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 进一步促进老年教育多元化发展
2023-12-26林美华戴瑛玉刘建好
□ 林美华 戴瑛玉 刘建好
从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专门针对老年人举办的老年教育机构——法国图卢兹第三年龄大学成立至今,发达国家老年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老年教育办学主体、教学形式、经费筹措、功能定位等方面,许多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兹参考和借鉴。
1.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主体是指谁来举办老年教育。从发达国家老年教育的实践来看,有政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举办的、社会组织举办的,还有老年人抱团自主举办的,显然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呈多元化形态。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办了老年教育,其办学主体有福利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民间团体等多种主体。其中典型的老年教育机构是老人俱乐部,这是一种自发组织的老年人社会团体,自1963年《老人福利法》颁布后,福利部门开始资助老人俱乐部,渐渐形成遍布日本各地的老年教育机构。
法国第三年龄大学以政府主导的方式,鼓励高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举办老年大学,使老年教育借助高校资源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数量多且遍布广,如果也能将高校举办老年大学的方式普及化,则就读人数将会大大增加,而这还不需要政府额外经费投入。
有些发达国家还采取不同主体联合举办老年教育的方式,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与房地产商合作,拨款建设“退休村”,供老年人居住的同时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另外,老年人自己也可以成为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如美国的退休学习所,就是老年人自己举办的,在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学费标准、日常管理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因此,我们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继续办好政府主导的老年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
2.教学形式多元化
教学形式是指以什么组织方式开展老年教育。很多发达国家老年教育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法国第三年龄大学的场地、课程和师资均由其所依附的传统大学提供,其教学形式主要是授课和讲座,大多数课程可以让学员获得大学承认的学分,也有只对老年人开设的短期课程。英国第三年龄大学是自愿、自助、自主、自治的学习团体,学习活动的内容、地点、时间、授课人等,都由学员自主决定。学习方式主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呈现。教师和学员的身份可以互换,在某门课程时是学员,但在另一门课程中可能又是教师。英国开放大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典范,开通了“课程网络”“课程网络学习日”“虚拟学习小组”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网上资源,满足不同居住区域和不同文化层次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发达国家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像法国的大学学分制,英国的学员自主管理和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都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出老年人继续求学的热情,并挖掘出老年人群的智慧和潜能。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老年人口众多,而高校和职业学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这就需要我们把未来老年教育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大力发展远程老年教育上来。从《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和用户情况分析》的调查数据可知,现今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具备发展远程老年教育的必备条件。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途径,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以及由于身体原因或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无法前往实体机构学习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接受老年教育的便利机会,这将是我国未来普及老年教育的主推方向。
3.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教育经费来源是指谁出钱来办老年教育。一般而言,谁主办,谁就负有经费筹措之责。从发达国家老年教育的实践来看,其老年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大都是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有政府财政经费,有学费,也有社会捐赠经费。如日本老人俱乐部经费构成中,会费收入占20.8%,政府补助经费占30.7%,事业费收入占3.8%,捐款占5.1%,办学结余占31.1%。
我国在继续坚持老年教育的公益性本质、继续加大政府对老年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借鉴他国经验,如,通过税收减免吸引社会团体将公益基金投入老年教育上,还可以通过财政资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积极性,动员多方力量共同举办或参与举办老年教育。
4.教育功能多元化
教育至少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老年教育同样如此。从发达国家所办老年教育来看,在注重教育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注重老年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日本早就提出老年事业发展的策略要向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老年人智力的方向转变,1978年就启动实施了“老年人人才活用计划”。美国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鼓励老年教育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老年人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继续服务社会,并规定老年服务机构必须为退休但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据统计,美国有20%的退休老人再就业或从事有偿社会服务。韩国同样注重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
这些国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老年教育投资由福利性到生产性的转变,实现了老年人从“包袱”到“财富”的转变。
我国老年教育目前基本上属于“老有所乐型”的教育。职业培训的课程内容很少。未来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将视老年人为社会包袱转变为视老年人为财富的新观念,要相信他们仍可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将只注重满足老年人个体需求的倾向,转向注重老年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老年教育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来探索新课程,设置新专业。将重点放在增加职业培训内容、满足老年人力资源二次开发的需要上。
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举办或参与举办老年教育,开设更多针对老年人的技能培训课程,比如:心理医生、家政服务、婴幼儿抚育、老人护理、花草种植、宠物驯养等专业。这样一方面满足低龄健康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部分老年人生活贫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彰显老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