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安徽凤阳花鼓为例

2023-11-12徐世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花鼓文化产业农村

徐世平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要求。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艺术曾被周总理誉为 “东方芭蕾”,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花鼓艺术团4名同学登上“美好安徽”彩车展示非遗风采。凤阳花鼓本身是民间曲艺演出产业,花鼓服装等制作可延展手工艺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又能带动乡村旅游。这无疑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切入点。那么,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弘扬非遗有何关联?怎样依托凤阳花鼓打造农村文化产业新标杆?这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亟待破解之题。

当前,学界关于安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既有总体研究,也有个案剖析。学者们也从非遗传承、音乐艺术、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等多维视角对凤阳花鼓加以论述。而立足“产业化发展”视角研究凤阳花鼓,虽有李晶(2021)、杨尚翡(2019)等探讨,但整体较为薄弱。文章选取“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产业、“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油画产业、阳朔 “印象·刘三姐”演艺产业等经典案例为借鉴,针对存在问题建构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旨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引领乡村文化和产业“双振兴”,展现根植于“帝王之乡”“改革之乡”民间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弘扬凤阳花鼓非遗的耦合机理

文化产业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产业,兼具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功能。“农村文化产业”是指在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围绕农村民间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经济理念和产业经营模式而开展的经济活动。[1]凤阳花鼓是一种产生发展于安徽凤阳县农村的在歌唱、歌舞、曲艺之中流变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主要包括花鼓曲艺演出产业、花鼓制作等手工工艺文化产业、凤阳花鼓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弘扬凤阳花鼓非遗”是良性互动的,其共生耦合性体现在:

一则,凤阳花鼓非遗具有地域性、象征性和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内容,发挥着“引领-塑魂”功能。从旧社会凤阳花鼓流动着当地人知恩图报美德,到新中国成立后凤阳人民以此讴歌新生活,到改革开放后艺术内涵形式不断丰富,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花鼓艺术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蜕变历程,彰显了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花鼓艺术团4名同学登上“美好安徽”彩车展示风采,2019年凤阳花鼓赴台巡演被国台办列为重点交流项目,2022年凤阳花鼓成功入选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凤阳花鼓成为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遗代表。在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已有品牌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发展产业,必然能够提升产品格调,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则,农村文化产业以“产业化”方式搭建非遗与市场经济融合平台,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载体,起到“支撑-赋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文化遗产工作要坚持以 “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2]首先,发展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既促进政府建立非遗保护机制,又激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非遗深度保护。其次,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促进凤阳花鼓非遗活化传承。农村文化产业将凤阳花鼓民间艺术以文艺演出、电视影片、礼品物件等文化产品为媒介,在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生活中渗入人脑和心灵。再者,凤阳花鼓非遗文化原本只是一种资源形态,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汲取优秀文化内涵并进行表达方式、呈现载体等改造打造文化产品,在形成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2 当前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近年来,凤阳县乃至滁州市政府在凤阳花鼓文化产业总体规划、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大功夫,尤其是多届 “中国凤阳文化旅游节”活动举办,将花鼓曲艺文化推向市场。但必须看到,凤阳花鼓文化产业市场不够成熟健全,市场投融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等仍有改善空间。地方政府虽积极引导凤阳花鼓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但还未完全实现以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取代行政管理方式,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2.2 凤阳花鼓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仍有欠缺

当前凤阳县成立传承基地和艺术团,花鼓艺术在全国汇演中屡获佳绩。但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凤阳花鼓品牌还需进一步凝练和传播。比如文化内涵特色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和彰显。产业发展以文化为引领,受众若无法了解到凤阳花鼓品牌的文化内涵、核心价值,自然领悟不了艺术魅力。此外,凤阳花鼓文化产业品牌传播还停留在现场展演、传承人宣介等传统方式,未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交互式等优势提升文化品牌传播效率。

2.3 凤阳花鼓文化产业链构建尚不完整

依托凤阳花鼓已经衍生出凤阳花鼓曲艺演出产业、“指尖经济”的凤阳花鼓手工艺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的农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等业态。其中,演出产业是基础、手工艺文化产业是延伸、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是引领,但不可否认凤阳花鼓文化产业尚未形成纵横交错的文化产业链。比如,纵向上凤阳手工艺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产业链并未形成。横向上凤阳花鼓文化产业三种业态还没有形成互动效应和规模效应。

