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2023-11-14甘肃省崇信县第二幼儿园黄雅平
甘肃省崇信县第二幼儿园 黄雅平
素质教育改革推动了“双减”政策的落实,也愈发重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学前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双减”政策的推广下,幼儿园教育不需要以幼小衔接为主要目的,教师可以适当删减传统的早教学科培训内容,关注幼儿的身心成长,以游戏化课程优化学前教育内容,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实际成果。因此,本文探索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致力于让幼儿发展出更为健全的人格,优化幼儿的心理教育策略,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成长为健康的青少年。
一、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内容概述
(一)幼儿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是一种探索人类美德等积极心理建设的心理学思想。当前,积极心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层面,包括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感知、个人层面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社会群体层面的组织积极性。常规意义上来讲,开发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对情绪的感知能力,让幼儿从主观上体会到幸福,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美德,如创造力、勇气、毅力等积极层面的心理状态,对幼儿成长、身心健康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儿园面向的群体以3—6岁的学龄儿童为主,幼儿阶段正是培养幼儿心智、引导幼儿品行的黄金时期,教师必须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构建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价值
1.积极改正自身缺点。
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及与教师的相处中,及时发现自身的行为缺点,辅助幼儿养成良好、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行为及思想意识,认识到积极、向上、乐观的人格优势,并积极改正自身缺点。
2.树立自信心、乐观精神。
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阶段,此时教师需通过日常的语言引导、积极心态调整行为,让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让幼儿以坚强、正确的心态面对未来人生中可能存在的挫折,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让幼儿充满活力与热情面对未来的人生。
3.促进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教师需要做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引导工作,通过日常活动,让幼儿了解社会生活,加深幼儿对社会性组织系统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幼儿集体活动与社会之间的契合度。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为幼儿组织更多的社会性集体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观察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完成合作、共赢、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让幼儿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到社会与集体的价值,并且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二、“双减”政策与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系与现状
(一)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现状
1.教育形式化。
别看李咏在书里写起闺女,那叫一个意味深长,像个模范的爹,生活中可不见得。人家当爹的跟孩子玩儿,都让着孩子,他才不让。有时候豆豆就跑来向我告状:“妈妈!爸爸他真掐我!”我说我们家哪儿是一个老公一个孩子啊,明明就是一儿一女嘛。
大部分幼儿园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还停留在喊口号的基础上,并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部分幼儿园依然以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科专业能力等作为学前教育成果的基准,没有真正落实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计划,忽视了幼儿在生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情况。
2.教育内容认知偏差。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工作应从品质、美德与力量的角度出发,要求幼儿养成更加积极的行为方式和情绪认知、表达、传递能力。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内容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概念了解不深入,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简单化,甚至会对其产生一定误解或轻视。教师过于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显性学习行为,忽视幼儿非认知性心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缺乏内在驱动力。
3.缺乏主体性。
面向幼儿开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不能单独存在,心理品质的成长是一种抽象内容,不能通过说教或灌输式的教育传达给幼儿。积极心理教育一旦缺乏实践活动,则无法实现其教育价值,幼儿也难以真正意识到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和内容。因此,部分幼儿园的培养工作缺乏教育主体性,教师无法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幼儿所需,不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及心理体验,导致心理教育体系并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和普遍的认知规律。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导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双减”政策与幼儿积极心理学
学前教育中的“双减”政策主要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部分家长及幼教工作者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衔接小学生活,提前为幼儿开展过多的教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学科培训等。幼儿在小小年纪便承受了过重的学习压力,这正是“双减”政策所不希望看到的。
在“双减”的落实下,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面对学习生活,让幼儿在主观积极性的驱动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快乐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兴趣,将“双减”政策落实到幼儿学前教育中。教师则有更多时间关注幼儿的心理成长,采取更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手段,加强幼儿的心理建设,引导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展幼儿的健康积极心态,从而让幼儿在更正确的思想观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健康且积极的心态中发展更健全的人格。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也可以实现“双减”的教育目标,真正达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学前教育水平,让幼儿在更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集体活动中,养成高尚的情操及思想,培养学习意识,助力幼儿综合能力的稳定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一)结合游戏化课程
