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龄感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老年大学时代特征新探

2023-11-15许振华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老龄老年人生命

□ 许振华

“无龄感”一词,出自英国东伦敦大学的政治心理学教授莫莉·安德鲁斯(Molly Andrews)1999年的论文《无龄感的诱惑》(The Seductiveness of Agelessness),它秉持这样一种信念:保持年轻活力、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是老年生活“成功的”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无龄感生活”“无龄感社会”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老年人的生命形态在诸多发达国家兴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无龄感工作社会”环境的构建。在我国,伴随着“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实施,老年大学“无龄感教育”亦应运而生。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的“无龄感”进而催生的“无龄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无龄感”时代的到来,倡导人们不为机体老去所忧,保有年轻的心态,追求与享受生命的精彩,倡导社会关心老年人的福祉,并利用他们积累下来的知识、技术、经验、人生阅历与财富等创造价值。倡导教育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承担历史责任,为老年人终身学习,重构人生提供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年大学作为承载“无龄感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育指向与办学特征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与研究。

一、追求生命价值的思想特征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这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十分推崇的教育的生命本质观,这种理论也为老年教育特殊本质开拓了新视野。这种教育本质观,不但是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统一性方面来看教育,更重要的是使解答“触底”,把教育看做是人的生命方式,不受年龄与空间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龄感教育”不仅是人的生存与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赋能生命的一种方式。

1.价值取向一:教育供给

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创造,都源于教育,人的生命的延续皆与为其创设的促进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环境不仅仅有丰沛的物质来维系,还应包括涵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供给,两种缺一不可。联合国教科文卫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与我国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社会战略,都指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为生命“无龄感”成长注入新动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教育无疑成为惠及百姓的内生需求,老年大学便成为众多银发学子的向往之地。正如法国哲人莫洛亚所言:老人的真正不幸,不是身体的衰败、生理的退化,而是固有知识的禁锢所造成的心灵的冷漠。当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有所保障,发展权利可以得到尊重,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燃燃不息的生命之火在教育的帮助下不断释放出积极的能量,完成生命最后的价值。

2.价值取向二:自我成长

老年大学,20世纪时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年龄大学”(University of Third Age,简称U3A)。这些来自社会各阶层,年龄各异的“新一代学生”都有各自学习的价值取向,其共性表现为学习动机的非功利性、学习形式的多元化和学习需求的多向度。毋庸讳言,他们在走向人生暮年之际,仍在不断的调适和充实自己。他们展现的“无龄感”的姿态,正是对成长的追求与生命的眷顾,也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中提出的,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3.价值取向三: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被称为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主要体现在物资和精神两方面。与生活质量优劣关联的四大指标是“康(健康),平(平安),和(和谐),乐(快乐)”。沃尔特·罗斯托的生活质量理论表明,在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满足人们不断的文化教育消费和环境生态需求,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不仅能够丰富愉悦他们的生活时光和精神世界,同时,这种快乐的体验亦可以产生内激与迁移,舒缓进入迟暮之年难以抗拒的自然压力,在心理上忘却年龄,形成积极的情绪,对生命健康产生正面影响。

4.价值取向四:个性发展

积极老龄化战略在致力探索生命的自然长度、社会宽度和精神高度的同时,人的潜能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个性得以张扬。老年大学的学员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其中,不乏能工巧匠,亦有不少老年人怀揣年轻时的梦想或未能实现的愿望,他们在“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中,凭借老年大学的平台,培育与发展个性特长,践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追求生命的价值。在社会的舞台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老人多姿多彩的的身影,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才艺,如同夕阳绚丽的彩虹,令人叹为观止。

二、适合老年教育的制度特征

学校教育的制度是基于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而设定的。老年大学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具有教育共同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还应凸显其内在的制度特征。

1.系统化的教育设计

现代老年大学区别于社会各类老年教育培训机构以及街道社区活动中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拥有独立的校园以及相应的教育功能。二是拥有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三是拥有与教学匹配的系科教室及设施设备。四是拥有适合老年人的学校管理制度。五是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环境。在这样的“学校”生态中,老年学员有心理认同的归属感,有“无龄感”赋予他们的“学生”角色,他们在这“第三年龄”学校能够重拾梦想,展现人生的“第二青春”。

2.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注重自我“兴趣”与“适应”是老年学员对课程选择的心理导向。这就要求现代老年大学对学员“有学上”到“上好学”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考量,为此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具人性化的服务,让广大学员较好的定位自我,发展自我。多样化的学习课程是根据老年大学的特点和系统理论,从课程规划的角度,在课程模块、课程类型和课程层次三个层面设定的具有一定区分度、可选性的课程体系,旨在满足广大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多向度。

3.弹性化的学习模式

老年大学的专业(课程)名目繁多,每一门课程均有与其相对应的学制年限。这为老年学员自择专业、自选课程提供了方便。当下,不少老年大学推出了具有老年教育特质的弹性学习制度,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学员群体的个性需求,一是对课程架构与学习年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适。二是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是在常规性的主修课程基础上,开辟选修课程。同时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四是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学分评价,做到“分随人走,籍随学变”。

