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多感官教学”研究(下)

2023-11-1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动觉感官教学内容

王 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柯思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四、应用“多感官教学”的原则、方法

(一)“多感官教学”的实施原则

“多感官教学”的实施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

“多感官教学”的宗旨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取相应的感官刺激。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做好学情分析,明确每个学生的认知倾向,然后根据班级学生不同认知倾向所占比例,选择合适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在以听觉型学生为主的班级中,教师可多采用听觉感官刺激,如音乐、录音、提问、辩论等方式,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讲授知识,用音乐创设轻松的氛围以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积极参与团队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以视觉型学生为主的班级中,教师可多采用视觉感官刺激,运用不同颜色、不同形式的图画或视频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需要学生记忆的公式、定理等知识制作成图表或卡片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勾画材料或记笔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自己看到、想到、学到的知识;在以动觉型学生为主的班级中,教师可多采用动觉感官刺激,如动手操作、游戏、健脑操等方式,通过活动设计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对知识的直观感知,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2.扩大感官运用类型

尽管“多感官教学”的宗旨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取相应的感官刺激,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某一种认知倾向的学习只能选择一种感官刺激。在课堂中应用“多感官教学”应注重灵活性,把握一定的弹性,避免机械死板的定式思维。教师需要认识到,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唯一的,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可以结合的,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感官教学方式。对于听觉型学生而言,除了运用讲解、讨论、音乐等常规的听觉刺激手段,还可以增加画图、操作、游戏等其他感官刺激手段,将听觉训练与视觉、动觉训练结合起来,使视觉、动觉体验成为提高听觉效果的有效辅助手段。比如一个学生在讲述他的解题想法的时候,可以同时将自己的思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还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教具、模型进行方法的演示。同样,对于视觉型学生、动觉型学生,也是如此。总体而言,教师除了要在学生原有认知倾向的基础上调动其感官优势外,还应扩大感官的运用类型,尽量挖掘学生的其他知觉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知识、看待问题,调动学生用不同的感官知觉系统去探索、尝试、学习新知识,积极探求不同的方法途径,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3.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多感官教学”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普适性策略,应用在不同学科时,需要结合相应学科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多感官刺激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其抽象思维发展水平较低,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材料和直观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获得直观感知,建立表象。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选择有一定抽象化水平的材料作为“多感官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中丰富空间想象,在表达中梳理逻辑思维,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探索中深化知识理解,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价值。

(二)应用“多感官教学”的方法

1.多种感官同时并用

“多感官教学”从概念上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眼、耳、口、鼻、肢体等各个感官进行刺激,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动觉。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将多种感官的刺激在时间维度上同时并用、协同配合,而不要仅仅采用一种感官刺激。提到“多感官教学”,人们往往能够形成具有什么样的认知倾向就采用什么样的感官刺激这种意识,即视觉型学生采用视觉刺激,听觉型学生采用听觉刺激,动觉型学生采用动觉刺激。但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多感官教学”的表层理解上,习惯性地将人的感官系统分割成若干个单个感官来分析。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官知觉的运行是同时并行、相互交叉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是系统综合的。

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感知,在同一时间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表达,用大脑去思考,用身体去经历。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刺激下,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识别、语言、体能、音乐、人格和社交等多种潜能,促使学生获得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施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时,教师要以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感官的合力为宗旨,围绕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每个教学内容所能采用的感官刺激,进而设计能够运用多种知觉的教学活动。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教师可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在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剪拼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叙述梳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在多种感官协同刺激下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

2.每种感官充分运用

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强调的是“综合”,即在同一学习活动中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发挥多种感官的合力。每种感官充分运用强调的是“深化”,即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风格充分选择和利用相应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特定感官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了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教师需要更新认识,在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充分挖掘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首先,教师要拓展对感官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不光依靠看和听,也依靠触摸、操作、运动等。教师要走出传统的对感官的狭隘认识,把对感官及感官功能的认识扩展到一个新的、更广的范围内。学生的“看”不仅是看黑板、看教师、看教材,还包括看自己、看他人、看生活;学生的“听”也不仅是听教师说,还包括听同学说、听录音说、听材料说;学生的“动”更不仅仅是动手,也包括头部、四肢、躯体等身体各个部位的“动”。

