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智振兴,山海新生——福建嵛山岛东角村印迹

2023-11-14文图何萱贝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殷清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栾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人类居住 2023年2期
关键词:渔村村民旅游

文图|何萱贝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殷清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栾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石厝依山错落

依山傍海,地处东南,却有西北高山草甸风光,置身海岛,更有天湖澄澈如镜。漫步其间,一幢幢石厝依山错落,远处礁石若断若连,有节奏地散落在海上,耳畔是海风轻拂,眼前是浪花丛簇,“山、湖、草、海”在此浓缩汇聚成一幅旖旎的山海画卷。

坐落于中国十大美岛之一,福建嵛山岛东隅的东角村,隶属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嵛山镇,距离集镇7公里,村域面积3.56平方公里,全村约1650人。

作为嵛山镇的最大行政村,如今正悄然蜕变,从历史上的繁华渔港村镇到曾经日渐没落的小渔村,直至今日冉冉崛起的文旅新村,东角村的历程正是中国沿海渔村发展转型的典型缩影。

困顿:传统老渔村的失意

2. 渔船 图 | 赵一桐 摄

3. 晒秋 图 | 王丛 摄

得天独厚的避风良港,造就了东角村历史上的繁荣和人口聚集。村里人曾世世代代以渔为生,在鼎盛的渔业时代,超过85%的村民从事渔业生产,海鲜的养殖、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是昔时东角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世事沧桑,历史的辉煌掩盖不了时代变迁的动荡。传统渔业的没落与现代经济的蓬勃冲击着东角村,同时也掏空了这里的生机。由于地形和土壤的制约,东角村没有大片适宜农耕的土地,仅有村民家门口一方方用以自足的小菜地。偏于海岛、交通不便与教育落后,重重因素禁锢着村落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工业化时代降临后,现代渔业也来势汹汹,威胁着传统渔村的生计。

4. 天湖 图 | 王丛 摄

5. 撬藤壶 图 | 赵一桐 摄

6. 晒秋场景 图 | 陈维新摄

7. 剥虾壳 图 | 杜海鸣 摄

面对时代的冲击,“勤勉”的东角村并未消沉,青壮年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渔网,背起行囊踏上外出务工的征途,寻求新的出路。随之而来的,却是中国乡村随处可见的“空心化”,两极化人口、房屋空置倾颓、海漂垃圾堆积成丘、渔具随处堆放。

那个蔚然秀美的东角村,一度成了令人头疼的“邋遢村”。曾经引以为傲的岸线和离岛,也逐渐蒙纱沉眠。

新生:“旅游+”谱写渔村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在多方的持续推动下,从嵛山岛到东角村,面貌徐徐有了起色,生态人居环境拂去尘埃,焕新颜,文旅渗入到村庄深处,从靠海鱼获到观海休闲,东角村开始全面提速“旅游+”。

擦亮渔村生态底色

8. 东角村人口老龄化 图 | 赵一桐 摄

9. 东角村民日常 图 | 赵一桐 摄

10. 海岸 图 | 陈维新 摄

11. 鸳鸯岛 图 | 王丛 摄

曾经,长期的渔业生产,使得村内渔具遍布,鱼腥味也四处漫布。为重构渔村形象,东角村展开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海防路占道乱摆放的渔网具、铆钉,清理海漂垃圾,开辟渔网渔具集中堆放场并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原本的“垃圾海滩”变成了“碧海银滩”,昔日脏乱差的小渔村变成了令人神往的诗和远方,海村休闲旅游有了最根本的依托。

彰显优势发展“旅游+”

近年来,嵛山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立足村内优质的生态滨海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东角村毗邻月亮湾、面朝鸳鸯岛等地理优势,发挥石厝村居、海景日出、赶海集市等资源优势,推动传统海洋渔业、休闲生态旅游等产业不断升级。

东角村绘就海滨公园休闲旅游产业带、桃花谷树葡萄农旅产业带和鸳鸯岛休闲渔业这3条产业带,助力村域旅游产业发展。好望角玻璃观景台已成为全村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往观赏。乡村振兴大礼堂、海岛音乐文化体验馆、海滨特色文化街区,新兴设施渐次形成,显著丰富了休闲旅游业态。传统的渔村和码头,在海上休闲观光、游钓、码头渔市等的加持下,功能也愈发复合,为游客带来了更多元的体验。

在 “旅游+”模式的驱动下,东角村催生出渔旅、农旅、体旅、茶旅等海村旅游新业态,并延伸策划举办了全国海钓精英赛、渔旅文化节、自行车嘉年华等大型活动,极大提高了村域的知名度和旅游品质,也促进了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人才汇聚成发展重要引擎

12. 东角村小学教学楼 图 | 王丛 摄

13. 乡村振兴大礼堂 图 |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团队 摄

16. 随处堆放的渔网 图 | 周舒婷 摄

17. 好望角玻璃观景台

东角村的转型,离不开人才的汇聚。当地政府围绕转型发展,积极筑巢引凤,陆续投入了700多万元改造村内闲置房屋,吸引了清华、同济等十多所高校的学子前来参加研学实践活动,为东角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小渔村带来了新的设计与灵感火花,更通过与村民们共同生活和孜孜不辍的科普,帮助村民们开拓了视野、树立了信心。

村里废弃已久的鱼露仓库,在清华学子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摇身变成了服务于本地村民与游客的乡村振兴大礼堂,融现代化与烟火气于一体,肩负起了乡村图书馆、乡村小剧场等多种功能。由下沉式鱼露池改造成的阶梯内堂,成了村民和孩子们最为喜欢的聚集场所。

村民记忆里破旧的东角村小学教学楼,改造成了村里的新地标,并陆续引入茶书吧、咖啡吧、餐吧、文创等相关业态,让这幢被淡忘的小楼重获新生。

研学的学子们,还相继帮助村里丰富各类文创产品,打造IP、设计logo、定制手机壳和明信片,甚至还研发了福瑶一口酥、嵛山海贝、芋泥白茶礼饼等特色美食,设计赋能增值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新收入。

小渔村的故事还被带到了深港双城双年展,让更多海内外人士了解和关注这个正焕发生机的小渔村……

结语

依海而生,因渔而兴。东角村一路走来的印迹,将为更多中国渔村的转型发展带来新的启发。优良的岸线资源、舒适的人居环境、政府的持续推动,汇聚济济英才,为更多渔村的发展探索,带来了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渔村村民旅游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小渔村的变迁
意大利五渔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夏日小渔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旅游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