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
2023-11-15张静
收稿日期: 2023-06-11
基金项目: 宁波市2022年度第五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宁波市技能型社会建设研究”(G22-5-JY13)
作者简介: 张静(1976—),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职业教育。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产业、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教育类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促进就业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具体到从社会、企业、个体三个层面观照其所产生的价值,产教融合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开发能力、回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有助于构建起面向人人的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可助力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针对当前产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方面尚存的一些问题,在实践路径层面,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能型社会制度体系,增强产教融合对技能提升供给的支撑性,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技能型社会; 价值;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6-0093-07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数量及其作用发挥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对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格局的形成表现出期待,这恰与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内涵相契合。
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我国要创建技能型社会,“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特征,不仅在政策话语体系层面表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承载方[1],并且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明确提出,2025年要全面推进、2035年要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两个时间节点,指明了职业教育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努力方向。
随着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的本土化和供应链的多元化,近年来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产业、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教育类型,不仅须主动承担起培养技术技能型战略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且须协同多方,共建产教融合联合体,助力我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产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意蕴
为应对新的世界经济和产业变局,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然技能型社会建设牵涉面广且持续时间较长,它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与努力,而且需要职业教育在其中担起重任,在推动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以提高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助力我国跨入技能强国之列[2]。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思想和模式,不仅能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对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培养、民众技能水平提升、就业创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等,皆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企业发展视角:增强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开发能力,回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也通过组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新一轮修订工作,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以此推动产业体系加快升级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创新驱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制造业向高端领域迈进成为必然选择。因此,对于各行各业来说,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而且需要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在校、企双方的信息共享、需求互提、知识传递过程中,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具备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优秀毕业生,储备未来技术骨干,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理论素养,使其了解前沿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可以在产学研合作中提供最新研发成果、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这些人才、智力、信息和研发上的支持,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开发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参与各类校企合作论坛,进一步了解行业动态与市场需求,为市场布局和战略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加入,更有助于参与其中的企业获得高素质技能人才、了解产业前沿动向、提升创新开发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社会发展视角:构建面向人人的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助力共同富裕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高举“技能型社会”这面旗帜,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旨在将学生学习与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相匹配,将产业链升级变化需求及时反馈给教育链,以培养适应企业要求和技能型社会需求的人才;技能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技能、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最合适的供给侧即来自职业教育深度产教融合的培养结果。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模式不断优化。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跨界需求,学校与相关企业、行业乃至一些政府部门形成多种合作机制,这一个个子共生模式在实践中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4],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竞争力,为“扩中”“提低”奔共富做出贡献,加快了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借助产教融合的优势,职业院校不仅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也可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为失业待业者提供技能培训,实现全民技能提升和人人享有职业教育机会。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化,职业院校进一步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具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的技能培训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研发成果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项目、市场等资源支持,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开展各类公益演出、展览、文化市集、技艺培训等,努力构建起面向人人、面向各行各业、深入城市和乡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
社会历史发展表明,教育水平提升和技术扩散将成为人们向上流动的首要动力[5]。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技术工人这一大分支的群体规模、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创收能力,通过“扩中”“提低”助力共同富裕所需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形成;不仅为行业企业输送了合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培育出不少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振兴产业注入技术技能因子,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不仅以教育脱贫的方式解决了个人和家庭的“出路”问题,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储备了人才,而且面向社会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无技”者“有技”、“有技”者“多能”,在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个体发展视角:搭建人才成长通道,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就业人口数量达到7.2亿,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然而尽管全国技能人才的总量占比在不断提高,但占全国劳动力人口也不到30%,与德国、日本等国家70%~80%的占比差距较大[6]。随着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创新能力、技能结构等要素,尤其在数字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对拥有“高技术技能”含量的技能蓝领需求激增。虽然社会上有相关培训机构和组织,不少企业也有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但供给的技能人才仅占极少部分,且不能形成稳定输出。作为占据中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中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并且借助产教融合这一办学模式,可以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劳动力市场需求、产业转型需求,产出动手能力强、岗位零适应、技术会钻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当前,现代职教体系逐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全面推进,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通道日渐成熟,加上高职扩招、职教高考政策的实施,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大幅增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的各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铺开,各职业院校面向有需要的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服务,或联合企业共同开展职前职后培训,让不同层次劳动者对技能学习的不同需求基本得以满足,不仅有利于其个人成长,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二、产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还面临着不少现实挑战与问题,一方面,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导致技能开发体系尚不健全[2]59;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技能提升供给的支撑性有待提高,现有的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也难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此外,“社会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职业教育地位不高、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这些是制约技能型社會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技能开发体系尚不健全,顶层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一般来说,技能开发体系是指为个体或组织提供满足职业发展或市场需求的一套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发展机制。中国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主要包括职业分析和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指导与咨询等6个方面。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视角下审视,当前技能体系开发主体过于依赖职业学校端这一单一主体,产业端和社会培训组织等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参与不深,不利于产教融合的推进和落实。由此还导致行业企业的培训体系与学校职业教育脱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2]59,不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
