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野下的城市公园道路环境特征要素研究
2023-11-13唐瑞敏谭霖唐小明马均莫开林
唐瑞敏,谭霖,唐小明,马均*,莫开林*
1.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居民健康问题,城市公园建设的关注点逐渐向公众健康转向。以自然环境为主的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其在人类缓解压力,减轻疲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如何利用有限的场所进行优化配置管理以改善城市居民健康是一项热门的议题[1-2]。当今,在逐步提升的健康认知中,人们自发地进入公园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特别是随着散步、慢跑等有氧活动得到推崇[3],步行也被证明能极大地对公众健康产生正向影响[4]。城市公园道路环境会影响人们步行的出行意愿和心理感受。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公园道路的植物绿化、道路铺装、照明形式和硬件设施、道路宽度、休憩设施等要素均会影响步行出行意愿[5-6]。柔软的路面,沿着水体、有较好的遮阴性和观水视野、具有长椅、灯具、鲜花且3~3.9 m 宽左右,自然且平坦的道路会被老年步行者偏爱[7-8]。植物数量、形态,路径材料的种类,人工设施的占比、树木遮阴覆盖会影响人们行走时的注意力[9]。尺度感、节点位置、植被配置、空间封闭程度、空间的序列变化和组织都会影响步行的体验感受[10]。开花植物、水体面积、野生动物数量、遮阴性、色彩、设施、拥挤程度和噪音都会影响到公园中行人积极和消极的心理看法[11-12]。综上,城市公园道路作为影响人群日常健康的有力推手,其特征要素对人体恢复健康影响的针对性研究亟待开展。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结合恢复性效应理论、实证方法,提取城市公园道路中对人群有影响的特征要素。再结合实地调研、问卷评价的方式进行城市公园道路特征要素的评价与筛选,确定城市公园道路中与恢复性效应有关的关键特征要素。只有在探明其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充分主动干预来发挥其对恢复健康的促进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案例主要选择成都市浣花溪公园和大源中央公园这两个城市综合公园作为研究样本。两公园分别位于成都主城区、成都高新区,属于成都老城区和新建城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两个公园。周边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居民使用频率高。两公园均为开放型、生活型的综合公园。均有水体景观,面积占比相似,边界明确。公园建成有一定时间,景观稳定性好。公园中植被葱郁、能涵盖公园中常见的绝大多数景观类型。公园路网结构上,两公园均具备清晰的道路分级,路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园路维护状况较好。
2 研究方法
2.1 城市公园道路特征要素提取
公园道路又称园路,相当于公园的脉络,在园中起到了组织交通和空间、引导游客观光游览的作用。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城市公园道路按使用功能可分为主要道路、次级道路、游憩小路。园路蜿蜒曲折的起伏动态线条、不同形式和寓意的铺装团等使其本身也成为公园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3]。《风景园林工程》中,道路被定义为一种线形工程结构物,包括线形组成和结构组成,面层装饰[14]等,属于道路的基本特征。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提到,路径(Path)是活动的渠道,“路径空间”即具有一定的空间体积,具有突出道路属性的空间属性[15],具有与空间类似的相关特征。在《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中也明确提到,“园路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满足交通和游览需要并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属于道路的路侧环境特征。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等的梳理,结合上述特征,本文将城市公园道路特征要素按自然特征要素、设施特征要素和感知特征要素三个维度进行总结[16-20]。其中,我们提取到对城市公园道路自然特征要素有;植物要素(植物种类丰富度、植物色彩丰富度)、开花植物、草坪、水景、地形要素;设施特征要素:休憩设施数量、休憩设施舒适度、铺装软硬度、铺装平整度、铺装多元美观度;感知特征要素:遮阴度(树木覆盖密度)、自然性、宁静度、私密度、道路空间高宽比(D/H 比值)、道路线形美感、空间界面疏密。
图2 公园路网情况(A 大源中央公园,B 浣花溪公园)Fig.2 Road network of the two parks(A:Dayuan central park;B:Huanhuaxi park)
2.2 健康恢复性效应的评价方法