4.社会化的价值取向

老年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老年大学必须秉承服务社会,培塑“三有”老人的时代责任。鉴于老年人的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和智力优势,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民族文化、改善人际关系,影响意识环境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取代。因此,老年大学坚持政治建校原则,贯彻落实积极老龄化战略,培养当代老年人的家国情怀,应该成为办学的基本遵循。同时,从促进老年人主动适应与融入社会的视角去考量,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防止金融诈骗、老年人社会心理学、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的应用等通识课程,重构老年人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他们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主动性。

三、促进身心健康的文化特征

文化从广义的层面来界定,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其核心是心态文化。老年大学之所以成为广大老年人向往的庠序之地,其魅力主要源于这里有滋养“无龄感”老人的心灵鸡汤,有催生银发学子第二青春的文化语境。

1.温馨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种外化的学校精神。老年大学的自然环境应该着力彰显与其办学理念与学校特点的物态文化。“自然的学校生态”能够使老龄学员有置身校园的“学生”角色认同,心理有归属感,从而会自觉的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参与学习。“适合的教育设计”是指针对老龄人的基础水平和个性要求对教学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作出具有人性化的安排,实现学有所获,快乐进步。“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教师之间、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教学相长、彼此尊重。创设“温馨、和谐、美丽、有序”的校园环境,不仅让银发学子有家的体验,也会助推他们的学习进步与生命成长。

2.丰富的文化平台

老年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老年人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体验、交流、鉴赏”。为此,老年大学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活动中,为广大学员搭建各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如宣传橱窗、文化走廊、作品展厅、学术讲坛、校报校刊、校园之声、汇报展演、教学比赛、节日庆典、沙龙活动、游学采风、学员社团、志愿团队等等,既体现“学以致用”,又践行“学乐有为”。他们在赢得掌声的同时,获得积极的自我形象,内心体验得到升华。

3.多彩的学员社团

学员社团是老年大学最有吸引力和最具活力的组织,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把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以培植与引导。老年大学的学员社团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学校层面的精英团队,由在专业方面比较有造诣的特长鲜明的学员组成,主要进行宣传展演或参加比赛,如学校合唱团、太极拳队等。二是常态化开展活动的兴趣小组,由在该专业方面有兴趣、有志向的学员组成,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与场地,如文学社、摄影小组等。三是阶段性集中组织的活动小组,由有愿望,不固定的志趣相投的学员组成,根据需要自发组织活动。这些活跃的社团之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他们用“一技之长”点亮了多彩的校园。

4.广泛的群体效应

与众多教育管理要素相比较,校园文化的影响更持久,更具感召力。老年大学校园无时无刻不弥散着老龄人特有的文化,“我还年轻”——这种无龄感赋予他们走进校园的勇气与信心;“共同的语言”——把老龄人兄弟姐妹式的聚合在一起且不断扩大;“看看我的”——学业上的进步与成就,带给他们满满的获得感,激励着自己,感召着他人。老年大学这种积极的文化“品相”,为老年学员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孕育与放大群体效应,成为他们共建共享的“生命教育学习共同体”。

学校举行升旗仪式

四、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特征

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到“十四五”期末,即2025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预测达到3亿人。一方面,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人民福祉提升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老龄事业承载着国家对健康中国,人民幸福的希冀,也呼唤着老年大学在老年教育创新发展中彰显特色,贡献力量。

1.老龄事业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来看,老年教育是我国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龄事业是推动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布局。从社会层面来讲,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建设高地,应该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卓有成效的教育成果,要形成样本。对广大老龄人而言,丰富精神生活,共享建设成果,能够拥有高品位文化养老,乐学有为的一席之地,是他们的共同追求。据此,老年大学应该不负众望,探索奋进,在致力积极老龄化战略实施进程中,成为老龄教育事业的主阵地。

2.终身教育的人生驿站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独立教育阶段,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生驿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学习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也不是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专利品,而是全体国民一生中都享有的基本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年人作为国民群体中的成员,应该共享国家赋予他们学习的权利。老年教育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给老年人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满足老年人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他们跟上历史脚步,成为新时代的时尚老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制定的老年大学办学宗旨就从服务社会和关爱老人这两个方面体现了老年教育的本质。

3.社区文化的骨干摇篮

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为“老有所学”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在源源不断的培植与孵化文化社会的“吹哨人”与“领舞者”。通过老年大学培养塑造的老年学员,他们积极将自身学习与掌握的知识技能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街道社区的文化骨干和社团精英,引领与带动了一批批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文化展演、公园琴声、街头舞影、广场太极、社区红袖、小村喇叭……一幕幕场景,无不彰显出广大老年人的时代风采,这种由“聚变”到“裂变”的辐射,为生命增色,也为文明社会赋能。

4.和谐社会的宣传窗口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老年大学也应该成为和谐社会宣传的重要窗口。一是学校宣传。老年大学是老年群体聚集的主要阵地,也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的生活乐园,学校要把国家意志、民族精神、道德文化、社会责任的学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有效方式进行引导与宣传,坚持政治立校。二是社会宣传。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威望优势、经验优势,通过志愿服务,结对共建等形式,大手拉小手,传播正能量,树立长者风范。三是家庭宣传。通过长者示范作用,引领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践行良好家风。

猜你喜欢

老龄老年人生命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