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基于科研团队主体视角的实证分析

2023-11-13蒋兴华柴诗咏范心雨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成员科技研究

蒋兴华,柴诗咏,范心雨,伏 琳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4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成果屡创新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推力,重大科技项目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在战略上高度认可、实践上极为倚重的科技计划组织形式。兰劲松等[1]、杜红亮[2]等的研究均认为,重大科技项目是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单独立项,是解决重大技术性难题、提供公共科技产品的,兼有技术、经济与组织复杂性的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不同于一般项目,由于其国家战略属性,重大科技项目往往具有全生命周期长、投资规模巨大、核心技术攻坚难度高、创新性强、合作主体高度多元化等特征,因此,探索在当前科技政策环境下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剖析其作用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影响因素控制策略,对提升重大科技项目这样一个动态复杂巨系统的创新产出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1 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利用CiteSpace 软件分析2010—2022 年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以“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为保证文献理论知识的时效性,将发表时间设置为2010 年后,选取《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等被有关权威评价机构认定为核心及以上等级的期刊(以下简称“核心期刊”),除去会议、资讯、评述等其他非学术研究类文章后,共筛选出123 篇文献,将文献数据转化并导入软件,节点设置“keyword”后运行,得到关键词突现强度结果如图1 所示。可见从2010 到2014 年间,关键词“合作界面”的突现强度较大,以杜元伟等[3]、李春好等[4-5]所提出的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界面理论为代表,部分学者由此开始关注重大科技项目中合作的重要性;而后,从关键词“合作”逐渐迭代出“协同创新”等国家政策导向性关键词,并涌现出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联盟等具体的组织创新合作形态,如陈英杰[6]、杨阳等[7]的研究。2015 至2019 年间,随着宏观政策调整与经济战略转型,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我国重大科技项目得以成功推进的关键突破口,与此同时,重大科技项目绩效成为研究热点,如廖苏亮等[8]、王春梅[9]、陆晓敏等[10]学者分别从影响因素、评价方法、提升策略等方面对重大科技项目绩效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多关注于政策导向、资金条件、组织实施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绩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团队作为项目参与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科研团队特征等内部环境因素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解析。

图1 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相关文献前十关键词突现强度分布

从“十二五”时期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战略联盟,再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创新联合体,我国的科技政策发展愈来愈强调组织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团队协作也日益被认为是解决复杂科学和社会挑战的有效方法之一[11]。从实践上看,较多的重大科技项目交由企业牵头承担,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科研团队负责主要技术攻坚以及创新成果转化。事实上,还存在一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高校牵头,主要关注科技研发[12]。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我国科研团队特征的研究现状,以“科研团队”并含“特征”为关键词,从CNKI 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2010 年后发表的107 篇来自核心期刊的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导入文献数据并运行,得到科研团队特征关键词聚类时间线(timeline)图谱。如图2 所示,网络模块化系数Q=0.756,表明此次聚类效果优、信度强;合作模式、知识共享和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科研团队特征研究的三大热点,尽管现有相关研究已涉及动力氛围、校企合作、创新绩效等方向,但未见对各关键词之间作用机制的解释以及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的推论。此外,现有相关研究中仍然缺乏对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理论构建,导致潜藏在重大科技项目这一类特殊复杂创新活动中及其科研团队层面的内部环境因素难以被发掘,进而导致在团队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因此,为进一步探究科研团队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科研团队的主体角度出发,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合作基础以及有效参与等科研团队特征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图2 科研团队特征相关研究关键词的聚类时间线图谱

2 理论与假设

2.1 组织创新氛围与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

Anderson 等人[13]将组织氛围定义为组织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的对组织中的人、事、物的主观心理感知,分为团队目标、参与安全、创新导向和任务导向4 个维度,并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团队创新导向的具体体现。徐礼平等人[14]将国内外对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总结为过程论、结果论和过程结果综合论3 种,并从研究层次上将其分为组织层次与个体层次两方面。其中,基于结果论,Munmford[15]认为创新绩效应是工作的成果,是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产品开发、工艺改良、市场改进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而产出的团队或组织创新特点、竞争水平和盈利性达到相当程度的结果。鉴于重大科技项目的战略成果导向,本研究中的创新绩效界定采纳结果论的观点。在组织层次上,汤超颖等人[16]的研究证实了团队创新氛围的4 个维度对团队创造力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层次上,段锦云等人[17]认为组织氛围是个体与环境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组织创新氛围能够显著提高个体创造力。因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1:组织创新氛围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组织创新氛围与有效参与