环境对人健康的恢复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择居、造园和医疗康养的实践中[21]。恢复(Restoration)也叫做“康复”或“复愈”,指的是人群在工作和生活时,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疲劳,因此导致人群的注意力专注性、生理各项机能与心理正向情绪等受到损耗,当人群从这种损耗状态下重新回归至身体正常自然状态的过程,称之为“恢复”[22-23]。当前,较为主流理论为卡普兰夫妇(S.Kaplan&R.Kaplan)[24]在1984 年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该理论认为,人群的恢复作用主要是由于定向注意力(Directed attention)转移而导致的。在城市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人们需要通过自主努力专注于某项工作,由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产生疲劳感、压力感,自然环境可以吸引非定向注意力(一种不需要努力的关注形式),以此达到恢复的效果。不自觉的注意力,不需要任何努力,很可能会抵抗疲劳[25]。其就恢复体验而言,提出了恢复性环境的四个特征,分别是远离性(Being away)、迷人性(Fascination)、延展性(Extent)和兼容性(Compatibility)。Hartig 等根据此理论四个特征维度,建构出测量恢复性环境品质的知觉恢复量表(Perceived Restorative Scale,PRS),其以26 个条目的陈述句形式体现。中国学者王欣歆等,通过翻译且检验形成了适合中文阅读习惯的中文版知觉恢复量表(PRS)[26]。本研究根据其结论,每个维度保留PRS 各条目与总分之间相关性最高的3 个条目,形成共计12 个评分条目的简化版恢复性评分量表。
2.3 统计方法
问卷数据首先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α)、KMO 和Bartlett 系数检验结果问卷结构效度与信度,检验问卷合理性。再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针对人口统计学特征、访问特征等进行进行统计,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解析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恢复性感知特征的评价间是否有影响。Pearson 相关系数计算自然、设施、感知特征要素评分与恢复性评分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具又显著性(P<0.05 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27])的特征要素,再将这些特征要素与恢复性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对恢复性评分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特性要素。上述数据分析均由利用SPSS 26.0 软件完成。
图3 道路环境中不同特征要素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in road environment
2.4 问卷数据的获取
问卷于2021 年9 月24 日至2021 年10 月24 日发放,选择气候状况良好,晴朗或微云的时段进行,在公园中不同区域来回发放,发放时段为10:00AM—18:00PM 之间。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数据的统计与检验
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650 份,剔除不完整、每个问题分值过于相近的无效问卷69 份,得到有效问卷581 份,回收率89.38%。对恢复性评价表(PRS)与特征要素评价量表各维度及总体进行信度检验,所有维度Cronbach's α 值在0.7 以上,符合通用的可接受范围。说明各维度的题项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再对恢复性评价表(PRS)与特征要素评价量表进行效度检验,恢复性量表(A 部分)的KMO 统计量为0.829,要素特征评价表(B 部分)的KMO 统计量为0.783,均在0.7 以上,说明各条目间信息的重叠程度不高,且两量表的Bartlett 检验显著性P<0.001,说明条目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3.2 人口统计学特征/公园访问特征描述性统计
由表1 可知,本次问卷调研的参与者中,大多数参与者每月前往公园1~2 次(43.0%),其次是几乎不到访公园(20.7%),仅少数参与者每日前往公园(12.0%)。大多数停留时间为 30~60min(41.1%),少数停留2 h 以上(10.3%)。极少数参与者认为自己压力非常大(5.3%),少数几乎无压力(16.2%),压力较小(34.8%)和压力较大(43.7%)的占了绝大部分。接触自然(79.17%)和休闲运动(68.16%)是最受欢迎的减压活动,其次是社交活动(41.13%),少数还会进行艺术活动(9.98%)。
3.3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公园访问特征对评价的影响
利用SPSS 26.0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公园访问特征等对恢复性评价及特征要素评价是否具有差异。由表2 可知,年龄会对恢复性感知(P=0.000<0.05)、自然特征要素(P=0.013<0.05)、感知特征要素(P=0.040<0.05)、设施特征要素(P=0.040<0.05)的评分均有显著影响。到访公园的频率会对自然特征要素(P=0.03<0.05)评分产生显著影响。在公园停留的时间会对恢复性感知(P=0.008<0.05)、感知特征要素(P=0.000<0.05)评分具有显著影响。在公园中期待开展的减压活动中,选择“放松和思考”会对自然特征要素(P=0.036<0.05)的评分产生影响,选择“休闲运动”也会对自然特征要素(P=0.018<0.05)的评分产生影响。
表2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访问特征对评价影响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N=581)Tab.2 ANOVA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view characteristics on evaluation(N=581)
3.4 影响各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特征要素筛选
3.4.1 影响各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自然特征要素
