优质新闻信息服务、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舆论支撑、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舆论保障等重任。更为要者,新闻事业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故而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那么,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及本质特征如何?其历史演进脉络、未来实践方略如何?

一、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内涵及本质特征

现代化导源于西方,相关研究在西方较早萌发,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因西式现代化与殖民化有着天然勾连,故西方的现代化研究自诞生起就蕴含全球化视角,不仅关注西方自身的现代化问题,而且将中国的现代化纳入其研究领域。文献回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953年,由舍顿·查理斯·大卫在《京都大学经济评论》发表的《日本与中国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济原因:以“前现代”海运和水上贸易为例》一文中率先提出,作者较早注意到日本与中国的现代化有显著差异,其使用的“Chinese Modernization”可翻译为“中国的现代化”或“中国现代化”,[1]与现今之“中国式现代化”在内涵与外延上尚有差异。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道路”,引起学界关注,1979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洪就“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初步论述。[2]同年6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在厦门大学经济系举办的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并阐述了十个方面的基本问题。[3]需指出的是,最初的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聚焦于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侧重于经济和军事领域,后来逐步扩展至文化、教育、出版等社会事业领域。

我国学界从现代化视角对新闻事业发展问题进行审视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5月,中宣部新闻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测组联合牵头设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学界最大的科研项目“新闻事业与现代化建设”,该项目于1987年被列入“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设置了13个子课题,国内数十所新闻传播研究所、高校新聞院系及新闻单位人员参与了该课题研究,对新闻媒体功能与结构调整、受众调查、新闻事业技术手段现代化、新闻事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新闻传播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等前瞻性课题进行了集中攻关,[4]在读者、观众、听众调查及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5]拉开了我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研究的序幕。在课题组织者看来,我国新闻事业现代化不仅是新闻业务、新闻媒体结构与功能调整、新闻事业经营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还涵盖受众和人的观念的现代化。1986年年底,裘正义率先提出“新闻事业现代化”的概念,强调引进前沿技术与设备及先进的工作方法相对容易,但新闻工作观念的变革则异常艰难,而这恰恰是新闻事业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因素。[6]随后,相关学者围绕晚清新闻事业现代化、近代外来报纸与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7]虽然上述研究未直接提出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但其理论探索为当下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新要求,面对新闻事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以全新视野对新闻事业现代化概念进行重塑和升级。所谓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践与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总称。其核心要义有三。其一,它准确回答了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现代化,是坚定中国特色新闻事业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根本立场和基本原则。其二,它科学回答了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要干什么”的重大问题。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新闻事业实践与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三,它科学回答了中国新闻事业“怎么干”的重大问题。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套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现代化的方法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鼓励舆论监督的新闻实务方法体系,是坚持党管媒体、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概言之,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解中国特色新闻事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把金钥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新闻事业现代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表明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事业现代化道路是多元化的,除了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式新闻事业现代化以外,还有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的道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新闻事业现代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巨大差异。就共同点而言,在根本目标上,两者都服务于各自的国家传播战略,致力于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新闻舆论支撑;在手段上,两者都主张以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推动新闻事业现代化;在媒体形态上,两者都主张用好传统主流媒体,积极布局新兴媒体。但是,由于中西新闻事业发展道路不同,两者也有巨大差异。首先,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受众规模的现代化,CNNIC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德国Statista调查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量位居全球首位,比第2至4名的印度、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总和还要多。基于此,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党媒体系,建成了全球覆盖最广的融媒体传播体系,有世界上最复杂、最多样的新闻应用场景。其次,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兼具普惠性和包容性的现代化,是致力于消弭信息鸿沟、促进信息平等的现代化。再次,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社会效益为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管理体制。最后,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高扬和平发展旗帜、致力于构建人类传播共同体的现代化。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在话语层面破解西方现代化迷思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在经验层面开创新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8]在“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相”的当下,重构全球信息传播秩序、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范式革命已成为全球新闻传播学界的共识。中国新闻事业在百年的现代化探索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方案、中国思想和中国道路,中国新闻事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与西方范式进行平等对话。从中国实际来看,推进新闻事业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从现代化阶段论看,推进新闻事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发展战略;从现代化模式论看,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是中国基于自身社会制度、资源禀赋和发展经验而探索的同西式现代化保持差异性、富有特色性、具有替代性的一种新闻事业发展模式;从现代化动力论看,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是我国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近代以降,新闻事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新闻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现代化的探索史。考察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脉络,主要聚焦各个历史阶段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面向和理论面向,且从两者的互动关系中探寻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和内在动力,由此勾勒中国式新闻事业现代化由各个历史横断面所串联成的历史图景。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互动作为一种分析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把发展阶段、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关于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学界有不同观点。阳海洪等认为,美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9]周蔚华认为,我国出版现代化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四个现代化”建设。[10]蔡雯则以中国1994年全面接入互联网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现代化转型的起点。[11]本文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回望历史,我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演进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地主阶级開明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开启了我国新闻事业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探索,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旧式新闻事业现代化宣告失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启了我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新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开创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现代化之路。从历史溯源看,我们党在苏区时期与延安时期已经在局部地区探索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闻事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理论雏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新闻事业改革探索,正式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思想脉络上看,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初步确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总体成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现代化的思想日渐明晰,发展方向逐步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全方位规划设计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一是完善新闻事业领导体制,在坚持各级党委宣传部全面领导的基础上,增设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负责领导全国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建立新闻机构登记管理制度;二是引进并借鉴苏联办报模式,完成私营新闻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有新闻事业体制机制;三是构建覆盖全国的新闻事业体系,纵向上包括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含大型工矿企业)的新闻媒体,横向上包括综合类党媒以及面向工人、农民、青少年、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行业性媒体,1957年后又开始创办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通俗性晚报。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现代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它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同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形成了新闻事业国有化管理的基本框架,丰富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现代化的建设经验。