技能型社会建设不是通过职业教育单方面努力所能达成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财政体系以及企业治理体系共同组成了国家技能形成体系。”[1]5当前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已出台较完备的顶层设计,但教育财政体系和企业治理体系尚未出台类似政策,如何协调各方主体共建技能型社会还需要国家制定指向性、规划性的政策方针。
(二)产教融合对技能提升供给的支撑性不足
虽然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已近二十年,但不可否认,校企合作“两张皮”现象直到今天依然存在,“需要的培养不出来,培养出来的不需要”[7]也依然存在于产业人才供需矛盾之中。这种职业教育技能供给的低质和错配现象,使得其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支撑能力受到质疑,也显现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不足和人才培养过程有待完善。
产教融合的政策和举措在许多地方还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得到切实落地实施,校企双方大多处于浅层合作状态,且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深度远远不足,这一方面带来上述技能人才培养错配问题,另一方面也导致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对企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技术更新需求等信息的了解与学习,不仅对学生培养不利,而且阻碍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导致职业教育对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支撑不足。
此外,便于人人学习技能的终身技能培训学习体系尚未建立,职业院校主要服务对象仍是在校学生,企业对培训不够重视,社会上也缺乏公益性或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机构,这些都需通过落实校企协作、产教融合来共同解决,以便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给。
(三)人人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将它提升到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社会民众心目中,职业教育还是被认为是低层次的教育,不论中职还是高职,似乎是大多学生无法考入普通高中和本科高校后的无奈选择。究其深层原因,依然在于社会对文凭的看重,因为无论“考公”“考编”还是求职,有更高的文凭往往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格证书等在求职中能发挥的价值和作用有限,往往只被看作文凭的附加品。因此,对适龄学子而言,主动选择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并不多。
对已经从事技术技能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其社会地位、薪资待遇、晋升通道等,相较于“学术型”职员大多处于劣势状态,职业生涯后续发展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2]59。可见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道路相对困难,导致社会认可度低、吸引力弱,适合技术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够,距离“人人崇尚技能”社会风气的形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产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产教融合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面临的几方面问题,建议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相关社会组织在以下三方面共同发力,来推进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完善技能型社会制度体系
技能型社会作为国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发展目标,是一项需要全体人民参与同时又能惠及全体人民的宏大工程,为此应强化政府的顶层设计,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多元协同推进,确保正常运转。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技能型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8],它代表着整个社会人力资本需求的根本方向,其不限于教育领域的改革,还要求相关社会组织与要素的全面革新[9]。因此,国家需出台政策措施,协调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广大的社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各方通力协作,共建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也需要同步加强顶层设计。
其次,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不论是建设技能型社会还是推进产教融合,都不是“教”与“产”两方的事,它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各级组织与机构,乃至每个个体,因此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比如政府的引导和督促、行业的统筹与协调、职业教育的支撑和产出、企业的积极推进、技能人才的成长参与等。面对当前新产业革命局势,职業技能开发体系也须应时创新,借助产教融合的全面深入推进,及时更新职业技能标准和鉴定标准,行业企业需联合职业院校一起开展技能评估与需求分析、开发新的培训课程与活动、制定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且各个环节之间要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使得个体或组织可以系统地进行技能培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同时要打破地域和产业界限,促进跨区域联合、跨行业联合,推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人才市场、社区学院等跨界整合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合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并保障落地。无论是顶层设计的政策还是多元推进的举措,都需要有保障机制来确保其最终能落地实施。技能型社会建设牵涉面广,但核心在于技能型人才梯队的建设,为此需要“产”与“教”双方深入融合、共同发力以提供支撑。最新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有较为完善的推进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各省市也应尽快结合本地情况出台细化方案和措施。
(二)加强产教融合对技能提升供给的支撑性
1. 激发企业能动性,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技能供给的低质和错配使得人才供需“两张皮”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教融合未能深入实施,尤其企业参与程度太低,导致技能人才适配性欠佳。当前国家已出台多项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各地要抓紧落实,可以出台地方性的具体指导意见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企业作为主体责任方参与职业院校办学育人,共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指导、评价考核,以及专业调整设置等,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适配性;同样,针对非全日制的各类技能培训和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也需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产教双方都要关注产业技术变革新动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动态,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大数据研究;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技能需求预判机制[10],及时作出调整和布局,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需求耦合实现机制[11],以满足技能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关注技能培训需求,实施“技能提升”行动
“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占7.5亿就业人员的26%;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12]尽管自《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实施以来,我国的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已有明显提升,但相比于庞大的就业基数,还是处于低位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据测算,今后15年,我国将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就业人口有行业流动需求,主要是从农业和低端制造业流向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结合产业企业需求、产教深度融合来更大规模地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
除了在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企业员工、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跨行择业者,以及其他就业重点群体,都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需要根据人员类型与结构差异、文化知识及技能水平基础、职前与职后不同需求,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分类分层培训。可开发一些组合式的培训资源项目包,根据受训者的不同技能程度、不同就业期望,选择不同组合的课程进行培训,以期尽快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尤其要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的协同作用,加大对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各类智慧产业,以及其他领域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以便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总而言之,技能培训要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努力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覆盖各阶段的终身技能学习培训体系,早日实现“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目标。
