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种生物药剂对川西北高原鼠兔短期防治效果试验
2023-11-13张荞荞陈德炜周俗索郎夺尔基陈琦王新孙飞达王旭明杨廷勇唐明坤
张荞荞 ,陈德炜 ,周俗,索郎夺尔基,陈琦,王新,孙飞达,王旭明,杨廷勇,唐明坤*
1.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1100;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和湿地生态恢复与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81;3.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 若尔盖 624500;4.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草原工作站,四川 康定 626000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6×106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6.8 %[1-2],其中草地生态系统是该区的重要组成,集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为一体,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48.3 %[3-4]。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当前总体呈退化趋势,导致生态服务功能减弱、价值降低,影响草地生产、生活服务功能。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外,植食性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快速增长及啃食牧草、掘地开洞等活动是加速草地退化的重要驱动因子[5]。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北若尔盖县天然草原面积8.08×105hm2,鼠害危害面积达3.1×105hm2,形成约1.7×105hm2鼠荒地,害情突出[6]。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川西北草原上广泛分布的小型啮齿动物,通过取食、刈割和筑穴等行为对草地产生影响[7-9]。首先,高原鼠兔影响草地植被和土壤。其种群密度的增加会降低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10-11],改变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使禾本科植物种类减少,杂类草种类增加,甚至导致毒害草增多[10,12-13]。同时鼠兔种群活动改变土壤物理结构和养分,包括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渗透性能,改变土壤中全氮、有机碳、全磷、速效磷等养分的含量,影响草地生产力[14-16]。其次,高原鼠兔与草地上的家畜竞争食物资源,导致载畜量降低从而影响当地畜牧业发展[5]。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高低决定了其对草地产生影响的性质,低密度种群可发挥“生态系统工程师”调控功能,高密度种群则加速草地退化和“黑土滩”的形成,加剧水土流失[17]。此外,高原鼠兔携带的病菌有传播疾病的风险[18]。因此稳定合理的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发挥草地生态功能、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和保障当地人民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控制高原鼠兔数量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灭鼠、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19]。其中生物药剂是应对暴发性鼠害、大面积快速灭鼠的常用方法,即放置灭鼠剂。该方法虽具有大范围防治、见效快的优点,但污染环境、危害害鼠天敌及威胁人畜安全等潜在风险不容忽视[20]。目前市面上的灭鼠剂种类较多,如C 型肉毒梭菌毒素、新贝奥、莪术醇、地芬·硫酸钡、雷公藤甲素、杀它仗和溴敌隆等,它们的作用机理和防治效果各不相同,同时其适口性、药剂用量和有效成分均可影响高原鼠兔防治效果,选用适口性好且高效低毒药剂,实现科学、安全、高效防治是关键。为明确高原鼠兔防治的常用药剂的药效,筛选出短期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种类,提升高原鼠兔综合防治效果,本试验通过比较分析4 种常用高原鼠兔防治药剂的适口性和灭洞率,以期为高原鼠兔短期防治过程中药剂的选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红星镇,地理位置E 33°57′11″,N 102°50′26″,海拔3 429 m,一月平均气温-9 ℃,七月平均气温17 ℃,年平均气温2 ℃,年降水量700 mm,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气候干燥寒冷,日照强烈,土壤为高寒草甸土,样地内主要植物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和欧洲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ifolium)等,主要啮齿动物为高原鼠兔,该样地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平均数为2 230 个/hm2,依据《草原鼠荒地治理技术规范》(NY/T 1240-2021),此样地为Ⅲ级(重度)鼠荒地。