根据霍桑效应理论,个体受到的关注会促进个体行为特性的改变,从而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交往频率。当团队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团队的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水平提升,个体的创造力更能充分发挥[18]。团队内部浓郁的创新氛围不仅能够给成员带来学习压力[19],还能够缓解其失去和保存资源的压力[20]。如果成员认同团队所营造的创新氛围,就会增加内心获取知识的渴望,并且更乐于提出新主意、新见解[21];而个体能力的表现受到关注与表扬,形成良性循环,能够进一步提升与环境交互的主动性,即有效参与。因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2:组织创新氛围对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合作基础与有效参与

重大科技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知识交互密集,协同特点突出,正因如此,团队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及推进具有重要影响。西方传统心理学研究倾向于独立因素取向[22],但在我国的关系文化中,信任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觑[23]。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在已经合作过、建立起信任的团队中,个人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加强团队内认知与决策的交互[24]。已有研究发现,强调合作文化能够提高合作深度以及合作产出[25]。团队成员能否获取足够的组织内部信息和资源会直接影响其在组织中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的程度[20];而团队内合理配置科研合作关系资源也更有助于知识产出,获得提高创新绩效的内驱力[26]。因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3:合作基础对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

2.4 合作基础与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

重大科技项目往往需要大量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等创新要素,具有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意味着科研团队有较高的信任水平和充足的资源支持[27],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互惠原则,人们在衡量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社会资源交换的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28],而已经具备合作基础的科研团队更容易形成“给予—回报—给予”的互惠正反馈内循环,得以提升创新绩效。此外,有研究表明知识创造能力越强,与合作伙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状态更加有利于组织创新绩效的提升[26]。因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4:合作基础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2.5 有效参与的中介作用

宏观上,重大科技项目从战略定位、政策引导、立项、组建项目团队、制定计划、开展实施、技术攻坚、创新突破到最后成果转化,需要国家、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强强联合,任何一方的有效参与都是项目顺利进行和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保证。反映在微观上,科研团队内部每个成员的努力都不可忽视。在已经磨合好的、具有良好创新氛围的团队中,成员主动性和贡献度更易增加;在具有合作基础、信任水平较高的团队中,内部显、隐性知识转化为创新绩效的程度得以增强[29]。综合上述分析与假设,笔者推断组织创新氛围会通过有效参与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前期具有合作基础的团队通过有效参与,会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假设如下:

H5: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在组织创新氛围与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中发挥中介作用。

H6: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在合作基础与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中发挥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构建团队视角下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如图3 所示。

图3 团队视角下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

本研究旨在分析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团队特征对项目创新绩效的影响,受科研团队相关二手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因此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问卷发放对象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下的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及其他横向重大重点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涉及江苏、广东、辽宁、浙江等11 个省市,共收集到249 份问卷反馈。由于此次调研问卷为线上一对一发放,发放对象为有过项目合作经历或工作联系的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问卷填写质量较高,同时经过初步检验,并未发现有随意填写、回答过于一致的样本数据,因此将249 份问卷数据全部采用。问卷数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占比为38.6%,科技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占比为31.3%;项目涉及的单位数量在3 个及以上的占比为53.4%;团队成员数量在10 人以上的占比为48.2%。

3.2 变量与测量

研究变量包括如下,各变量量表根据研究需要,取用或改编于现有成熟量表,受访者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进行打分,从而实现对各研究变量的测度。

(1)组织创新氛围。基于Amabile 等[30]设计的创新氛围评估量表,从中选取了团队合作、学习成长和组织鼓励3 个维度的相关题项,形成符合国内科研项目情况的组织创新氛围量表。

(2)合作基础。合作基础量表情境为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前期合作经历,具体问题如“项目组成员之间有过很好的前期合作经历”。

(3)有效参与。有效参与量表主要围绕项目组成员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展开,具体问题如“项目成员能够主动开展研究工作”。

