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时代:让诗词滋养学生心灵
2023-11-14罗金环
罗金环
今年暑假,一部名为《长安三万里》的国漫脱颖而出,影片讲述了李白、高适二人数十载的深厚情谊,并带领观众掠览了大唐的盛衰变迁,领略了唐诗的绝美风采,也感受了诗人人生际遇的跌宕与遗憾。在电影构建出的“诗歌宇宙”中,书页上遥远的诗人走上了荧幕,随着朗朗上口的诗句响起,惊动了影院中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唐诗DNA”。
《长安三万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不只在于其中精美的人物画面,还在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优美诗篇。在书中,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客观的总结陈述,而诗词则给历史着了色,使其有了声音,也有了画面。粗略估计,片中一共出现了40首诗词,当影片中的人物念出上半句时,台下便会有人轻轻呢喃出下半句,那一句一字记录了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那一刻我终于顿悟,在今天古诗文学习依然很重要。
学诗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读诗,触碰历史的温度。在“大语文”时代,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学校教育,所重视的不再是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而是学生的综合素养,“题海战术”和“填鸭式”学习已无法满足当今的考核,更无法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脱颖而出。如今,语文学习讲究的是沉淀与积累,比起应试知识,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
读诗,读的是诗词歌赋,却也是学习历史,让诗词中的事件、情感、思想能够流传千年。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孩子看到了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品到了作者的亡国之恨;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中,孩子能够透过文字窥探到盛唐的恢弘繁荣;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孩子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朝代的兴衰荣辱、个人的情怀精神都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让孩子立足于当下仍能够清晰地回望过去,历史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更不是书页上的简单文字,孩子能够真正对数千年的历史产生情感共鸣,诗词中的文字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能穿越岁月,让孩子触碰历史的温度。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喜欢读诗的学生思想内涵丰富,每一句朗朗上口、牢记于心的诗句,都能够成为知识积淀。
学诗,用文化滋养灵魂。“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喜欢学诗、乐于背诗的孩子所呈现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语文学习注重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当同学们观看同一场落日时,学诗的孩子能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作文中描写雪景时,学诗的学生会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就是学习诗词给人带来的积淀,诗词不仅升华了学生的思想,而且熏染了他们的情操,用文化滋养灵魂。当一个孩子会吟诵“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他也能够在人生的风雨中“我心从容”。
班里有个叫晓明的学生,从小酷爱古诗文,不仅语文成绩遥遥领先,而且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学完《短歌行》这首诗后,曹操的思想抱负和求贤若渴的愿景,让他印象深刻。有一次,晓明约了几位同学去彩虹桥上散步,月明星稀的夜晚,桥下流水潺潺,桥上灯光辉煌。看着远处的夜景,他们的心情非常舒畅,几个人突发奇想,迎着吹拂的河风高声吟诵《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还未尽兴,他们学着古人作七步诗,有人作了首打油诗,引得大家笑弯了腰。
诵诗,用语言打开天地。我们很难给幼小的孩子真正自由自在的天地,教室限制了他们,书桌桎梏了他们。我们常说,一个有积淀的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在他们无法行万里路的时候,诗歌就可以成为梦中的“远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当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在孩子口中轻轻吟诵时,即使是一张再小的书桌,也能装得下灿烂的银河。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那是因为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够辽阔,或许诵诗能够帮他们用语言打开写作的天地。
如何成为爱诗懂诗的人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大语文时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在教学与选拔性考核中都有所侧重,这一变化被不少家长捕捉到,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加入到“卷背诗”的行列中,要求孩子大量背诵古诗文。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孩子在此过程中甚至对诗词产生了抵触情绪。
诗歌不是馒头,不能果腹充饥;诗歌更不是手艺,不足以让人安身立命。诗歌是纯粹的精神盛宴,家长在引导过程中应摒弃功利思想,不要让孩子“为了记忆而背诵”,要让孩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白的《静夜思》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背,但很少有孩子能够品味到其中的精神内涵。所以,关于体会诗词的意境需要从小培养,如在小学阶段,家长可以选择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让孩子一边看着圆圆的月亮,一边学习诗歌。在学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解释:古代交通不方便,没有高铁、飞机,不能随时“回家看看”,更没有视频通话,不能随时随地见到自己的亲人。但是每一个人在这样的晚上都能抬头看见月亮,于是看到月亮的诗人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样孩子便能够在会背的基础上理解透彻。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不要停留在对古诗大意的理解上,要提高对古诗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让诗词融入现实生活。对于学生而言,诗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诗篇虽然写于跨越千年的古人笔下,但是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家长不要将诗词“束之高阁”,而要让诗词融入到生活中,给学生“诗化”的生活。比如,当春天来临,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春天的景物,学习关于春天的诗词;夏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有更多描写夏天的诗词名篇;秋天果实累累,描写秋天的诗词层出不穷;很多描写冬季的诗词则让人身临其境。
当诗词与眼前景、心中情呼应时,很多学生便不会觉得诗在远方,遥不可及,而是觉得亲切自然,处处都融合了无限的自然之美。
让学诗成为一种乐趣。学诗苦,背诗更苦,理解一首诗并能够灵活应用可谓是“苦上加苦”,但如果换一种形式,诗歌学习也能很“甜”。在“学诗热”流行的今天,帮助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影视作品、书籍资料数不胜数,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教育契机,让学诗成为一种快乐。《长安三万里》的成功,向我们证明——诗词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我国的古诗文灿若繁星,是文学事业发展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进入“大语文时代”的今天,让我们家校携手,让诗歌温润心灵,给广大学子带来一场真正的教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