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师学写作
2023-11-15
特邀名师刘艳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惠州市首席教师。发表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约10万字,散见于《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语文报》《羊城晚报》等。
跟着《青年文摘》学习讲故事
关于故事,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题中有这样的文字:“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青年文摘》善于讲故事,充分彰显了故事的力量,许多文章读了令人击节赞叹。那么,《青年文摘》是如何讲好故事的呢?
一是描写触动心灵的细节。细节描写通常是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腻而丰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夜游的少年》写夜晚在菜园边的发现:“打开手电筒,能看到牵牛花的触须正在颤颤悠悠地攀爬,也能看到蜗牛在菜叶上慢悠悠地散步,还能看到菜粉蝶抱着花朵睡熟了……”这些夜色中的细微场景,美妙绝伦,令人怦然心动。
二是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文学大师金庸的作品,很多情节你可能记不清了,但一提起杨过、小龙女、郭靖、黄蓉、东方不败等人物,你一定“认识”而且了如指掌。这就是人物个性的魅力!《偷藏在书里的少女心事》一文中的少女,憧憬爱情,她在想:郑州的风有一天会不会吹往他所在的北京?她甚至“真想抓住一小撮风里的空气,封进口袋,寄去落满雪的北京城”。一个相思中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三是构筑曲折有致的情节。情节是故事的骨架,是故事构成的要素,是故事发展和演进的基础。曲折有致的情节,成就“好看的故事”,让人手不释卷。《我陪15岁的儿子去植眉》利用复杂的矛盾冲突来构筑曲折有致的情节,比如,父子之间的矛盾、母子之间的矛盾、儿子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儿子自己内心的矛盾,等等。
四是运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没有好的语言,再好的故事也味同嚼蜡。《青年文摘》中的文字,无论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是人物的语言,都非常鲜活生动,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每个外婆都是食神》中信手拈来皆是新奇比喻,妙趣横生,在此略举一二。比如,写外婆们的下厨功夫:“外婆们下厨,好比退隐多年的老江湖出战。已经过了跟你斗剑论掌飞沙走石的境界,讲究的是拈花一笑举重若轻。”比如,写外婆们吃东西都细心,“好比贾母看个戏就批评上了才子佳人”。再如,写外婆们用不惯现代厨房,有着浓厚的瓦罐情结:“我外婆每次炖鸡都会如白发宫女说前朝般地念叨各种瓦罐。”而“举重若轻”“踏雪无痕”“一触即融”“入口便化”“庖丁解牛”等四字短语的大量运用,不但音律和谐,读着爽脆,更是畅快恣肆地刻画了外婆们的“食神”形象。
五是寄寓深刻高远的主旨。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所谓“意”,就是文章的主旨。文章像人一样,有了“意”,才有了灵魂,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时也是强调立意为先。比如《18岁那年的自救》,故事之所以发人深省,就是因为文章抓住了被成人社会忽视、漠视甚至纵容的少年社会中的“霸凌”问题。《不欺》这篇文章,先讲了几个“不欺”的小故事。小故事本身并不见得多么引人入胜,但胜在其所蕴含的道理:真正的君子,不欺人、不自欺,光明磊落、坦荡潇洒,自有清风朗月般的人格魅力。这样的道理,不仅对个人修为有指导作用,也对“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启示意义。
故事是有力量的,《青年文摘》中多次提到故事的力量,我印象中有“故事照亮生命”“故事改變思维”等类似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读,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讲故事的本领。美国著名记者布鲁斯·德希尔瓦曾说过:“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