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分析与实践路径
2023-11-14贵州省黄平县苗陇九年制学校朱玲燕
贵州省黄平县苗陇九年制学校 朱玲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念得到了革新与发展,应试教育时代已然落幕,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为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新机遇,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数学是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科之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打好基础具有关键性作用,更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与感受,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此,作为教育教学者,我们不仅应注重知识的讲授与传递,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避免用死板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负面情绪。学生的天性是“玩耍”,比起一味压制打击学生的天性,我们不妨利用好学生的天性,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让其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展开分析,详细论述了这一教学手段的意义、应用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一、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兴趣更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且小学阶段基础知识较多,如果教师依然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甚至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与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符合学生当前学习特征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游戏化教学具有趣味性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展示出数学学科的“另一面”。不仅如此,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切实将数学教学与游戏形式融为一体,游刃有余地平衡了“玩”与“学”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当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难点与重点问题时,很有可能会轻言放弃,但是游戏化教学模式则可以巧妙地将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胜负欲转换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让学生在自己都察觉不到的环境中克服学习困难,提升数学能力,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显著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教育教学者所培养的不是应试的“机器”,而是具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课堂内容“照单全收”。然而,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讲解,更强调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数学课充满了“无尽可能”,学生得到锻炼;在团队游戏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集体协作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在实践类游戏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有了发展的机会……不同的游戏类型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游戏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多样能力,让学生“乐在其中”的同时也收获思想、能力的双重提升,时刻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为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成为游戏学习活动的“主人翁”。
首先,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游戏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与学习需求,设计易于学生接受的游戏难易程度与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其次,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需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主思考、积极活动,而教师只要发挥主导作用即可。在主体性原则的驱动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建立知识框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二)创新性原则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实践成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数学教师习惯于将现成的游戏形式照搬到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数学课堂游戏千篇一律,让学生从兴致勃勃变为乏味抵触,致使这一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实践价值。
基于此,教师应充分遵循创新性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深化对游戏化教学的认知,从而丰富课堂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游戏化教学切实发挥成效。在创新性原则的应用与驱动下,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感受将从乏味抵触转变成为好奇期待,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切合性原则
为了让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切实性成果,教师应遵循切合性原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教学问题,导致游戏设计喧宾夺主,不仅没有达到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率降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游戏难度过高,导致学生参与的热情下降,原本有趣的游戏在他们眼中成为困难的挑战。这都与游戏化教学的初衷相违背。基于此,教师应该在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遵循切合性原则。
切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班级整体的思维能力、学习状况与兴趣爱好,让游戏设计与学生学习进程相匹配,最终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成果。不仅如此,切合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让游戏形式贴合教学目标,成为教学效率与成果发展的有效支架。
三、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创设游戏情境,做好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课前导入能够直接决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感受,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高。在课前导入环节创设游戏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用兴趣驱动学习活动的不断发展。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活动,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几只小熊玩偶,并且请四名学生上台围绕在教师的四边,剩下的学生4人一组,将小熊玩偶放在中间,4名学生分别站在小熊的前后左右。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眼中小熊玩偶的样子,之后依次变换位置,描述不同位置中自己眼中小熊玩偶的样子。在第一轮游戏环节中,学生看到了小熊玩偶的四个面,并且认识到了“位置变化、观察角度变化会导致观察到的小熊玩偶样子不同”。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小熊玩偶不同观察角度的照片,让学生站在能看到照片中观察角度的位置,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反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游戏设计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亲身体会、思考物体的角度,课堂参与度很高,对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产生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用游戏形式,加深知识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所学概念存在理解与认知上的困难,导致教学活动效率低下、教学环节无法推进的情况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推动教学成果的不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提前预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且通过游戏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给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顺利地克服学习难点,切实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该单元涉及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定义,但是很多学生作为初学者,对这些概念存在困惑。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两副三角板,并以“我说你拼”为主题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意说出直角、钝角与锐角,而学生则要用自己手中的两副三角板拼出教师所说的角,比一比谁拼得快,谁的正确率更高。在好胜心的驱动下,学生都跃跃欲试地参与游戏活动中,在一次次拼凑中深化自身的概念理解,最终熟练掌握并运用具体知识,加深对三角板的认识与印象,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成果。
(三)设计游戏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应用能力一直难以得到重视,然而应用才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路径,更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适当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深层感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完美闭环,最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作用于生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学为例,该单元涉及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运动,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应用价值,教师可以设计“我的数学之画”活动,让学生应用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方式完成属于自己的“数学画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还能够感受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与美感。最主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装饰物、画作乃至于家中的设计布局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欣赏,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仅如此,在“克与千克”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设计“我来找一找”数学游戏,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找出标有克或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结合,在加深认识的同时提升应用能力。
(四)做好教学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环节,既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做好后续的学习调整,又有利于教师做好课堂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对教学设计与教学进度做好调整。基于此,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教学评价,应对每一名学生在游戏教学中的全过程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必要时还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科学调整。
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在游戏过程中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是在游戏中注重细节、态度认真,缓慢而稳步地保持进步,这时候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并且针对学生游戏成果不佳的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原因、想方法。不仅如此,在团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每一名学生的分工与参与程度。比如,在有些小组游戏中,作为“领导者”的学生一直是同一个人,而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这时教师需及时对每一名学生的分工进行调整,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体验小组合作中的不同分工,推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合作意识,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向其他学生学习。
游戏化教学的应用离不开全面与科学教学评价的保障。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调整与进步,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契合学生“爱玩”的天性。作为教育教学者,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切合性原则,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巧用游戏形式、设计游戏活动以及做好教学评价等方式,推动教学成果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