2. 改革开放后新闻事业现代化思想基本形成,发展道路逐步确立,发展路线逐渐清晰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提法,且重申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一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新闻事业破旧立新,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加强合作,“既要讲导向,也要走市场”成为发展主旋律。新闻事业与企业化管理同向而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均衡发展。这一时期,我们党对新闻事业实施全面改革,探索制播分离、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等管理模式,新闻事业向品牌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迎来了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期,拉开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现代化建设之大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相结合,推动新闻事业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耦合,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3. 新时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思想总体成熟,新闻事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新闻事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方法,以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方向,把握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推动融为一体、协同高效的全媒体格局快速形成。在数字技术驱动的智能媒体大变革中,我们党统筹线上与线下、事业与产业、内宣与外宣、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商业化平台媒体的关系,全面实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不断夯实新闻媒体“国家队”在舆论场中的主力军地位,通过县级融媒体建设不断筑牢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新闻媒体体系,打通新闻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新闻事业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三、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启示

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有两种观测向度:一是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看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成果,二是从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看世界现代化进程。前者立足世界历史脉络的观察视野,将现代化作为世界进程来看待,可称为由外而内维度,这有助于明确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有助于从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二元关系中确立对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察视角;后者立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轨迹,将新闻事业现代化作为近代以来新闻强国的实现路径看待,可称为由内而外维度,这有助于明确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历史规定性和发展开拓性,探明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及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

1. 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

(1)基本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层级最全、用户数量最多的新闻事业体系。从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数量看,根据中国记协2022年5月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出版报纸1 810种,“三级”党报发行数量保持稳定,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党报发行体系。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 542家,其中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含广播电视台、县级融媒体中心)2 106家,占播出机构总量的83%,地市级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401家,教育电视台35座。共有地市級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2 366套,其中广播频率1 166套、电视频道1 200套,另有各级教育电视台开办的38套教育教学类频道。从节目播出时长看,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超1 100万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超250万小时。[12]从网络新闻媒体数量看,截至2022年年底,经各级网信部门审批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有3 466家,共计13 543个许可服务项,含互联网站1 904个、应用程序3 182个、论坛98个、博客17个、微博客3个、公众账号8 269个、即时通信工具1个、网络直播22个、其他47个。

