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理工科高校本研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023-11-15王新胜王静
王新胜 王静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需要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支撑,高等院校是培养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摇篮,为了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本研一体产教融合新的育人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基于本研一体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融合体系,打破两者在育人课程体系的隔阂,加强科研和实验环节,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度,拓宽了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探索了本研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的可行性,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模式,提高了企业的参与度,明确了高校培养的目标。本研一体,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本研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09-04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新型工科科技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必然也推动着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1]。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结构程式化等因素的制约,现在高校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专业教育,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拓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基础能力的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两套管理模式,互不交叠,不利于培养的延续性。在国家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急需大量能适应发展需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这就对于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2]。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更能适应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本研一体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在“新工科”大背景下,能够满足学生连续性培养、多样化成长的需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3]。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带动,学校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4-5],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产业作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基地,如果能将产学结合、研学结合、产研结合融合在一起,会成为未来高校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实现本研一体化,同时会针对相关企业的需求进行各种合理化实践,能真正为相关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积累了很厚实的研究基础,到了研究生阶段,很快就能适应新的阶段的研究和学习,科研课题也有了很好的延续性,拓宽了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这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更深入地进行课题的研究,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这也为企业培养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极好适应性的专业人才。通过反馈,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专业精深、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对高校的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本研一体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迫切地需要大量具有综合素质高和科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人才培养的应用和成效具有滞后性,这就需要在高校的培养阶段进一步加快构建全局性、贯穿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升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快速发展。
(一)建设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本研教学门类、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方案,依据方案进行本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增课程、对滞后的旧课程进行改造等工作,增加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通过重新审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对接,对本研教学环节不合理的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承接关系去除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使研究生的课程成为本科课程的延续和发展,改造旧课中年代久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能针对性地增加符合现代及未来科学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增加拓展性和前瞻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在课程的安排上就要有设计(如图1)。从课程的设计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也就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是本科段课程的延续和发展。在本科阶段更注重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阶段注重的是实践和设计,有了本科生基础理论的支撑,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的提高,而是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出发,进行科研设计,拓展了知識面,更能理解和掌握前沿的科技需求。在课程安排上要积极鼓励本科生选修研究生的课程,让本科生更深入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组,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探索;研究生也需要根据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本科课程进行选修,这样就增加了知识的连贯性,对研究生的创新科研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专业知识科研计划社会和科技服务等实践教学也是本研一体化培养体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建立本研科研实验体系
从本科生入学开始,由各个专业导师带队,导师根据自己科研体系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出一些基础性的题目,由本科生组织团队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通过开题、中期、验收、答辩到成果的展现,使学生逐步认识和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并通过实践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兴趣,提升探索的欲望,整个过程导师跟进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导师交流,对本专业的性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会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很多学生对本专业的性质和未来发展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也能明确自己是否能适应这个方向的学习和工作,学生明确了自身要求,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推行研究生、高低年级学生编组研究团队制,有系统地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科研上互补促进。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而言,可结合学科专业探索性研究课题以及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来实施学术与专业科研计划,通过未来技术项目和卓越工程师项目,将大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利用本科生研究性、开放性实验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以哈工大(威海)为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环境和条件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学校建立了许多创新实验室,让本科生和研究生能主动地进入实验室,承接或参与企业和社会科技服务的具有开创性的项目。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了许多实用性的研究,有的学生参与学校的HRT新能源智能车的研制,获得了国际国内好多奖项;有的学生参与海空天一体化项目,在无人机、无人船定位跟踪方面都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能突出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组成本科生与研究生科研小组,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部分本科生在协作过程中对所研究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进一步研究的信心,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手段,提升了科研能力;本研通力合作,扩展了课题的研究范围,对研究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研究生也等于找到了研究助手,拓展了研究范围。实践证明,这种协作使本科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具有了更大的动力,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研究生也不再是孤军奋战,大家一起探讨,共同研究,氛围非常好,课题进展也非常快。
