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校基于耕读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3-11-13闫芬芬林敏娟吴翠云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耕专业学位园艺

闫芬芬,林敏娟,吴翠云

(塔里木大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0)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方阵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和专门性高层次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当前全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下,迫切需要造就大批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耕读教育是培养涉农高校学生强农兴农使命和知农爱农情怀的有效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乐劳等综合性育人功能[2]。新时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培养厚植“大国三农”情怀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耕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农耕文化构建符合新农科发展的“交叉融合式”培养体系,在“耕”中突出实践育人,突出实践课程的劳动属性和体验式、浸入式学习过程,将实践课程对接社会实践、产业调研、科技服务等;强化“农科+”特色,挖掘专业耕读文化元素,构建“专业+农耕文化+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体系[3]。本文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塔里木大学农艺与种业(园艺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开展基于耕读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构建传承农耕文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培养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导师队伍,打造农耕实践基地,总结凝练形成贯穿农耕文化教育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关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4]。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5],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问题。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科高校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林人才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实际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缺乏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国三农情怀”不突出,实践育人环节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求。

(一)缺乏“三农”情怀

推动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提升高校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能力。通过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然而,在培养过程中,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农”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很少走进田间地头,缺少对农业、农村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缺乏服务“三农”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情感。

(二)缺乏劳动教育

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甚至影响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22 年5 月,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各个高校中首次设立劳动教育本科专业。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多数按照学术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目前,大部分研究生来自于城市,他们从小缺乏劳动锻炼,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

(三)缺乏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

锻造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之一,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实践基地少、实践基地性质单一等问题,实践过程中缺乏校外企业导师的实践指导[3],多数高校采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套路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导致学生研究内容与专业实践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弱,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索未知问题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四)缺乏农耕文化传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农耕实物文化渐渐被遗忘淘汰,农耕意识文化也逐渐被日新月异的新思想和新潮流淹没,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正面临香火断续的危机。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对农耕文化中诸如物候与节气、生活方式、节庆娱乐以及在此隐含的应时、有序、和谐等价值观的农耕文明之“道”的传承,也缺乏现代化农耕文化的创新。

二、基于耕读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耕读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涉农高校应将农耕文化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202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活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部也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开展不低于6 个月的实践教学,而农耕活动正是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耕读文化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读书学习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6],它与中国古代教育相互渗透,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以技艺传授为主体的农业教育[7]。耕读文化是知识、科技和修德启智的文化传承教育。它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生产劳动实践与读书求知相结合,劳动的过程中不但受教育,而且创造知识和技艺。开展和传承耕读文化,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及坚毅果敢的意志[8],养成尊重劳动的观念,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激发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9]。因此,将农耕文化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载体,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的文化涵养,还能够启迪研究生爱国爱民、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

(二)农耕文化的育人内涵和模式

农耕文化的育人内涵是耕读传家、修身养性、勤劳质朴[10],是一种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11]。农耕文化的育人模式是文化引领和实践锻炼融合促进。文化育人,润物无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农耕文化氛围打造、农耕知识普及、农耕文化活动开展等,营造农本思想,引导研究生知农学农爱农,树立“三农”情怀,建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传承田间地头农耕文化,服务现代农业,培养学生将新时代的“耕读”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紧密结合[3]。

(三)高校耕读教育的路径选择

以知农爱农为核心的耕读教育是扎根“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12]。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一是要加强学校耕读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7],出台农耕教育相关文件政策,建立传承农耕文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并制定其标准,构建多元合作的耕读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一支有农耕文化、乡土情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农耕传统文化为现代服务的教育理念,涉农高校要把农耕文化作为校园及专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耕读传家、质朴勤俭”的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传统农耕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13]。三是要深度挖掘并开发农耕文化要素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资源,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资源、专业特点、农业现状、物质条件等,开发特色课程,编写特色校本教材[3]。四是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农村、农业的热爱和文化自信。五是采用体验和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13],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感性认识,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协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人文素养。

(四)高校耕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新时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培养厚植“大国三农”情怀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耕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农耕文化构建符合新农科发展的“交叉融合式”培养体系,在“耕”中突出实践育人,突出实践课程的劳动属性和体验式、浸入式学习过程,将实践课程对接社会实践、产业调研、科技服务等;强化“农科+”特色,挖掘专业耕读文化元素,构建“专业+农耕文化+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体系。

塔里木大学农艺与种业(园艺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培养具备“三农”情怀,具有扎实园艺专业相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成为知农爱农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开展基于耕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构建传承农耕文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培养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导师队伍,打造农耕实践基地,开展形成贯穿农耕文化教育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对区域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耕读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一)构建多元合作的耕读教育体系

建立传承农耕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体现农耕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锻炼,园艺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在基地实践时间不少于6 个月,研究生选题、开题及学术论文均围绕区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切实为区域园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选择“园艺专题”“乡村振兴”等2~3 门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农耕文化要素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园艺领域最新进展融入课题教学,通过“润物细无声”效果传承“三农”情怀,厚植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农、爱农热情。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传统的课题教学中融合专题研讨、案例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围绕以学农为农为目标的精神激发和强农兴农为使命的农业现代化探索,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式、观摩式、研讨式等教学手段,开展农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乡土情怀,激发学生热爱“三农”的情感,开阔认知视野,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实践和人文知识及素养的协同提升。

