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古城”之精华打造富有特色的非遗课程
——甘肃省天水老年大学“游学养”精品课程体系初探
2023-11-15董丽萍
□ 董丽萍
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东西文化交融汇集的千年古镇,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大地湾8000年文明史、2700多年郡县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五大文化,孕育了古城天水灿烂的文化,体现了这座历史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求知、求乐、求为”的学习平台、实现人生价值的老龄乐园,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功能,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传承天水传统文化,并将其贯穿于教学之中,重点打造以非遗课程为主的精品游学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学内涵和办学水平。
非遗课程游学的历史渊源
天水有着8000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它在华夏历史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耀眼的是非遗文化,如“伏羲文化”“龙文化”“苏蕙文化”“剪纸”,以及秦州“小曲”“古琴”;麦积“秦腔”;秦安“小曲”“哇呜”;张川“花儿”;清水“辕轩鼓”;武山“羊皮鼓”;甘谷“武术”等等。古往今来,这些非遗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天水儿女中血脉相传,谱写了一段段中华文明的人文史。
非遗课程设置
一、哇呜。这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出土于天水地区秦安县大地湾,是经过后人改进,把大地湾人头器口瓶和泥哨相结合研制成的新型乐器,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并于2017年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哇呜声音古朴醇厚,音色悠远空灵,演奏时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力极强,能吹奏出黄土地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极具民族内涵。
1.开设哇呜班。特聘哇呜研发人、非遗项目专利获得者、天水市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肖锋老师任教。
2.课程设置。开设哇呜基础班、中级班、高级班。旨在让学员学习掌握大地湾人头瓶哇呜的基础知识,了解哇呜的历史渊源、吹奏原理、音色特点等知识,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基本指法,对6孔、10孔哇呜的按孔、挚合姿势和气息的控制,能吹奏出完整的各种曲子。
3.教学方法。根据哇呜的音域特点,授课中突出重点,注重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唱谱、吹长音的基础训练,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校外演出与游学相结合。
天水老年大学师生开展哇呜游学活动
4.游学形式及目标:一是实地参观。组织学员到“伏羲庙”“女娲庙”“大地湾遗址”参观学习。仰望伏羲创画八卦,肇启文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近距离欣赏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彩瓶哇呜为主的彩陶以及哇呜的制作过程,领会远古时期先民们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认识水平。二是自创曲目。引导学员在吹奏国内外古名曲的同时,吹奏肖锋老师谱曲写就的《娲乡春柳》《大地湾的回声》《伏羲祭祀乐》等作品,让大家感受到家乡泥土的芳香,蓄积羲皇儿女奋发向上的力量。三是展演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展演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哇呜声响彻秦州,让大地湾文化名扬天下。
通过游学,从伏羲、女娲开创的远古文明中,从大地湾出土的体现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人头彩瓶哇呜中,提高学员的感性认知和吹奏水平,着力打造非遗作品,培养哇呜非遗传承人。
二、剪纸。剪纸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民间艺术瑰宝,目前已被列为中国十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在天水民间流传已久,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设剪纸班。该班为爱好剪纸艺术的老年学员开设。特聘民间老艺人怀志媛老师任教。
2.课程设置。课程为一年班。重点讲解传统剪纸的概论、发展史、剪纸特点,剪纸所需的工具材料、纸张,简单绘图、剪纸的基本方法。教材参考秦石蛟《中国剪纸技法大全》。
3.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开展教学。在造型训练中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精选示范作品,注重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员动手能力。注重原创作品与自创作品相结合,剪纸艺术与国画艺术相结合,对外展览与游学相结合,反映重大题材与传统艺术相结合。
4.游学形式及目标。一是到革命圣地参观。组织学员到市内外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创作反映革命题材的剪纸作品,以唤起人们对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对革命先辈崇高的敬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到民间去采撷原创素材。深入民间去学习民众在剪纸中表现的道德观念、生活现状、审美情趣以及表意、教化、表意抒情、娱乐的社会价值,吸收民间艺人剪纸艺术的精髓,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游学激发学员的创作灵感,通过作品从本源上讲述最精彩的中国故事,传承和发扬中国吉祥文化,同时通过学员动手、动脑达到益智健脑、愉悦身心的目的。
三、秦腔。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是中国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最早发源于陕西,在天水地区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天水每逢重大庆典和节日,当地都组织秦腔演唱会,“传情尽在无意间”,带给人们无尽的艺术享受。
天水老年大学师生到石门景区开展游学活动
1.开设秦腔旦角班、生角班、板胡班。特聘天水市戏曲家协会理事、著名秦腔演员郭宝萍老师,国家二级演员、市著名秦腔演员张鹿娃老师,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安广琪老师任教。
2.课程设置。讲述秦腔概论、唱词、音乐、经典名剧介绍以及秦腔流派、代表演员介绍等。教授学员基础乐理知识、识谱演奏法、双手配合训练、名家名曲欣赏等。
3.教学方法。生角、旦角学员重点训练基本功。教练生角、旦角的发声方法,用喊嗓、吊嗓的方法使学员掌握发声技巧,通过教师“手、眼、身、法、步”的示范,“唱、念、做、打”的示范来实现。教学中,注重教师示范与学员模仿相结合,集中教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个人练习与欣赏名家名段相结合,展演与游学相结合,古典名曲演唱与现代名曲演唱相结合。板胡授课的重点是将音乐理论学习和板胡演奏实践相结合,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相结合,由兴趣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游学形式及目标。一是“走出去”。组织学员到陕西秦腔专业、业余团队,或者到陕西老年大学秦腔班,本市、县、区老年大学秦腔班参观学习交流,体会陕甘两省各自形成的不同演出风格,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二是“请进来”。邀请秦腔艺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知名学者、演员来校指导,或者举办讲座,提高学员的演唱水平。三是展演。组织学员排练古典折子戏、现代戏,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活动,开阔眼界,锻炼学员。通过游学,增强对地方戏曲为什么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的认识,提高学员对戏曲艺术性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演唱技巧和功力,以及对剧情人物情感的把控能力。
四、古琴。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音乐范畴。
1.开设古琴班。特聘天水市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获文化部发展中心古琴社会考级十级的姬斌老师任教。
2.课程设置。开设基础班、中级班、高级班。初级班:教授“基础指法”“复合指法”“练习曲目”“基础琴曲弹唱”等。中级班:教授琴曲细节把握及古琴琴学知识等。高级班:教授大曲把握、琴曲移植、弦歌吟唱等。
3.教学方法。强化学员基础训练、基础琴曲弹唱,讲解弹奏曲目蕴藏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同时,针对学员不同程度层次,采取集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展演与游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学员兴趣、练习扎实的基本功,初识谱,能弹生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诗情达意,陶冶自身。
4.游学形式及目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学员与西安、兰州等兄弟省市古琴协会的琴人进行学习交流,提高琴艺、促进友谊。通过修习古琴,体验器乐艺术,并提升人生境界,以达到修心健体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