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各类项目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大一大二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的各类项目,大三大四参与校外的一些科研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本专业的本科生连续3年参与各类科研课题研究所占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通过这样的培养,有20人保研或考研直接去了清华、北大、复旦和哈工大等名校和中科院重要研究单位,尤其近几年,本科生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人数增加。通过反馈,培养的学生在这些名校中的学习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认可和好评。直接保研至本专业的研究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还有部分本专业的学生直博。直接保本专业研究生的学生,由于有了很厚实的研究基础,到了研究生阶段,很快就适应了新的阶段的研究和学习,科研课题有了很好的延续性,拓宽了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并使这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更深入地进行课题的研究,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通过几年的循环培养,本专业的课题得以延续发展,并得到深入的开创性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二、产教融合实践模式探讨
目前,产学研一体合作的创新科研项目模式有很多,如成果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技术交流模式和科技园区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项目的落地和转化均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校企之间的信息反馈不及时,学校的研究跟企业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导致交流渠道不畅通,企业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尤其对人才的需求,缺少针对性和延续性。如何能将学生的培养跟企业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探索了一些方法,值得产教融合借鉴。
(一)企业进校园
在本研培养阶段,跟企业进行深入联合,聘请行业导师,走进校园定期为学生上专题课和通识课,让学生对行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有更明确的认识,近三年就聘请行业导师近30名;尤其是学校培养的已经毕业并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学校会不定期请这些在企业发展得很好的毕业生回来跟在校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也了解企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科研合作,学校也有专门的科研团队跟企业组成一个大的研究团队,使企业和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并轨,这样企业的技术要求就能及时跟进学生的科研和实践的环节。比如跟华为建立的智能基座项目,就是把华为的管理模式和技术需求,转到学校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够对企业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课程设计环节,利用华为提供的开发板及工具软件,按照行业要求设计一些功能性的电路,让学生掌握设计流程,熟悉工具软件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用性的电路设计,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学到了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知识,并对企业前瞻性的文化也做了充分的了解。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把教学和企业培训有机结合,并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培训,这样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专业更加对口,使得产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建立了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的科研团队,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的研发项目,这就使企业获得了新的信息和活力;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模式,为今后的入职打下基础;学校根据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的课题,组织学生建立科研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实用的科研课题研究,这种融合为企业提供技术存储,为学校提供技术缺口信息,进一步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学校与校外研究单位和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项目,如表1,比如派遣学生参与上海的小卫星研究团队,参与人数多达30人;参与各个企业的相关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这些学生在参与研发过程中,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熟悉了整个科研流程,也开发了学生对未来项目的研究思路,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不仅如此,学校还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关系,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有短期和长期的,通过实习,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更加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近几年,学校与华为、歌尔声学、齐芯科技、日月光封测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学生也可以短期去这些公司参观学习,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这几种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各种培训、科研、实习的实践的活动中。这些项目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这就等于缩短了学生入职的适应过程,通过这样的培养,也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反馈,经過这样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毕业生也特别受相关企业的欢迎,就业率几年来近乎100%,年薪也逐步提升。
三、结论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是目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更是高校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带动,学校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摇篮的高校,去适应这样的发展,去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才是最关键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创建本研一体产研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本研的教学过程的延续性,再以校内外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建立培养基地,让学生能有机会参与校内外的各种科研活动,一方面了解科研程序、熟悉科研方法、体验科研过程,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在学校内外导师的培养下,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锻炼、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行业企业和实验室,直接接触参与科研、生产和社会服务,这样就能有目的地为相关企业培养定向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这种本研一体、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对今后的学生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静寰,黄雨. 本研一体,科教融合:研究型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J]. 高等理科教育,2020(03):29-33.
[2] 宁礼佳,马心雨,杨春梅. “本研一体化”模式下研究生管理的实施与思考[J]. 科教文汇2021(07):13-14.
[3]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刘伟,王迅,郭孟.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策略[J]. 黑龙江科学,2021(12):32-37.
[5] 史静寰,陈乐. 构建“本研一体”“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19(01):23-26.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王新胜(1978—),男,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博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安全可靠性设计;王静(1963—),女,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OLED技术和微电子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