其次,教师要挖掘感官教育资源。在明确感官教育的认识后,教师要从多个渠道形成感官教育资源库。除了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料和学生的课堂生成也是感官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多媒体教学资源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是学生各种感官刺激的载体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截取多媒体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刺激学生的特定感官。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思考、讨论、提炼而生成的各类信息也是感官刺激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可以初步判断学生的学习风格。比如,如果学生经过团队学习后,能直接说出讨论后的结果,则这些学生的学习风格很可能是听觉型的,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更为概括、更有逻辑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果学生在思考之后,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结果,则这些学生的学习风格很可能是视觉型的,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文字、符号、线条、颜色等多种元素呈现学习结果的思维导图。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学习。在做到上述两方面要求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调动学生运用合理的感官刺激深化思考,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在课堂上选出与教学主题相联系、容易记忆的助记符号,帮助学生用符号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独特的记忆。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出自己的思维脉络。只有“说出来”,细腻的思维过程才能被延展开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想法”而不是“说解法”,使学生通过“说”逐步梳理自己的思维,深化对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于动觉型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操作”代替讲解,使学生在量、裁、拼、摆等操作中感知和体验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思维活动与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之间建立起联系。比如进行“质数与合数”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摆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摆的方案最多,从而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再如,在进行“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教师可先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正方体,再捏一个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运用物化的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形象化思维的阶段。

3.不同感官转化运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官优势,但每个学生也不仅仅只用一种感官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感官之间进行转化运用。转化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对于某些具体教学内容而言,当发现部分学生不适应自己提出的学习方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运用其擅长的感官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进行“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通常情况下会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解来理解首项、末项、公差、等差中项等要素关系。而对于视觉型学生而言,自己画图可能比听教师讲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对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将“听”的方式转化为“画”的方式,允许学生不按照教师要求的方式去学习。二是对于某些具体教学内容而言,可能有些感官刺激不适合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就要告诉学生不要固守自己的优势感官,而要打破常规,转化常用的感官方式,寻找可以发展的其他感官,提高感官运用的灵活性。比如,对于“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公式”,学生难以运用“动”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说”的方式来学习,即说出由和、差到积的变换思路和步骤。

总体而言,教师应确信每个学生都能运用适合自己、适合教学内容的感官方式进行学习,积极唤醒并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感官、挖掘潜能感官、灵活转化感官,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课堂学习途径。

五、应用“多感官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澄清“多感官教学”耗时费力的认识误区

“多感官教学”的本质含义,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感知学习内容,而不仅仅是听教师讲。在开始接触这一策略时,很多教师因为担心“多感官教学”会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导致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不敢尝试这一策略。事实上,“多感官教学”由于充分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风格,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确保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和吸收知识,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二)坚持学生在“多感官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使用“多感官教学”时,教师要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不论是看、听、说、动,都要以学生为活动的中心。教师需要创设感官学习的环境,准备相应的设备或教具,提供便于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足够物理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潜能。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发挥自己的优势感官,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倾听、触摸、品尝等各种方式,把抽象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三)结合教学目标设置感官学习途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感官开展学习时,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感官学习途径,而不能为了用感官而用感官,导致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基本方向。因此,在设计“多感官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思考如下问题:班级学生的感官特点是什么?怎样将学生的感官特长纳入教学内容中?如何设置多感官学习的活动内容?如何兼顾不同感官学习途径的各类学生?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建立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多感官教学”的基础之上。

(四)明确并非每节课所有感官都要运用

“多感官教学”提倡运用多种感官开展学习,但教师需要意识到,“多感官教学”并非要求每节课都要运用所有感官。感官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特点,在需要、必要、适切的情况下使用。比如,当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没有发展到形式运算的阶段时,教师就可以选择拼摆、剪切等动手的方式教学。但是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则可让学生尽量经过内化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总体而言,教师切不可机械地照搬“多感官教学”,而要在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况下,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多感官。

猜你喜欢

动觉感官教学内容
小学歌唱教学“动觉—听觉—视觉”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感官训练纸模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运动领域中动觉的研究综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气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
音乐审美活动与色彩联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