考核评价体系中突出耕读教育育人模式。实践环节增长研究生扎根实践基地的时间,一般要求专硕研究生至少有6 个月的生产一线实践经历,同时结合实践单位的反馈、实践指导教师的意见作为考核的依据。鼓励研究生论文选题扎根基层实践,论文研究内容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选择来自生产一线的实际产业问题为研究内容,侧重学生服务产业服务乡村的责任感。学位论文答辩中邀请不少于2 个实践丰富的硕士导师参加考核,学位论文质量的考核也不仅限于传统的毕业答辩,更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注重收集关注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社会需求和反馈意见动态调整培养侧重点。

(二)培养耕读教育研究生导师队伍

培养一支有农耕文化、乡土情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传承农耕教育,是耕读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青年教师的耕读实践锻炼。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科需要和青年教师发展特点将年青教师送到相关企业或基地锻炼3~6 个月,参加劳动锻炼和生产实践,增强青年教师的强农兴农、献身“三农”的信念,有助于青年教师了解生产基层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将实践知识充实到专业教学课程中,拓宽师生视野,进而形成良性循环。采用“双导师”协同培养制度,每个研究生采用校内和校外双导师指导实践,充分运用学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企业等资源,积极吸纳具有一定实力的农艺专家技术人员、企业人员及合作社负责人等担任耕读教育兼职导师,实施激励与培育政策双强化制度。以合作科研课题为纽带,鼓励耕读导师下沉实践基地,与企业导师协同教学,开展科研合作、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高专业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科研合作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授最前沿的知识。优化耕读导师遴选制度,由学科带头人和实习实践基地推荐,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后确定是否聘任。建立“可进可出”的动态“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对不具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能力的校外导师可取消导师资格。

(三)打造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耕读教育的落脚点是“耕”,推动学生深入实践基地,走进生产一线[14],“耕读学”同步开展,因此必须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将育人从课堂延伸至农业生产一线。塔里木大学园艺学科加强耕读教育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课程的劳动属性和体验式、浸入式学习过程,将实践课程对接社会实践、产业调研、科技服务等,加强学生劳动锻炼、生产体验和专业技能提升。首先,将塔里木大学校内园艺试验站科打造成校内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要求一年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周到耕读教育基地开展不少于1 次的园艺生产管理和专业技能学习,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厚植“三农”情怀,促进专业学习与家国情怀涵育相结合。先后在南疆四地州和兵团各团场建立“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昆玉市恩钰无花果种植合作社”“和田昆仑枣园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4 个。建立“恒蔬无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疆农垦科学院园林研究所”3 个产学研联合研究生示范基地,派驻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入实践基地开展专业技术学习和科学研究,同时加强学科与企业、实践基地的产学研合作,也促进了双方科研项目的合作和研究生的培养。

塔里木大学园艺学科依托昆玉市红枣科技小院建设,除了派驻研究生开展省力化栽培模式、精准化水肥管理等技术研究外,自2020 年起在导师的带领下先后组建20 余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的科技服务团队,对皮山农场林果业产业现状进行入户调研、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探寻影响地方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连续三年对皮山农场7 300 余户职工、8 000 余地块、22 000亩红枣栽培园区进行“减密、降高、统一树种、增施有机肥”四项目详细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并发放相关红枣病虫害防治手册、红枣周年管理历和红枣主要栽培管理技术手册。这些科技服务实践不仅培养和锻炼了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更诠释了新时代研究生勇于担当、学以致用、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新农人精神,体现了作为新时代塔里木大学园艺学科青年学子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为己任的精神内涵,有力促进皮山农场巩固脱贫成果、产业优化、增收致富。

(四)开发农耕文化特色教材

挖掘园艺专业知识体系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特点,以专题研讨、会展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嫁接、扦插、特色果树种类、二十四节气及历史渊源、农业诗词歌赋等收集活动,结合学科科普展示、专业活动普及传统农耕文化。鼓励研究生开展园艺作物标本展示、农耕文化讲述、果菜农事图谱等活动,营造耕读教育的校园文化,培育耕读教育文化氛围。紧抓“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办各类农耕特色展览、专题农耕文化展览、园艺农艺科普宣传,打造耕读文化校园。

收集塔里木大学园艺学科发展的故事和案例,结合学校所处的南疆荒漠垦区地域资源、专业特点和农业现状等,开发农耕文化要素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资源。将塔里木大学“沙漠学府”的半耕半读的发展史、《发扬“抗大”“南泥湾”革命精神,坚持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老中青塔大师生发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胡杨精神”的故事和资料收集、汇编,编撰塔里木大学耕读教育特色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大国三农”“乡村振兴”等系列耕读特色选修课程。特色课程和教材突出农业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等农耕文化,融合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等主题,引导学生知农史、晓农情、会农艺,弘扬耕读文化,为涉农高校学子乃至全社会输出优质的文化资源。

应用型、复合型的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对新时代“知农爱农为农”新型人才的需求的关键,耕读教育是传承农耕文化,培养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怀,在耕读实践中体现科研价值、践行科技兴农的重要手段。本学位点利用园艺方向专业特点、校园环境、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及塔里木大学周年实践育人模式,汇聚“大学+科技小院/试验站+企业”人才资源,组建多学科参与、多专业协同、多层次联动的多元主体参与协同育人导师队伍,挖掘耕读教育元素,构建蕴含农耕精神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凝练提出基于耕读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把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传承塔里木大学“胡杨精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铸魂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农耕专业学位园艺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农耕旧事十二韵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系
园艺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