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艺术馆育人实效性研究
2023-11-15布占坡沈芯羽
布占坡 沈芯羽
摘 要:文化艺术馆是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全民美育、提升全民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历史使命,能否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文化艺术馆这一新样态逐步形成并进入大众视野,关于其如何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这一问题,已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杨玉贵古陶瓷艺术馆”为例,详细阐述其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发挥育人功能的背景意义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就如何提升育人实效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三全育人;文化艺术馆;古陶瓷艺术馆;育人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69-04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由此,高校整合、优化、创造教育教学资源的脚步持续加速。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4]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要求,自2019年开始筹备建设以古陶瓷为展示主体的文化艺术馆,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古陶瓷独特艺术魅力,让古陶瓷艺术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发挥作用。
一、高校文化艺术馆建设发展现状
高校文化艺术馆建设不仅能较好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价值和时代价值,更好发挥其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功能,还可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满足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21年,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推进博物馆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文件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意见,相关博物馆、艺术馆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场馆的科研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得以更好发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作用得以彰显。
2020年10月,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和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杨玉贵先生的共同努力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杨玉贵古陶瓷艺术馆”落成并投入使用。场馆面积约700平方米,目前馆内展出历代较具代表性的瓷器共计250余件。“杨玉贵古陶瓷艺术馆”自开馆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积极发挥育人功能,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场馆面向校内外人员开放,年均接待校内师生12000余人次,校外人员4000余人次。场馆配备专职讲解员,成立古陶瓷志愿服务社团,多家单位挂牌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召开“杨玉贵古陶瓷艺术馆”展品鉴定研讨会和陶瓷主题讲座,开设“中国陶瓷艺术赏析”任选课,举办多项陶瓷主题艺术技能大赛创作活动等。“杨玉贵古陶瓷艺术馆”是目前江苏高校唯一的古陶瓷艺术馆,馆内藏有的瓷器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既与学校倾力打造的“五彩文化”育人模式之“活力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容相契合,又与学校化工类、建筑类、艺术类等专业特色相融合。进行艺术馆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师生对古陶瓷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还能将古陶瓷文化广泛应用于美育教育、思政实践、专业建设中,积极打造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阵地、大国工匠精神教育研究阵地、统一战线工作阵地等,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有效地提高育人成效,更全面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校文化艺术馆在育人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文化艺术馆经过长期建设,其自身优势和特点得到充分凸显,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同时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知名度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发展而言,其育人实效的后劲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育人主体专业性不强,资源应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文化艺术馆是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身入其中便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技艺的独特魅力。有效利用文化艺术馆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高校育人主体的重要责任,育人主体是否专业、资源应用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育人功能发挥的效果。当前,高校文化艺术馆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性不强、延伸资源利用不到位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在文化艺术馆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资源、资金持续投入和特色、亮点打造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相关文化艺术馆工作人员相对较少且就业所需专业性较强,高校在人员引进和培养方面面临较大困难。此外,各专任教师对高校文化艺术馆内蕴含的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和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与探索兴趣不高,导致现有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也严重影响了育人实效。
二是育人过程贯通性不够,统筹规划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历史使命。文化艺术馆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抓手,在认真做好“三全育人”工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校文化艺术馆协同育人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存在纵向贯通不畅、横向衔接不紧、内外配合不到位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缺乏顶层设计,对文化艺术馆的功能定位不准确,即对文化艺术馆在协同育人方面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没有做到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5]。另一方面,高校文化艺术馆没有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和教育引导距离目标定位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育人功能实效性不佳,方式方法创新有待进一步强化。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和魂,是一所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高校文化艺术馆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育人功能不仅要体现在典藏历史记忆上,更要体现在传承匠心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上。当前,高校文化艺术馆所陈列的展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历史价值的代表性作品较少,因此在视觉冲击和吸引力方面的表现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文化艺术馆受场地限制或展品收藏者财力所限,展品数量和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建设需求和参观者期待。另一方面是创新意识不够,宣传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手段运用较少,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宣传方式相对欠缺,鲜少出现在受众较广的新闻媒体上。宣传和推广的方式、渠道、平台不够丰富多元,大众认可度、整体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亟待提升。