游戏化课程可以有效改变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现状,符合当前的“双减”政策要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幸福感,让幼儿感受到更有乐趣的集体生活。教师应该实现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与游戏化课程的有机结合,策划具有游戏性的课程和集体活动内容,提升游戏水平及课程教育意义,让幼儿在有趣的集体活动中探索科学知识,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意识,让幼儿享受学习快乐,自由发展兴趣。同时,教师还需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心理健康、情绪转换等,并在游戏进程中对幼儿做出有效引导。
例如,在幼儿感官意识(听觉刺激)课程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多种不同的触发音,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为主,如普通的电话铃声、玻璃杯碰撞声、鸟叫声、虫鸣声等。其次,播放声音及影视图片片段,帮助幼儿识别不同的声音,带领幼儿以声音和图像为主编创即兴故事,让幼儿在画面及声音的刺激下,加上些许个人思想情感,为画面增添故事感,完成故事编创。同时,教师应注意发展幼儿的联觉能力,让幼儿先从听觉入手,思考声音中有哪些情感表达,或者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声音和喜欢它的原因,再准备相应的器具,让幼儿尝试将这类触发音表达出来。在实践过后,幼儿对声音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能基于思考声音中的情感表达,以此类抽象的情绪感知为主要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一则小故事。教师也可以开展合作课堂,要求几名幼儿在一起共同商讨故事情节,提高故事的逻辑性和故事完整性。
这样的游戏化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幼儿对声音的认知能力,同时通过培养幼儿联觉能力,提升幼儿的情绪认知、情感表达能力,使其在合作中培养合作精神,对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合作能力、专业认知发展、情绪感知及自主思考等方面均有不错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鼓励的态度,对幼儿的故事编创主题以及思想行为做出有效引导,以此提高幼儿积极心理素质。
(二)绘本心理教育
绘本阅读对培养幼儿的积极心态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阅读活动中,借助绘本为幼儿讲述故事,以此实现教育目标。绘本内容和教师对绘本的解说,都可以有效加强绘本教育的效果。教师应该深入分析绘本内容,寻找其中与积极心理有关的情节,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以此提升幼儿的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包含创造力、坚强、勇气、希望、乐观等美好品质,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儿童绘本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可以通过绘本内容的讲解,唤醒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情绪体验,让幼儿将自身带入故事情节中,感知主人公的经历,并创造精神、情绪体验环境,从而培养幼儿的美好品质。
例如,美国作家李欧·李奥尼在《小黑鱼》绘本中,详细描写了小黑鱼带领小红鱼与金枪鱼勇敢斗争的故事,故事对小黑鱼在逆境中奋勇向前、积极向上的勇敢精神做了详细铺垫。在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时,教师需要为幼儿拆分绘本中的精神内核,提炼“勇气”这一美好品质,让幼儿体会到小黑鱼勇敢、无畏的精神,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也能像小黑鱼一样不畏艰难、勇敢向前。
(三)积极开展家园共育
无论是“双减”政策的推行,还是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都需要家长的参与,家庭教育永远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幼儿园必须遵循家园共育理念。教师应积极与家长建立高效的互动,为家长传达正确、科学的育儿观念,构建稳定、健康的家园关系,大力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实现家长与园方的联动,让家长树立健康育儿的观念,意识到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测验等手段,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下的行为特征、心理健康情况等内容,在双方的协调下,为幼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积极心理辅导活动,建立更完整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环境,双方携手,共同呵护幼儿的心理成长。
另外,幼儿园可以举办亲子教育类活动,以游戏为主,融合体能、智能、心理情绪发展等多项内容,组织高质量的亲子活动,让家长陪伴幼儿共同参与游戏。亲子游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培养幼儿合作精神,教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并引导幼儿在比赛或游戏中,通过正确的手段表达自我情绪,完成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让幼儿拥有更正确的情绪抒发途径,树立积极的行为观念意识。
(四)创建高品质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可以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提供帮助。幼儿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可以消除紧张或消极的情绪,产生亲切、舒适的感觉。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下,幼儿的想象力、思维敏捷性以及心理情绪的稳定性都可以获得显著提高,有利于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优质的教育环境需要教师从园区氛围、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幼儿人际关系入手。
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下,园区内的教育氛围应更加轻松、活跃,为幼儿建立相对具有娱乐性的学习环境,利用环境氛围的渲染力,让幼儿产生更稳定的积极思想情绪。另外,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搭建师幼互动的桥梁,拉近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幼儿的视角思考并看待问题,以和谐平等的身份与幼儿相处。这样一来,幼儿会更愿意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悉数告知教师,以便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制定更有效果的教学策略。
(五)善用鼓励式引导教育
在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善用鼓励式引导,对幼儿的行为及思想意识应充满耐心,通过鼓励为主的话术让幼儿渐渐产生信心,并愿意主动克服生活中或学习所遇到的困难,降低幼儿因个人能力不足对困难产生的恐惧心理,让幼儿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充满信心,大步向前。
例如,在开展体育类课外活动时,有的幼儿可能会因为个人体能不足无法完成体育项目,此时教师应在旁为幼儿加油鼓劲,通过“不要放弃,坚持下来你就是最棒的小朋友!”“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等话术,为幼儿树立信心,在鼓励和表扬中,消除幼儿的负面情绪,让幼儿学会正视失败与挫折,并将其转化为进步的动力,以此实现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双减”政策使幼儿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改善幼儿园小学化情况,教师需遵循游戏化课程的教育理念,加大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力度,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为幼儿未来的生活及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