(2)初步建成了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现代化新闻生产体系。我国在全球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已占据一席之地,产业规模全球领先,部分技术已占据产业技术制高点,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我国新闻事业在数字化传输技术(5G)、全媒体生态智能技术、媒体平台聚合技术、智能算法分发技术、(超)高清视频技术等领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通过5G+4K/8K超高清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8K超高清内容的5G远程传输,首次全球万米深潜4K超高清信号直播传送。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成为全球首个以4K超高清和高清标准24小时上星同步直播的专业体育频道。中国新闻社推出全球数据同步传输服务DTS,使得跨境数据传输可以满足高清视频等大数据容量的文件传输需要。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媒体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人民日报》上线“智能创作机器人”,集成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AI主播、新闻信息跟踪等智能创作功能。央视网依托深度神经网络算法AI等技术,推出数字虚拟小编“小C”,完成多场全国人大代表采访直播,数字虚拟人技术应用正在提升新闻报道的新鲜感、趣味感和科技感。以《人民日报》自主研发的“创作大脑”为代表的智能化媒体平台,已经实现了对新闻制播中采编审播的全流程自动化监管。前沿技术应用在提升我国新闻生产力、新闻表现力、新闻传播力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新闻产业生态、新闻事业业态、新闻产品形态。

(3)基本建成了面向国家战略需要、涵盖各种能力需求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以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选修课和成立新闻学研究会为开端,新闻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逾百年,如果把1978年傳播学引入中国算作传播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开端,那么传播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亦超40年。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中国新闻传播学形成了以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知识谱系,且在各专业分工领域垂直深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学科阵列,从当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来看,新闻传播学类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传播与会展10个专业,几乎涵盖了新闻传播领域所有的专业人才需求。我国目前已有超过700所高校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年招生人数超10万,已经形成了文科为主、文理兼修,以应用型、研究型、专家型人才培养为主,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层级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4)初步建立了融通中外、面向世界、服务全球用户的国际传播体系。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媒体技术创新和信息治理,在智能媒体平台研发、算法推荐技术、国际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媒体合作等领域发挥着建设性甚至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打造以中央媒体为主体的外宣旗舰媒体平台,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洲、拉美、非洲和太平洋岛国五个重点区域的媒体伙伴机制(联盟),加强国际合作,持续提升自身面向全球的供稿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截至2021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简称国际视通)已经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40家媒体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湖南广播电视台以芒果TV国际APP为主打造芒果国际传播平台,截至2021年年底,海外用户超过3 100万,拥有1 500部节目容量,共计15万小时的节目内容库存。此外,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抖音为代表的中国民营媒体平台在海外上线运营且拥有超大规模国际用户,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且愈发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国际传播公共基础设施。新闻服务国际合作内容形态日益多元化,与东盟国家、阿拉伯国家合作实现常态化,通过举办中国—东盟电视周、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等多种形式拓展合作渠道。

(5)初步建立了适合党情国情的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新闻业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功的根源在于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体系的核心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就是依据中国国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孕育出的诸多理论成果。正是这些理论成果的陆续出现,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零碎到系统,从抽象到具体,从浅表到深入,最终形成了包括新闻事业性质与功能、党性、人民性、新闻文风、国际传播等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新闻事业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发展中,围绕解决“为什么办报”“为谁办报”“办什么样的报纸”和“怎样办好报纸”这几个核心问题不断创新、发展并丰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精髓,形成了“党管媒体”“人民中心”“正确导向”“典型报道”“正面宣传”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经典话语,堪称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精髓。[13]经过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原则、以党报理论为主体内容、以中国特色新闻学为核心框架的理论体系,成为指导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