三、提升高校文化艺术馆育人实效的思路与对策
为不断增强高校文化艺术馆育人实效,促进其育人功能的持续开发、建设与发展,现结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杨玉贵古陶瓷艺术馆”建设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工作思路与对策。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坚持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及育人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场馆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高校统筹规划能力,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打造基于陶馆、覆盖专业、渗入课程、活动体验“四位一体”的古陶瓷文化育人平台,充分发挥“以瓷育人、以瓷促研、以瓷培艺、以瓷育美”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富有专业特征、彰显高校特色、体现优质水平”的陶瓷文化育人体系。
(一)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打造美育示范基地
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中国陶瓷艺术赏析”等古陶瓷主题认知类课程试点,并将此类课程纳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为专业限选课供学生选修学习,并将古陶瓷纹饰与制作工艺研究作为配套专业实训内容。将参观古陶瓷艺术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古陶瓷主题任选课,满足更多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创造良好环境。根据工作需要,组建以古陶瓷研究爱好者为主,党团工作者、专任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学生为辅的教学研究队伍,积极培育建设科研团队,增加陶瓷主题课程数量,开发主题校本课程教材,着力打造美育示范基地。
(二)创新主题活动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依托古陶瓷艺术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陶瓷文化主题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活动形式。在经费等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筹建陶瓷制作体验活动工坊,让参观者亲自体验、动手实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化工、建筑、艺术等专业建设发展,开设陶瓷主题专业作品展。结合党团活动,围绕陶瓷文化创新开展党员教师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团支书思政技能大比武以及团课小老师主题团课比拼等文化艺术活动。定期邀请古陶瓷研究专家、古陶瓷研究者、收藏爱好者开设线上线下主题讲座等,形成季度或年度固定特色活动。鼓励师生申报成立陶瓷主题校级社团,邀请专职讲解员及校外古陶瓷研究者或收藏爱好者担任指导教师。开设游学项目,利用假期组织师生到全国各地古陶瓷发源地进行实地参观,挖掘更多学习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
(三)扩大参观人次规模,拓展文化辐射路径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全国各类文化艺术场馆参观人数明显下降,场馆线下传播力受到严重影响。古陶瓷艺术馆应结合实际创新开展“云参观”活动,通过腾讯会议、QQ直播、抖音直播等方式,面向校内外人员进行线上陶瓷文化宣传与推广,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扩大了参观规模,提升了文化传播与辐射实效[6]。此外,可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士开展相关陶瓷文创产品设计活动,征集优秀设计作品,搭建实体产品展柜。师生高度认可、深受喜爱的作品也可作为毕业生专属礼物、校友活动礼物和特殊文化交流礼物等进行定制和发放[7]。
(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效能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馆内藏品二维码档案。线下参观者可自由选择听取现场讲解或扫码观看藏品文字简介,以此满足参观者进一步了解馆内藏品的个性化需求[8]。创建微信公众号或开设公众号专栏,定期更新古陶瓷作品简介、主题讲座视频、直播录屏、主题活动等学习资源。运用VR技术,开发3D模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古陶瓷文化。可与当地文化部门、大中小学、社区、相关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古陶瓷文化育人实效,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9]。
(五)强化现有资源利用,推动文化馆群建设
据统计,目前江苏省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第二,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数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10]。作为高校文化艺术馆代表之一的古陶瓷文化艺术馆应充分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强化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協同创新、开放共享,与周边相关文化艺术场馆合作,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古陶瓷文化特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推进高校文化艺术馆群建设。
四、结语
古陶瓷中的深厚历史底蕴及其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发掘、保护和传承,并在不断发展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高校文化艺术馆数量较少、主题分散、育人实效不显著的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希望青年师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进一步总结、凝练高校文化艺术馆教育特色,进一步突显高校文化艺术馆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为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8).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林林,张苏媛. “大档案”视角下高校文化馆群协同创新管理研究[J]. 浙江档案,2018(11):22-24.
[6] 关薇,刘树.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馆创新发展的思考——以哈尔滨华德学院校园文化馆为例[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4):23-24.
[7] 温爱存,张继东. 高职院校创意校园文化馆的建设与实践意义——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包装,2020,40(03):68-70.
[8] 刘朝晖. 高水平大学背景下高校文化馆群育人功能调查研究——以福建省11所高校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6):120-127.
[9] 黄欣欣,莫靖聪.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研究——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 中国市场,2022(01):194-196.
[10] 袁麗佳,刘景旭. 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习得研究——以文化馆文创项目开发为例[J]. 空中美语,2021(11):2599-2600.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特色项目“‘陶冶情操、以‘瓷育人,文化传承向未来”(项目编号:2022XYWH0012);2023年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建思政课题“高校艺术馆赋能大学生思政工作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杨玉贵古陶瓷艺术馆为例”(课题编号:NJPI-2023-SZYB-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布占坡(1982—),男,硕士,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沈芯羽(1994—),女,硕士,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思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与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