(4)创新绩效。结合王忠等[31]、施筱勇等[32]和孙善林等[33]的研究,从时间、成果、效用和价值4 个维度衡量项目创新绩效。其中,时间指标包括“是否按期完成项目预期目标”等测量题项;成果指标包括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的数量等测量指标;效用指标包括项目成果的专利许可收入及技术转让收入等测量指标;价值指标包括“项目成果对所在领域的学术贡献情况”等测量题项。

(5)人口统计学变量通常作为控制变量以排除其对于研究变量及结果的干扰[34],因此将科研团队的其他特征,如项目类别、单位数量、人员数量、平均年龄、一级学科数量等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4 研究结果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利用SPSS 27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sα系数法检验信度,分析得出组织创新氛围量表的α=0.859,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量表的α=0.606,信度良好。效度检验则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组织创新氛围量表的KMO 为0.683、Bartlett 系数P值显著,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量表的KMO 为0.688、Bartlett 系数P值显著,因此适用因子分析。各量表题项因子都只属一个维度,未出现跨维度现象,且因子荷载均大于0.5,效度检验良好。

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其中,项目类别作为控制变量对其他4 个变量均无相关显著性影响,因此在后续数据分析中不再将其纳入控制变量考虑范围。初步验证H1~H4。

4.3 假设检验

利用SPSS 27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检验研究假设,结果如表2 所示。可见组织创新氛围与合作基础均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创新氛围与合作基础同样显著正向影响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因此,H1~H4成立。为验证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在组织创新氛围、合作基础分别与创新绩效间发挥的中介作用,参照温忠麟等人[35]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开展检验。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过程如下:

表2 变量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1)构建三阶段中介效应检验回归方程模型如下:

式(1)~(3)中:X为自变量,表示组织创新氛围;Y为因变量,表示创新绩效;M为中介变量,即有效参与;系数c、a、b、c'分别为总效应、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效应、去除自变量干扰后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和去除中介变量干扰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效应;e1、e2、e3 均为回归残差。

(2)检验总效应。由表2可知,c=0.143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按中介效应立论。

(3)检验间接效应。由表2 可知,a=0.884 且在0.001 水平显著;b=0.156 且在0.01 水平显著。因此中介间接效应显著,无需进行Bootstrap 法检验。

(4)检验直接效应。由表2 可知,c'=0.005 不显著,即直接效应不显著,说明该中介过程模型为完全中介。

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在合作基础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同上。最终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在组织创新氛围、合作基础分别与创新绩效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另外,由表2 可知,组织创新氛围与合作基础均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同样显著正向影响科研团队的有效参与。即所有研究假设均得到支持。

5 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产学研创新体系不断发展,科研团队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本研究从科研团队特征视角,探究了组织创新氛围、合作基础和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氛围和合作基础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在组织创新氛围与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合作基础与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中都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基于此,得出以下管理启示:

(1)引导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能够有效促进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的提升。在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不能只注重市场与技术层面的效率,如何转型,如何注重人文关怀、提升组织氛围以及社会层面的价值与意义等值得深思[36];同样地,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活动不应当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组织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人员管理上的创新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当中,制定公平的创新成果奖励制度,定期开展头脑风暴、经验分享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加强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项目研讨交流,强化项目目标意识等方式,都能够有效促进团队创新氛围的形成。

(2)建立稳定最优的创新合作关系。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团队内部前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不仅能够促进团队成员在创新活动中有效参与,还对提升项目的创新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在具体的管理实践当中,科研组织往往会与重复合作过的伙伴建立联盟关系来获取私密的、难以获取的信息[37]。因此,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团队内部应当研究并优化合作伙伴选择机制,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情况,选择最优的创新合作伙伴,明确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稳定的创新合作关系,达到资源整合及使用效率最大化。

(3)提升创新主动性及参与度。在整个重大科技项目创新活动中,科研团队成员的有效参与更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因此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团队应当建立知识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分享项目信息及资源,避免信息冗杂及管理层级过多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还应设置合理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团队管理者通过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强化创新意识行为更能从根源处激发科研团队成员主动交流创新思维、心得体会的意愿,引导形成良性竞争长效机制,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成员科技研究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