2. 中国式新闻事业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跨越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闻事业现代化的探索从未间断,其思想演变和发展轨迹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从早期萌芽探索到党报思想成熟,再到执政后破旧立新、改革前行、新时代融合发展,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共同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前仆后继,勇毅前行,谱写了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的光辉篇章,也为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继续推进新闻事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障,是确保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正确的根本前提。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新闻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接续传承,吐故纳新,不断深化对新闻活动规律的认识,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如中国特色新闻话语、新闻实践、新闻制度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是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确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引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迈向新征程的思想指南。三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全球视野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是赢得充足发展空间的根本方向,顺势而为,创新思路,以统筹国际国内舆论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多边合作等为依托开创中国国际传播新纪元。四是拥抱技术变革、强化技术赋能是推进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面对以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传媒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新闻事业只有与先进技术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引领时代潮流。

四、面向新征程的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闻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基础性公共设施,传播和引领主流思想舆论,服务于党和国家治理,其本身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之际。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建设落后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传统主流媒体仍处于变革转型的深水区,“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发展境况没有根本改变。从国内媒体结构看,传统主流媒体虽有党和政府的强力扶持,但体制机制改革乏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动能不足、人才流失加剧等问题凸显,而民营企业主导的商业化智能媒体在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市场占有率、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商业化智能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之间的博弈更加复杂尖锐。[14]从国际舆论场来看,中国依然处于被动局面,中外舆论博弈更加剧烈,亟须构建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应对西方世界的话语霸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事业,这也是新征程的迫切需求。

1.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传媒管理体制是涉及政党、政府、社会与媒体关系的根本性制度安排,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宗旨和发展方向。[15]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传媒体制已经形成了包括领导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运营体制、职能体制、社会体制在内的兼具宏观与微观的多层次复合体系。只有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不断释放政策驱动红利、政策引导红利、政策监管红利。深化新闻事业体制机制改革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引导传统主流媒体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步伐。启动新一轮新闻媒体改革的行动计划,加快融媒体经营管理创新、融媒体技术创新和新型内容生产创新,鼓励各级融媒体大胆探索试验“政务+商务+服务”的融媒体经营模式,依托现有各级融媒体内容资源打造一批多模态、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新型融媒体平台,健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薪酬分配机制等,形成同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完善商业化智能媒体管理制度,不断压减负面清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支持民营智能媒体做大做强,引导视频媒体、社交媒体、电商媒体和专业平台型媒体等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内龙头智能媒体平台“走出去”,扩大国际传播市场占有率,构建符合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确保信息安全、保持发展活力的新型传播业务管理机制。

2. 加快前沿技术研发,抢占全球新闻传播产业制高点

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实时动态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机制的耦合正在推动智能传播的崛起,信息传播容量、传播速度、传播精准度实现了指数级提升,旧有的传播模式正在经历颠覆性冲击。乌克兰危机中涌现出的“认知域作战”“算法认知战”见证了传统媒体主导的图文信息战向社交媒体主导的算法认知战的迭代,在战争和非战争状态下都已成为跨越国界的大国博弈新方式。只有牢牢掌握新一代媒体技术研发的主导权,才能获得世界新闻产业竞争的主动权,才能赢得国际传播话语权。因而,我国必须加快基础性、支撑性、前瞻性媒体技术的研发投入。

一是引导传统主流媒体加快研发党媒信息分发专属算法系统,用主流价值观赋能算法,其算法设计框架既要遵循常规的市场化信息传播逻辑,又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媒介信息推送要求,增强党媒科技创新能力。[16]二是鉴于元宇宙正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国际舆论战和话语权争夺的新领域和制高点,需抢占元宇宙、智能算法等前沿前瞻技術阵地。元宇宙作为一个更高阶的媒介融合系统,需要底层技术、前端设备和场景内容的强力支持,需要协同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力,要在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实践应用层面加大投入,努力在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三是设立智能媒体核心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依托龙头媒体和重点院校做强一批智能媒体技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新闻事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地方媒体建设“媒体大脑”,通过新一代媒体通信技术赋能新闻事业加快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3.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全球传播新秩序