2.4 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落实不够

除了几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重大庆典活动大型花鼓戏表演,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力度亟需加大。一方面,已有的“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项目开发形式过于粗放,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够。[3]可利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资源,促进文旅产业与演艺产业、餐饮服务业等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借助外力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吸引民营资本乃至外资,引进新项目入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2.5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成为制约瓶颈

地方政府加强非遗传承人建设,滁州学院等高校还建立基地、开设专业,培养花鼓人才。但发展地区财力有限,且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水平等都不具有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人才匮乏情况十分严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4]凤阳、滁州地区农村文化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不少毕业生倾向于到江浙沪一带寻求就业机会,人才留不住使其在总量不足。已有农村文化工作者年龄偏大、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上缺乏主动性。

3 以他山之石攻玉: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路径

“中国好莱坞”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油画文化产业、广西阳朔“印象·刘三姐”实景演艺文化产业是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经典案例。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借鉴发展经验,按照“抓主体、亮品牌、强链条、落项目、聚人才”的逻辑思路建构系统化路径。

3.1 作用发挥是前提: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

经济学家林毅夫倡导提出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两个概念,试图以此理论在唯市场作用论和唯政府作用论中寻找突破口,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5]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深圳大芬油画文化产业、广西阳朔演艺文化产业等成功无一不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向积极作用的结果。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有机结合,推动形成“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合力。一是市场作用有效发挥。针对凤阳花鼓文化产业市场不够健全,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质效。二是地方政府积极作为。市场经济有其固有弱点缺陷,政府还需在方向引领、总体规划、资金供给等方面强化引导、服务、保障作用。比如引导文化产业发挥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积极作用,保证正确发展方向。

3.2 特色品牌是核心:文化传承与品牌传播

“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城正是通过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品牌资产,一跃发展为影视产业龙头企业和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基地。当前“横店出品”越来越发挥效用,即使在疫情反复影响状况下,其文化作品仍能保持坚韧的抗风险能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6]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要走好品牌化经营之路。一是内容为王,传承非遗文化。特色内容是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的精神动力,要尊重非遗的核心内涵和文化精髓,在正确解读凤阳花鼓“核心艺术真实性”基础上打造产品和服务特色。二是优化方式,升级传播效果。新媒体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平台,促进缩小城乡文化传播差距、提升文化平等性。[7]要把握信息化时代品牌传播特点,拓宽方式渠道,扩大品牌空间影响,构建良好传播生态。比如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搭建“非遗网络直播”平台。

3.3 产业链条是关键:横向耦合与纵向延伸

大芬油画村文化产业从原材料供应到画框油画生产到产品销售服务,一条龙产业链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横向带动雕刻、漆画、美术等产业。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是“十四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之一。[8]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要以此为鉴健全完整产业链。一是横向耦合联动。政府要在凤阳花鼓曲艺演出产业、手工艺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不同业态发展中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使其在产业布局、规模发展上互联互通。二是纵向延伸拓展。推动凤阳花鼓文化产业链条尽可能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形成产业集群。如花鼓服装、艺术品等手工艺文化产业可建立设计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制作、销售服务等垂直一体化链条;花鼓曲艺演出文化产业可纵向拓展艺术培训、影视文化制作等产业。

3.4 项目带动是引领:外引借力与内培扶持

广西阳朔从原本的农业贫困县成长为首批“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率先开发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带来的红利。“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将广西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故事与山水美景融合,构成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应借鉴阳朔经验通过外引或内培实施重大项目战略。一是外引借力,扩大招商。凤阳县乃至滁州市政府部门要根据凤阳花鼓非遗文化产业建设需求,借助民营企业、外资等外力精准招商,引进新项目入驻,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向内挖潜、整合资源。升级优化已有文化产业项目,补足发展后劲。比如挖潜“中国凤阳花鼓旅游节”项目,在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开发运营花鼓非遗展示、民宿、生态康养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5 人才支撑是保障:乡土能人与专业队伍

横店集团公司早在90年代就实施 “三高三给”人才政策。大芬政府为应付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外流、店铺倒闭,采取保障房分配给予倾斜等措施,留住和吸引人才。[9]目前,安徽文化产业劳动力量少水平低,对文化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较低。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突破人才外来引进难、后继传承难等制约瓶颈。一是育强本土“领头雁”。加强对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土专家”培养使用,提高花鼓艺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邀请他们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培训发挥引领示范效应。二是打造人才“生力军”。强化政校企多方合作,多形式多渠道引入有文化、懂市场、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改善农村地区物质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以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将人才留在本地、用在本地,赋能非遗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花鼓文化产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淮岸花鼓情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花鼓桥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