1.2 试验药剂
试验材料包括新贝奥(BR1)、溴敌隆(BR2)、杀它仗(BR3)和鼠道难(BR4)4 种市面上可购买的药剂,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本试验4 种药剂信息表Tab.1 Information of four rodenticides tested in this study
1.3 试验设计
1.3.1 样地设置
试验区面积8 hm2,分4 个区域分别施用新贝奥、溴敌隆、杀它仗和鼠道难药剂进行防治,每种药物防治样地面积2 hm2,并在每个防治区分别设置3 个半径为10 m 的调查样方,调查统计样方防治前后的总洞数、开洞率和取食率等数据。
1.3.2 投药时间与方法
投药时间为2022 年5 月植物返青期。在试验区的有效洞口内放置饵料,其中,12 个调查样方内有效洞口的饵料由试验人员投置,剩余有效洞口处饵料由所雇佣的当地居民投置,其药剂数量和样方内保持一致。投置剂量根据产品使用标准确定:新贝奥和溴敌隆饵料35 颗,重量约5 g/洞口,杀它仗饵料2 颗,重量约7.6 g/洞口,以及鼠道难14 颗,重量约5 g/洞口。
1.3.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指标包括高原鼠兔对4 种药剂的取食率和防治灭洞率。高原鼠兔对不同饵剂的取食率通过调查防治后24 h 和48 h 时不同药剂的饵剂剩余量来衡量,计算公式为:
取食率=(投放总量-取食剩余量)/投放总量×100 %
4 种药剂防治后的灭洞率用防治前后样地内有效洞口数的变化来衡量,利用堵洞盗洞法调查防治前及防治后72 h 和96 h 时样地内有效洞口数,计算公式:
灭洞率=(防治前有效洞口数-防治后有效洞口数)/防治前有效洞口数×100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的取食率
由图1 可知,防治24 h 后高原鼠兔对鼠道难的取食率最大,显著高于新贝奥(P=0.002<0.05)和溴敌隆(P=0.025<0.05),溴敌隆的取食率最小,不同药剂在防治24 h 时的取食率排序为:鼠道难(92.4 %)>杀它仗(78.1 %)>新贝奥(60.6 %)>溴敌隆(41.4 %)。防治48 h 后高原鼠兔对各药剂的取食率均上升,其中,新贝奥和杀它仗的被取食率均显著高于防治24 h时的(P=0.00<0.05)(P=0.02<0.05),溴敌隆的取食率为67.4 %,鼠道难的取食率高达100 %,与24 h后的取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取食率排序为:鼠道难(100.0 %)>杀它仗(98.3 %)>新贝奥(77.0 %)>溴敌隆(67.4 %)。
图1 高原鼠兔对不同药剂的取食率Fig.1 Feeding rate of plateau pika to different rodenticides
2.2 不同药剂的灭洞率
由图2 可知,在防治72 h 时,4 种不同药剂灭洞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溴敌隆的灭洞率最大,鼠道难的灭洞率最小,各药剂在防治72 h 的灭洞率情况为:溴敌隆(44.0 %)>新贝奥(41.0 %)>杀它仗(39.1 %)>鼠道难(37.3 %)。在防治96 h 时,溴敌隆的灭洞率最大,并显著高于新贝奥(P=0.005<0.05)、杀它仗(P=0.004<0.05)和鼠道难(P=0.035<0.05)。杀它仗的灭洞率最小,各药剂在防治96 h 的灭洞率为:溴敌隆(86.0 %)>鼠道难(52.9 %)>新贝奥(41.0 %)>杀它仗(34.8 %)。相比于各药剂在防治72 h 时的灭洞率,新贝奥的灭洞率在防治96 h 时没有发生变化,而溴敌隆在防治96 h 时,其灭洞率显著上升42 %(P=0.021<0.05),杀它仗灭洞率在96 h 时下降4.3 %,鼠道难灭洞率在96 h 时上升15.6 %。截止防治后96 h,4 种药剂中溴敌隆的灭洞效果最好。
图2 防治后不同药剂的灭洞率Fig.2 Deratiz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rodenticides after control
3 讨论
3.1 不同药剂的适口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防治后24 h 和48 h 时4 种药剂的取食率情况均为鼠道难>杀它仗>新贝奥>溴敌隆,鼠道难、杀它仗和新贝奥药剂易被高原鼠兔取食,适口性好;其中鼠道难药剂在防治后48 h 时可被高原鼠兔全部取食,适口性最好。这一结果与李晶等人的鼠道难适口性优于溴敌隆和雷公藤甲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1]。高原鼠兔对杀它仗的取食率仅次于鼠道难药剂,且远高于新贝奥和溴敌隆药剂,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杀它仗蜡丸颗粒大、颜色鲜艳及有微弱鲜草气味的特点而易被取食外,调查还发现高原鼠兔搬运蜡丸至洞内或洞口周围的情况,这可能导致杀它仗药剂取食率被高估。高原鼠兔对新贝奥药剂的取食率较高,适口性较好;已有研究表明新贝奥灭鼠剂的拖食率高于58 %[22],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原鼠兔对新贝奥药剂的取食率高于溴敌隆,但孙小金等人认为害鼠对新贝奥药剂的取食率低于溴敌隆[23],究其原因: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和草原鼢鼠等,而本研究的对象是高原鼠兔单一物种,不同物种对同一药剂的适口性可能存在差异,且同一药剂所用不同饵料也会影响靶标动物对该药剂的取食率[21]。