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网络社会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业已上升为关乎中国发展与生存的国家战略问题。[17]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球传播能力还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的不同和西方国家强势地位的压制,也有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导致的传播效果不佳之局限。要破解中国在国际传播中“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僵局,需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多方力量,全力打造多主体、多层级、立体式、协同联动战略传播体系。对内统合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民间组织、企业、高校、智库等多方力量,打造多元力量构成的传播主力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创新传播方式,打出外宣“组合拳”。对外要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全球传播共同体或区域媒体联盟建设,扩大主流媒体全球“朋友圈”,提升主流媒体在推动全球传播新秩序构建中的竞争力、引导力和合作力。二是创新传播策略,优化传播路径,提升国际传播精准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中的技术优势,形成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策略。三是创新对外话语设计和表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依托,以准确阐释故事背后的理念为着力点,回归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经验,通过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深刻诠释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蕴涵的道理、学理、哲理,向世界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四是重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积极参与全球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国民营涉媒企业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和智媒平台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全力扶持龙头民营企业参与全球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网络硬实力、网络软实力、网络传播力以及网络外交力为发展方向,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加强对话协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结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书写者与推动者。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历经了百年探索,取得了伟大成就,又迎来了踏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的历史机遇。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尚未完成的历史方案,是百年来中国新闻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是指引中国新闻工作者继续奋进的行动号角,也是面向未来我国新闻事业终究要实现的发展目标。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不是封闭的现代化,在指引中国新闻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增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发展图景规划,同时也是中国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促进文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新闻事业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现代化范式。把握当下历史契机,树立开放思维,立足全球视野,找准自身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位置坐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地位不动摇,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闻事业在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发展道路上继续迈进。基于此,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一定能够行稳致远、终达理想彼岸。

参考文献:

[1] Sheldon Charles David. Some Economic Reasons for the Marked Contrast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Seen in Examples from "Pre-modern" Shipping and Trading by Water[J]. Kyoto University Economic Review,1953,23(2):30-60.

[2] 马洪.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J]. 经济问题,1979(1):1-19.

[3] 李成瑞. 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若干问题[J]. 中国经济问题,1979(3):2-8.

[4] 《新聞事业与现代化建设——“七五”“八五”期间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选题[J]. 新闻战线,1986(9):3-4.

[5] 碣石. 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新闻科研项目取得突出成绩  中国的现代新闻学正在诞生吗?——《新闻事业与现代化建设》科研项目述评[J]. 新闻记者,1989(7):4-6.

[6] 裘正义. 实践的多元化与观念的变革——关于新闻事业现代化的一点思考[J]. 新闻大学,1986(13):3-6.

[7] 邓绍根. 新闻史研究的三重维度——评《〈湘报〉与晚清湖南新闻事业现代化研究》[J]. 青年记者,2019(30):87-88.

[8] 肖政军,杨凤城. 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现实构建与未来展望[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7-64.

[9] 阳海洪,阳海燕. 美查时期《申报》与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J]. 长沙大学学报,2007(1):76-78.

[10] 周蔚华. 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本质特征与动力机制[J]. 编辑之友,2023(1):21-28.

[11] 蔡雯. 主流媒体引领中国式新闻传播现代化的实践探索[J]. 编辑之友,2023(1):14-20.

[12] 中国记协.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EB/OL].[2022-05-16].http://www.zgjx.cn/2022-05/16/c_1310592108.htm.

[13] 郑保卫,王青. 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J]. 现代传播,2021(7):1-11.

[14] 吴锋.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报刊发行事业的创新进路[J]. 编辑之友,2022(4):96-102,119.

[15] 郝雨,王铭洲. 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下的传媒制度成本控制理论及方略[J]. 当代传播,2017(2):56-60.

[16] 吴锋. 中国共产党报刊发行事业的百年历程、伟大成就与经验启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36-156.

[17] 胡正荣,王天瑞. 系统协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逻辑[J]. 新闻大学,2022(5):1-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报刊发行事业史纲”(22FXWB025)

作者信息:吴锋(1977— ),男,湖北郧西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高校新型智库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