由表3 可知,城市公园主要道路中,影响PRS平均分的关键自然特征要素解释了16.5%的方差。城市公园主要道路中,植物色彩越丰富、开花植物数量越多,道路的恢复性越好。
表3 影响城市公园主要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自然特征要素Tab.3 Significa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main road in urban park
由表4 可知,在城市公园次级道路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自然特征要素解释了34.6%的方差。城市公园次级道路中,草坪覆盖类型越好,植物种类越丰富,道路恢复性越好。
表4 影响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自然特征要素Tab.4 Significant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secondary road in urban park
由表5 可知,在城市公园小径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自然特征要素解释了23.8%的方差。城市公园小径中,水景观赏性越好,开花植物越多,地形丰富度越高,道路恢复性越好。
表5 影响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效应的关键自然特征要素Tab.5 Significa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path in urban park
3.4.2 影响各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设施特征要素
由表6 可知,城市公园主要道路设施特征要素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设施特征要素解释了13.7%的方差。城市公园主要道路中,休憩设施数量适宜,铺装越软,恢复性效应越好。
表6 影响城市公园主要道路恢复性的关键设施特征要素Tab.6 Significant fac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main road in urban park
由表7 可知,在城市公园小径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设施特征要素解释了23.7%的方差。城市公园次级道路中,铺装多元美观性越好,恢复性效应越好。
表7 影响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设施特征要素Tab.7 Significant fac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secondary road in urban park
由表8 可知,在城市公园小径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设施特征要素解释了16.8%的方差。城市公园小径中,铺装表面越平整,道路恢复性效应越好。
表8 影响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效应的关键设施特征要素Tab.8 Significant fac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path in urban park
3.4.3 影响各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感知特征要素
由表9 可知,在城市公园主要道路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感知特征要素解释了19.5%的方差。城市公园主要道路中,道路越自然、道路线形美观、空间适宜感(D/H 比)越好,恢复性效应越强。
表9 影响城市公园主要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感知特征要素Tab.9 Significant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main road in urban park
由表10 可知,在城市公园次级道路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感知特征要素特征解释了42.3%的方差。在城市公园次级道路中,宁静安逸性越好、空间适宜感(D/H 比)越好越令人感到适宜,恢复性效应越强。
表10 影响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关键感知特征要素Tab.10 Significant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secondary road in urban park
由表11 可知,城市公园小径中,影响PRS 平均分的感知特征要素解释了22.3%的方差。总体而言,城市公园小径中,道路疏密感越好、道路线形越好、越自然、遮阴性越好,恢复性效应越好。
表11 影响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效应的关键感知特征要素Tab.11 Significant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restoration of path in urban park
4 结论与讨论
在本章的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提取了城市公园道路特征要素,并通过实地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最终数据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4.1 部分人口统计学特征会对公园访问特征及评价产生影响