3.2 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表明防治96 h 后溴敌隆药剂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鼠道难,杀它仗和新贝奥防治效果低于前两者。不同药剂短期内防治高原鼠兔的效果差异由不同药剂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决定。新贝奥生物药剂在短期内防治效果低于溴敌隆和鼠道难,且在72 h 和96 h 的灭洞率无显著变化。新贝奥生物药剂是一种高效且微毒的新型植物源灭鼠剂,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可减少雄鼠精子数量、破坏雌鼠卵巢及子宫而具抗生育功效,同时因含有氯内酯而兼具慢性致死的防治作用[24]。但其发挥慢性致死作用常在防治后5-12 d 才显现,有研究显示防治9 d 后的控制效果可达82.9 %[22,25];关于抗生育效果,有研究表明:防治1 个月后害鼠怀孕率有明显下降,3 个月时怀孕率下降为0,对害鼠具有中长期抗生育作用,能有效抑制害鼠种群出生率[26]。可见新贝奥慢性致死及抗生育效果均需长期监测,但本研究仅检测了防治后4 d 的效果,因此全面评估新贝奥生物药剂对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需更长时间的调查观测。
溴敌隆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主要成分为0.005 %溴敌隆,通过抑制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导致鼠类凝血障碍因内出血而死亡[27]。有研究表明溴敌隆对高原鼠兔的凝血时间有显著影响,灭效好,对黄胸鼠防治17 d 后的灭效可达100 %,且安全性好,对鸡鸭家禽无害[28-29]。本研究溴敌隆的灭洞率在4 种药剂中最高,96 h 的灭洞率显著高于72 h;与其他3 种药剂相比,溴敌隆属于高毒药剂,这可能是造成其灭洞率高的主要原因。王华弟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投放溴敌隆后的第2 d 开始出现死鼠,第4 d 死鼠数量达到最大[30],这与本研究防治96 h 时溴敌隆药剂灭洞率显著增高的结果相吻合。尽管溴敌隆药剂适口性好、灭洞率高,但刘超等人发现其对哺乳动物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二次中毒的风险[31],因此在使用溴敌隆药剂时要避免与其他草地哺乳动物接触。
杀它仗药剂属于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主要成分氟鼠灵通过抑制动物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干扰血液的凝固造成内出血而死亡,鼠类取食一次即可达到致死剂量,对鸟类、爬行类、家禽和哺乳类动物安全[32-33]。有试验表明投放杀它仗后第5 d 左右开始出现死鼠,第15 d 死鼠数量达到高峰,21 d 时鼠密度下降率达到86.1 %[33-34]。刘丽[35]和根呷羊批[36]等人研究表明投放杀它仗2 个月后的灭洞率可达90%以上,具有较好、较长效的控制效果。而本次试验中杀它仗药剂96 h 后的灭洞率较低,可能是因为试验期短,药效未完全发挥,随着防治时间的延长,灭洞率会进一步提高;同时防治效果不理想也可能与野外施药后恰逢雷雨天气导致杀它仗受潮药效降低有关,建议选择晴好天气实施防治工作。
鼠道难药剂可促使害鼠肠道梗阻致脏器衰竭死亡[37],一般防治5~6 d 可达到死亡高峰期,10 d 后有效洞口减退率可达60 %以上,14 d 后的灭洞率可达90 %以上,无非靶标动物死亡[20,38-39]。可见该药剂防治两周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灭洞率有持续上升的表现。本次试验中鼠道难的防治效果较好,在防治96 h 后灭效进一步提高,初步印证了其防治效果短期内持续上升的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同一药剂对高原鼠兔的控制效果在短期和长期时间尺度上变化较大[35],本文虽然只研究了施用不同药剂后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内活动的高原鼠兔的短期防治效果,但对4 种常用药剂的作用机制、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分析,对川西北地区高原鼠兔防治的药剂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4 结论
在新贝奥、溴敌隆、杀它仗和鼠道难4 种试验药剂中,针对重度鼠荒地高原鼠兔种群爆发式增长需快速控制种群数量的区域可使用溴敌隆和鼠道难,使用溴敌隆药进行防治时应加强对其他哺乳动物的控制、减少或禁止它们在防治区的活动以防非靶标动物受到二次中毒伤害;针对中轻度退化草地需要对高原鼠兔进行常规防控的区域可使用新贝奥和杀它仗,二者的适口性较好且具有中长期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