3.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实施“技能强企”“技能激励”行动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处于学校“一头热”状态,企业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未从中享受到对等的收益。但随着产教融合政策和激励措施的不断发布与施行,加上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及校企合作成功案例的示范引领,企业已然意识到自己既是参与的主体,也是建设成果的受益主体。2023年7月25日,首个国家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它可以整合该行业内的各类优质资源,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重新建构,并主动匹配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从而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走向国际领先赛道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13]。可见,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不仅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对行业企业发展同样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14],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特性又使之带有跨界整合的能力。通过与本科院校、中职学校、技师学院、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职业院校可以设计、开发出更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和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加快成长为与企业适配度较高的员工和技术骨干;可以辅助企业建设内部员工培训进修基地,相关教师“送教到企”,与企业讲师一起建立企业内生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协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流程再造、管理升级等,协助企业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产教融合大力推进的东风下,职业教育必然会在技能强企方面有更大作为。
(三)优化社会发展环境,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谈到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发展时,提出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15],这是对“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的另一种解释,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技能型社会发展环境。
首先,要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打破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桎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让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成为社会追捧的“明星”。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解读有关技能型社会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认定工作等政策方针,让相关政策入耳入心;另一方面,要讲好“技能人才故事”,挖掘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杰出作为和社会贡献,讲述各行各业技术能手、产业工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示新青年在各项技能竞赛中的专业技术能力,结合当前民众喜爱的短视频形式拍摄“技能人才故事”,并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热门平台多途径传播,让他们成为全体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和奋斗的榜样,营造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给予平等的就业权利,尤其在“考公”“考编”方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技能劳动者低人一等的观念。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16]法律已完善,还期待各级地方政府和机构能跟进落实。同样,工资待遇关乎职业吸引力和个人荣誉感,要逐步改革和完善現行分配机制,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使其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和工种,激发起人人学习技能的热情。
最后,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2022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在政策上打通了技能人才的成长晋升的通道,具体落地实施还需要各地各部门推动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此外,教育部门要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从青少年开始就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意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观。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进程中,进一步扩大各类技能竞赛的范围、种类和层次,除了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也鼓励行业组织、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内部等,举办各类技术技能竞赛,为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和切磋技能的舞台,提升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社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王星. 大职业教育主义与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理路[J]. 职教通讯,2022(5):5-14.
[2] 石伟平,郝天聪. 职业教育如何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当代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1):59-67.
[3]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3-03-13)[2023-05-15]. http://www.npc.gov.cn/npc/c2/kgfb/202303/t20230313_424431.html
[4] 连会斌.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生成逻辑与模式选择:共生理论的视角[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4):18-23.
[5] 王华春. 畅通社会性流动实现共同富裕[J].人民论坛. 2022(7):68-70.
[6] 透视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职业排行:缺在哪儿[EB/OL]. (2022-11-04)[2023-05-25]. https://baijiahao.baid
u.com/s?id=1748522921229934930&wfr=spider&for=pc.
[7] “职教十问”之四:如何解决“技能错配”的结构性矛盾?[EB/OL]. (2022-04-20)[2023-05-21]. http://www.qdnhp.gov.cn/zfbm/jyhkjj/zfxxgk/fdzdgknr/zyjy202204t20220420
_73513076.html.
[8] 韩通,郄海霞. 面向2035: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实质、现实逻辑与机制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2(19):20-26.
[9] 李玉静. 技能型社会:价值意涵与推进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21(16):1.
[10] 王斯迪. 学术视角下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技能型社会建设:“2021 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职业教育论坛”综述[J]. 职业技术教育,2021(33):47-50.
[11] 马玉霞. 构建技能型社会,职教发展新使命[N]. 中国教育报,2021-12-07(5).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会工作成就经验新闻发布会[EB/OL]. (2022-07-29)[2023-05-15]. https://www.acftu.org/xwdt/xwfbh/202207/t20220729_812796.html?sdiOEt
Ca=qqrWQ2ftLHiCVyOu98OFsb2lfv6utTHuV4rz4DhSqu
NbQAj4TZWzXcNOqhRS9Pt.lmTXRUvkFl80sG4FiG21j
v1BShNLZHm1z2ZFMZDFnuPz8kfwiBMYXM.8DD8FjD
GbW8y5TEk.CQQsJ89sZUUjZpyArY.
[13] 教育部關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EB/OL]. (2023-07-07)[2023-05-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307/t20230
714_1068862.html.
[14] 段晓聪,曾绍玮. 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内蕴、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2(11):5-12.
[15] 陈宝生. 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 光明日报,2021-05-01(7).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2022-04-21)
[2023-05-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The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Problem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ssis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ZHANG Jing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3158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type of education that directly serves the industry, is market-oriented, and promotes employment. By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tter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expand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enhance 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s’ technical skills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help to build a skill-based soc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for everyon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and can also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ocie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in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at the level of practical path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skill-based society, enhance the suppo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for skill improvement supply,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skill development, so as to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skill-based society; value; problem; path
(责任编辑:姜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