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视角下的民族器乐演奏实践探索
——评《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艺术探索》

2023-11-13孙雁雁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器乐民族传统

书名:《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艺术探索》

作者:宁兆卿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4654-5

出版时间:2021 年3 月

定价:58 元

在我国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孕育出的各类民族器乐,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我国民族器乐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对滞后,在传承和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领域,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民族器乐多元发展的现实需求,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面对文化“两创”的现实需求,如何进一步创新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理论和实践,完善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学生民族器乐演奏和表现能力,为推动新时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宁兆卿所著的《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艺术探索》一书,在系统梳理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历程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民族器乐演奏技法及相关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是一本专业的民族器乐类学术著作。全书内容共有六个章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二、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民族器乐的主要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创作规律等基础理论,对民族器乐的特点与分类、演奏形式、发展历程、创作规律与技巧、编配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第四、五、六章为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民族器乐的教学尤其是表演教学等内容展开,同时还对拉弦乐器的演奏及教学实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的来看,该书内容详实、体例严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时还结合当代民族器乐的新发展,对高校民族器乐表演教学模式做出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对于新时期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实践改革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民族器乐的多元化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包容互鉴、融合创新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有作为华夏庙堂正声和文人雅乐的钟鼓琴箫,同时也有诸如胡琴、琵琶、唢呐等各类民族民间器乐,正是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才逐渐形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表现形式。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媒介环境的影响下,民族器乐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进一步深入,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一方面,随着大量古乐器的复原和民族乐器的改良,以《玄奘西行》《海上生民乐》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型民族器乐表演纷纷涌现,对传统民族器乐进行了全新演绎。另一方面,随着跨界融合之风的兴起,传统民族器乐还与流行音乐相结合,通过琵琶、二胡、竹笛、中阮等中国乐器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爵士鼓、电吉他等西洋乐器的对话,形成了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国风音乐。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当代民族器乐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也对新时期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与挑战。首先,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冲击依然存在,如何在借鉴吸收西方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探寻民族器乐的国际化表达,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走向世界,成为全体民乐工作者共同的使命与担当。其次,民族器乐表现形式的不断融合创新,也对演奏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力,还要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此外,当前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发展还不均衡,古筝、二胡、琵琶、笛子等受众相对较广的乐器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高。而扬琴、中阮、中胡、柳琴等乐器尽管在演奏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相对小众甚至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其传承和保护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民族器乐人才的培养上,只有从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两个层面共同发力,才能为民族器乐的创新发展凝聚更多新生力量,真正解决民族器乐传承断层等各类问题。

二、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民族器乐人才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强势复兴和民族器乐的多元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也需要适时做出调整。总的来看,20 世纪以来,在我国音乐教育体制化、舞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民族器乐教学已经被逐渐纳入到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在各类音乐院校中民族器乐的教学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民族器乐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其教学内容涉及各类民族民间乐器和民间歌舞,为我国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弘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由于民族器乐教育长期以来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学科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层面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现有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仍有待提升。

首先,传统的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技巧和乐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音乐背景、文化内涵和舞台表演的综合性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学习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由于对音乐作品理解不够深入,在演奏时往往缺乏独特的艺术表达,无法真正体现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形式的多样化,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趋于固定,缺乏对当代音乐形式和风格的介绍和探索,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再次,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和学习能力都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下降。此外,实践教学也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缺乏参与演出的机会,学生难以在真实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很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演出经验无法得到充分的培养,这也是造成民族器乐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新时期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不仅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是推动中国民族器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民族器乐多元发展的趋势,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革。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培养。与西方音乐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有着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素有“民乐之王”美称的琵琶为例,其型制和演奏风格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化史,见证了中国音乐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发展历程,如果不了解其起源、发展、演奏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就很难深刻地理解和演绎好相关作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的培养,还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专业的音乐理论教育,为未来艺术家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往往以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个别指导、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演奏中表达个性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如前文所述,随着当前民族器乐的多元化发展,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对演奏者的舞台表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舞台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民乐演出和比赛,通过订单式、校企协同或项目推动的方式培养人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第四,完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更为及时的评估和反馈。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在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的同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考试、比赛等方式,对学生演奏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学生评价、同行评估和教学观摩等形式,以多角度、多层面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进。

综上所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器乐也迎来了多元发展的新机遇,成为彰显中国音乐理论学术品格,推动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民族器乐多元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也要及时跟进新时期民族器乐的最新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纳入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出发,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为传承民族器乐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器乐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