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理论视域下高校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中的站位和实施路径探究

2023-11-13方水明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段场域劳动

方水明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劳动教育是近几年教育工作者聚焦的主题之一,事实上劳动教育的思想在中国一直都是关注点,从“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接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再“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一直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珍贵的劳动智慧成果。2019—2020 年,国家相继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把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放在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1]。

一、需求理论视角下解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具备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

一体化是把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个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包容在同一体系下,统一目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尽管目前劳动教育一体化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概念认定,结合一体化的概念和《意见》《纲要》的指导思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可以理解为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下,对课程进行整体布局与统筹规划,设立各学段具体劳动教育目标,学段衔接,层级递进,成果共通,资源互享,最后形成一个总体较为完善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系统。

《纲要》依照各学段的年龄特点,将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依次分解到小学(低段、高段)、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王玲认为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各个学段的主题分别是劳动与生活、劳动与学习、劳动与科技、劳动与社会。[3]顾建军则总结个学段的主题为劳动自理、劳动自爱、劳动自主、劳动自立、劳动自强。[4]尽管《纲要》的表述及众多学者的总结概括措辞稍有不同,但是都指向一点:劳动教育目标层层递进,由基础向高阶的发展顺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5],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它让人们更加理解人类的心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需求理论各层级之间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这个特点和劳动教育各学段目标变化规律近似。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以人类心理需求的基本规律解读劳动教育的目标,更能深入了解人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吸纳规律,有助于探索到更有效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综上,本文尝试从需求理论角度解读劳动教育各学段的具体目标。

小学段的目标围绕“劳动与生活”展开,清洁收纳、自我服务、垃圾分类、初步的餐食准备等,解决生活的基本问题。这类同需求理论中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虽然层级低,但它是学生对劳动与生活的基本感悟和认识,跳过它无法推进下一层级的目标。

初中段的目标围绕“劳动与安全”展开,学习常见家政,参与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初步职业启蒙,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这类同需求理论中的安全需求,实现这个阶段的需求,学生就具备了生活的基本能力,可以安心去探索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高中段的目标围绕“劳动与价值”展开,丰富职业体验,参与服务性和生产劳动,具有劳动自立意识,萌发精益求精的劳动品格[6]。这类同需求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求,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创造价值,获得了初步价值感和社会的归属感,掌握了这种自我价值感,学生更容易对自己提出进一步的目标。

大学段的目标围绕“劳动与实现”展开,结合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创新创业。这类同需求理论中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在这个阶段,初步尝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劳动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对自己的劳动能力、创造力有了充分的信心,未来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劳动教育到此就真正实现了它的教育目标。

通过这一系列解读发现,劳动教育目标就如同人类各层次的需求,往往在前一个劳动教育目标实现后,出现下一学段的教育目标行为,比如个体具备了简单的劳动能力,对劳动与生活有了基本感悟和认识,他才能有简单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萌发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当然,马斯洛曾澄清,先满足低层级需求不是“全有或全无”的现象,并不一定百分之百地满足前一个需求之后才会出现下一个需求,劳动教育目标亦如此,劳动教育各学段目标会出现部分实现或部分交叉进行等状态,但是总体的规律符合层级递进,先有前段目标实现,才可能发展下段目标。这个规律的应用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站位分析

高校的劳动教育随着时代要求走上高位,在近几年的开展过程中有成果也出现一些问题。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中,王斌艳等在4 所中医药类院校大学生中发现仅39.7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54.40%表示一般,5.87%表示不喜欢;[7]蒲苗在Z 大学劳动教育满意度调查时,56.31%学生选择“不满意”,仅有21.82%学生选“满意”;[8]周君佐等在粤港澳地区6 所高校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主要原因是高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9]张拥军等在湖北省部分高校的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希望高校加强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和次数,加大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力度。[10]

基于劳动教育目标从需求理论角度的解读,概括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中几种典型问题:(1)各主政少衔接。尽管国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结合国内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构想,但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各自主政,按时交付,缺少互通的情况。小学毕业到初中,不了解学生实际劳动水平,即着手开展初中段该做的事情,大学亦如此。劳动教育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就如同人的需求一样,初级目标完成了才能去够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各主政少衔接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前一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尚未完成就上新的目标,另一部分学生前一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完成很好但是还要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教育活动,甚至出现倒挂。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劳动教育成果不理想,学生没有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更有甚者,出现了反劳动的情绪。(2)重价值轻实践。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解读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政治属性,在“口号”和“情怀”中忽视了大学作为创新性劳动的特点,劳动教育“说教”远远多于“实践”。从需求理论角度解读大学劳动教育的目标,本阶段既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形成时期,也是学生初步体现劳动能力、劳动智慧的时期,学生需要有自我实现的价值。因此,只有外在的观念灌输,没有内在的价值体验,受教育者一定会出现对现行劳动教育不满意、不认同。(3)有劳动无教育。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打扫校园”,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打扫校园”,大学生继续。学生虽参与了劳动,但是流于形式,既没有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也没有培养劳动意识,学生称之为“白嫖劳动力”。没有教育意义的劳动,不可能带给受教育者高层级成长,也无法达成其实现劳动价值的需求。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做好这个阶段的劳动教育必须清楚其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所担的责任,即清楚高校的站位。第一步:站正。站正就是位置正确。高校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终端,也就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终端,是受教育者走向真实“劳动”世界的最后一关,高校的职责是为社会为国家站好最后一岗。所以,高校不是简单完成劳动教育大学阶段该做的工作,而是要全盘评估学生是否已经实现了小、中、大学学段的目标,既要补足前一部分的营养需求,又要给予这一阶段该有的养分,这才是高校在劳动教育一体化中该有的担当。第二步:站实。站实就是举措扎实。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要围绕学生实际的需求展开,不落后不超前,有的放矢,学生缺哪补哪,不搞形式主义的劳动,不搞美颜滤镜的教育,踏踏实实做,实事求是评,一步一阶进。第三步:站高。站高就是眼光长远。高校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教育体系最后产出的是属于社会的劳动者,他可能是体力、脑力、复合型任一形式的人才,所以高校不能只看到学生眼前的状态,更要考虑到他们未来进入社会的需求。从社会需求设计今天的劳动教育内容,一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更好的结合,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更具有吸引力与挑战性,实施效果也将更可观。高校只有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中站正、站实、站高,才能探索出责无旁贷、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三、基于需求理论及高校站位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基于需求理论对劳动教育目标的解读以及高校在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中的站位分析,本文探索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高校的劳动教育既要做到承前,衔接中小学劳动教育,又要做好启后,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一)承前:审视前导学段的劳动教育成果

