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烽火戏诸侯?原来我们冤枉了褒姒

2023-11-15蒙曼

青年文摘 2023年19期
关键词:周幽王骊山烽火台

褒姒为何不爱笑

褒姒何许人也?一言以蔽之,褒姒就是所谓“紅颜祸水”的代表人物。中国有“四大妖姬”的说法,包括夏朝的喜(害得夏桀亡了国)、商朝的妲己(害得商纣王亡了国)、西周的褒姒(害得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周王室被迫东迁)和春秋时期的骊姬(害得晋献公父子相残,让晋国栽了一个大跟头)。总而言之,这四个人都花容月貌,但也都倾覆邦家。其他三位留下来的故事较少,但褒姒不然。因为提到褒姒,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一个典故——“烽火戏诸侯”。

唐朝诗人胡曾有首著名的咏史诗《褒城》:“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意为褒姒恃宠而骄,得到了很多自由。她让人在骊山点起烽火,戏弄勤王的各路诸侯。周幽王只知道她笑一下就倾国倾城,可他没想到,就在他们胡闹的时候,胡人兵马卷起的烟尘已经冲进了周天子的亭台阁楼。

胡曾是晚唐著名的咏史诗人。很明显,在他看来,周王朝败亡的根源,就在于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既然如此,问题也就来了。

首先,褒姒为什么不肯笑?难道就因为她性格高冷,一心要当冰美人吗?实则不然。褒姒不肯笑的真正原因在于她是个“战利品”,是她的母国褒国为了求和而献给周幽王的礼物。

褒国是大禹后代建立的国家,历史非常悠久。周武王伐纣时,褒国站在了周朝这边,跟周王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到了周幽王时代就不一样了。周幽王穷兵黩武,打起仗来六亲不认。幽王三年,他出兵讨伐褒国。褒国打不过,就只能把褒姒送给周幽王,以美女换和平。周幽王接到这么一份厚礼,果然就退了兵。

作为献给敌国的“厚礼”,有血有肉的褒姒能痛快吗?周幽王得到了她这个人,却无法得到她的心,整天看着她那张艳若桃李而又冷若冰霜的脸,周幽王真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但不得不说人有时很奇怪,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周幽王受了褒姒的冷落,不仅不怪她,反倒觉得她独具魅力,天天想着怎么逗她笑。逗笑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就是烽火戏诸侯。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年,周王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君都有义务保卫周王朝,为周王朝出兵打仗。周王朝设立了好多烽火台,遇到紧急情况,就点起烽火,诸侯看到烽火,就要出兵勤王。当时周王朝正受到犬戎的威胁,所以光是在骊山,就设立了好多烽火台。这一天,周幽王把褒姒带到了骊山的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诸侯一看见烽火狼烟,以为是犬戎进犯,都带着兵急急忙忙赶来了。来到骊山一看,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只有周幽王带着褒姒在山上饮酒作乐。看到诸侯王们大惑不解的样子,周幽王轻轻松松地说:“辛苦诸位了,没什么敌人,只是王后没看见过烽火,我想给她看看,你们回去吧。”诸侯王们虽然气得七窍生烟,但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回去了。

可能有人不明白,点烽火、戏诸侯有什么好笑的?谁会这样哄女朋友呢?其实,这件事真正的意义既不在于烽火,也不在于诸侯,而在于周幽王的权力。周幽王是在向褒姒炫耀,这么多诸侯王,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多么厉害!褒姒果然嫣然一笑。这一笑,把周幽王的心都笑化了。于是他三番五次地点烽火,召诸侯。诸侯上过几次当之后,都知道周幽王是在耍弄他们,干脆不来了。后来有一天,犬戎真的打过来了。周幽王慌忙点起烽火,却再也无人响应。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褒姒也被犬戎俘虏,西周政权就此结束,这就是流传了千年的“烽火戏诸侯”。

西周灭亡与褒姒的关系

“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据后人考证,很可能不是。因为烽火台这种装置真正通行起来,已经是在与匈奴殊死搏斗的秦汉时期,西周比秦汉早了好几百年,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连绵不断的烽火台,怎么会用烽火戏诸侯呢?所以,比《史记》更早的《吕氏春秋》记载这件事时,用的道具就不是烽火,而是战鼓。再说,就算是周幽王能够发出什么信号把诸侯王召集过来,那些诸侯王距离西周都城镐京有的近,有的远,绝不可能同时到达,根本不会出现大家一起聚在骊山脚下的场面,怎么可能因此博得褒姒一笑?换言之,按照当时的客观条件,烽火戏诸侯断无实现之理。

最后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为什么会灭亡呢?这件事还真的跟褒姒有关系。褒姒并不是周幽王的第一个王后。在褒姒之前,周幽王已经立了一位申后,也就是来自申国的王后。申后有一子名叫宜臼。本来,周幽王已经立了宜臼当太子,可是,自从褒姒来了以后,申后就失宠了。紧接着,褒姒诞下一子,情势更是大变,周幽王废了申后和太子,改立褒姒当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这一步是转折点,也是西周王朝覆灭的关键原因。因为上古时期都是政治联姻,申后可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弱女子,她背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申国。申国为周王朝屏蔽北方的犬戎,地理位置重要,军事力量也特别强大。此刻申后被废,申国侯的外孙也当不成太子,这不是损害了申国的利益吗?申侯一气之下,干脆联合老对手犬戎,直奔镐京杀了过来。周幽王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只能是国破家亡,身首异处。褒姒也因此成了犬戎的俘虏,不知所终。周幽王一死,宜臼接了班,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在西边立足不住,迁都洛阳,从此西周也就演化成了东周。从这个角度讲,《诗经》所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

关于这件事,清华大学在2008年获赠的一批战国竹简可以为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自《史记》,但这批竹简完全没写“烽火戏诸侯”,而是只记载了申侯主动联络犬戎,攻打镐京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我们更相信竹简,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史记》呢?因为这批竹简是战国时代的,而《史记》出自西汉司马迁之手。记载同一件事情,时间在先的胜过时间在后的,这也是史学界的一个基本原则。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褒姒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不在于她引发了“烽火戏诸侯”,而在于她被献给了周幽王,而周幽王又爱上了她,还因此废掉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损害了王后娘家的利益,这才招来滔天大祸。既然如此,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难免会有点不平:这一切都不是褒姒能够左右的,凭什么让她负责呢?当年,鲁迅先生对此有相当犀利的点评:“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鲁迅先生的说法带着他特有的辛辣,当然也绝不是无懈可击。比如,我们应该承认,宫廷女性对政治并非毫无影响;我们也不宜过于笼统地对男性进行攻击。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承认,这是对“红颜祸水”这一说法最有意义,同时也是最有力量的反驳。“红颜”可以属于一切时代,但“红颜祸水”只属于男权社会,我们需要理解它的历史内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请一定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再不要信它。

(摘自《蒙曼女性诗词课:哲妇》,湖南文艺出版社,小栗子图)

猜你喜欢

周幽王骊山烽火台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周幽王的幸运
骊山故事
“毕恭毕敬”的由来
骊山:八千年中华典藏
烽火戏诸侯
烽火台
烽火戏诸侯
骊山脚下榴花红
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