针对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公园访问特征对评价的影响发现:(1)年龄会对恢复性效应评分、特征要素评分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不同年龄的自然取向,从小到大的生活状况和当前社会关系不同而导致的[28-29],与前人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到往公园的频率会对自然特征要素的评分产生影响,去公园频繁的人会在自然偏好和取向上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3)停留时间会对恢复性感知评分和感知特征要素评价产生影响。由感知特征要素塑造出的一些环境氛围会鼓励人们更长时间地停留[30]。(4)最期待的减压活动中,选择放松和思考、休闲运动的人会在自然特征要素的评分上产生差异。这可以用自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而减少精神损耗[24]和自然景观会鼓励步行出行来解读[26,31]。
4.2 影响城市公园主要道路恢复性效应的7 个关键特征要素
在城市公园主要道路中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7 个(自然特征要素:植物色彩丰富度、开花植物数量;设施特征要素:休憩设施数量、铺装软硬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感、空间适宜度(D/H 比值)、道路线形)。主要道路中,道路较宽,导致路侧的植物群落间隔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人群可能会更倾向于将树群轮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评判[32],而色彩是刺激性很强的元素之一,植物色彩、开花植物都是城市公园中重要的色彩来源,故两者是关键的特征要素。主要道路贯穿全园,连续的距离最长,且是全园进出、集散人流的重要通道,在人的行走经验中,充足的设施与柔软的铺装会预示更多的休憩机会,以此减少负面情绪[7-8]。接近自然的环境已被反复证明具有良好的恢复效果[2,30,33-40],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道路的线形会影响到空间的导向与美感,清晰的导向会便于人们察觉前方的情况[41],这与“瞭望-庇护理论”是一致的。空间适宜感(D/H 比)或许会通过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或压迫、或空旷的感受[15,42],从导致人情绪和生理上的变化[43],这与前人在街道对人体恢复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是类似的。
4.3 影响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效应的5 个关键特征要素
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5 个,自然特征要素:草坪覆盖形式、植物种类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多元美观性;感知特征要素:空间适宜度(D/H 比值)、宁静安逸度,铺装多元美观性。次级道路的功能是联系各个节点,与人们活动联系最强烈的道路。人们对草坪景观的偏爱是在进化中形成,可能会对活动意愿产生影响[44],人们也常把维护良好的草坪与活跃性联系在一起,通过刺激人群的活动意愿而形成固有喜好[45]。次级道路较主要道路更窄,路侧植被间隔更近,一些植物细部上的特征,如形态、质感、叶型等吸引到了人群的注意[24,46],故植物种类丰富度也成为关键的影响特征要素。与对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影响类似的,可能是由于次级道路中铺装对人群的注意力吸引作用增强而导致铺装多元美观性成为关键特征要素[24]。空间适宜感(D/H 比)的影响与上述提到的原因类似。而宁静安逸性则可能是由于次级道路会承担以休闲为主的散步活动而不只是通行[47],在这类步行活动中适宜的人流和静谧的感受是较为被重视的[48]。(3)铺装平整度是最为显著的预测要素。
4.4 影响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效应的8 个关键特征要素
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中,自然特征要素:开花植物数量、水景丰富度、地形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平整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性、道路线形、遮阴度、空间界面疏密感。小径作为道路系统的末端,往往深入到节点内部,人们此时的感受可能更多源于节点环境,而非小径本身,故花[49-50]、水体[51]、地形[45]这三类被反复证明良好恢复性的特征要素成为了关键预测要素。在小径中,由于道路宽度窄,两边界面的细节、疏密等会更吸引人的关注[52]。道路的线性也会由于影响导向判断[7]和行走的难易程度[41]而导致人的压力。自然感的影响与前人研究一致[2,30,33-40]。遮阴性则可能是在小径中的人群往往以游览活动为主,良好的遮阴可以更好地鼓励人们停留游玩[7],并且增加正向情绪。小径设施特征要素中,小路宽度较窄,路面不平会造成不安全的感觉[53],从而造成负面感受增加。
5 结语
本次研究针对城市公园道路展开,探究了其中对恢复性产生影响的要素种类及特征,该成果补充了城市公园道路与健康恢复性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空白。城市公园道路作为影响人群日常健康的有力推手,在探明特征要素对人体恢复健康的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使未来公园建设中,能充分主动干预来发挥其对恢复健康的促进作用。为基于健康恢复导向下的城市公园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方向。通过寻找对恢复性效应有帮助的特征要素,通过规划设计手段营建具有恢复性效应的城市公园道路环境来积极地帮助人们实现健康恢复,为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