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就如同人类的不同需求从低层到高层递进,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首先要检验学生目前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衡量个体劳动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2]。已有文献中有大量劳动素养的调查问卷,研究者可以选取适用的劳动素养调查问卷,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普及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劳动教育小、中学段目标完成的基本情况。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劳动素养已经基本达到其年龄段该有水平,另一种是未达到。这些审视结果就是高校开展下一步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须根据学生需求有层次地开展劳动教育,而不是统一步调地“除草植树”“学工学农”。高校需要设计不同级别的教育方案。同时,也要将审视结果及时反馈到前导学段对接部门,提出适当的建议,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中发挥承前的作用,帮助其他学段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二)启后:革新大学学段的劳动教育路径

需求理论视角下革新大学学段的劳动教育路径既是理论上的新论题,也是实践中的新课题。革新大学学段的劳动教育路径,要构建校园场域,丰富课程形态,以“承前启后”阶梯式劳动教育内外发力,久久为功。

1.构建劳动文化校园场域。场域是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来的一个个“社会小世界”,一个“社会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如经济场域、文学场域、学术场域等[11];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处在该场域下,行动者通过将一定类型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等予以内在化的方式获得的性情倾向[11];场域的特性则由场域参与者之间力量关系的状况来决定,某一类型的力量构成一种资本,如果该资本能使所有者在场域中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其就决定了场域的特性[11]。简言之,引进合适资本,构建所需场域,促成目标惯习。

运用在劳动教育上,高校若能引进优质劳动教育素材,形成优质的劳动文化,构建出良性的校园场域,则能促进学生爱劳动、能劳动、创新劳动。校园场域的作用是实现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可以通过引进实物资源、媒体资源、身边榜样资源构建。实物资源包括校园环境的角角落落,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操场等可用的内外立面,通过照片文字、雕像碑文、艺术画作等形式,展示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媒体资源包括劳模工匠优秀事迹宣教活动、劳动竞赛、节庆文化等,宣传新时代的劳动典范。身边榜样资源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劳动等劳动活动的先进个人,以接地气的榜样宣传深入人心。当“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民族复兴”的劳动文化校园场域充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即促成劳动教育目标实现的好时机。

2.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众多,学生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与供给的偏差。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因此,除了新生入学,大学生各年级劳动素养水平的评估都很重要。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掌握学生的需求,有求有供才能达到教育的双赢。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形态应丰富、多元,以满足不同劳动素养的学生。

劳动教育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劳动理论教学是一门劳动哲学课程,它可以单独成课,也可以与现有的思政课、通识教育课融合。劳动理论教学常因政治属性过强而受到学生诟病,这主要是理论教学缺有力抓手,尝试将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以解决政治痕迹过重的问题。理论教学三大抓手,抓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倡导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态度。抓手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抓手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神话故事里劳动的开天辟地,历史故事里劳动的夙夜在公,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等,以上都是理论教学的有力抓手。

劳动实践教学是一门与生活、专业、职业相结合的课程。在这部分课程里,学生需求不仅多元化,而且层级化,也就是既有同级的多元需求,又有错层的高低需求。根据这种情况,劳动实践教学可以分基础实践和进阶实践。(1)基础实践,侧重生活自理和公共服务,寝室作为大学生最小的集体单位,它是基础实践最佳场所。个人卫生、寝室内务、寝室文明、寝室设计等,都是实践的重要内容。劳动素养评估水平偏弱的学生,基础实践需要更大力度和时间去完成,反之,水平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快速通过,进入进阶实践。这符合需求理论的规律,前一层级的劳动教育目标实现后更有力量去实现下一层级的劳动教育目标。(2)进阶实践,包括专业实践和职业实践。专业实践,要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但是这里的专业实践不是常规的专业实习,而是在实践中以正确的劳动观,运用科学的劳动知识,“劳”有所成、“劳”有所悟。以艺术类专业为例,工业设计的学生开展劳动专业实践,教师和学生制作一件木工作品,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材质之美,体验传统榫卯工艺之美,领会将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之美,同时体会了劳动的艰辛,收获了劳动成果给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职业实践,要将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相结合,不仅要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也要帮助学生在平凡的职业岗位中找到劳动的创新价值。例如,很多学生有机会参与体验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这是相对体力劳动较强的职业,但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创新,思考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把图书快速分门别类的归档、让读者快速识别图书位置和内容等,图书管理员的体力工作也可能因此转变为脑力工作。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有这样的思考和尝试,就是劳动教育的意义。

此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之后一定要有评价反馈,教师当以过程性评价作为反馈基础,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建立档案,让其看到自己的一路进步;以激励性评价作为反馈升华,将学生的劳动成果予以展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有学习参考的样本。最终,高校的劳动教育将形成一个发起、实施、反馈的教育闭环,站好学校劳动教育的最后一岗。

猜你喜欢

学段场域劳动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热爱劳动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