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3-11-12林颖
林 颖
(1.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经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传统文化发展及构建美丽中国拥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破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作为我党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随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政策方针集中体现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出我党对乡村振兴的关注与重视。但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乡村旅游业的支持。乡村振兴也反作用于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更全面地发展农村旅游产业,突破农村旅游的发展瓶颈,还需要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实现向农村智慧旅游的转型。当前我国学者在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廖丽华(2021)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发展下,以衡阳智慧旅游为例,探究了智慧旅游发展的新形势[1];叶冲(2021)提出了通过建设智慧管理系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等手段,优化农村智慧旅游模式[2]。但为更全面发挥智慧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价值,亟需明确其意义和目标。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智慧旅游发展的意义
其一,调整资源分配,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传统粗放式的产业构建与产业扶持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诉求。所以,亟待打破扶贫瓶颈,推进人文关怀、科学生态等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在新需求下,调动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开发旅游资源,不仅是乡村振兴与智慧旅游相互融合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推动智慧旅游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智慧旅游业的集聚效应,破解企业发展问题,激发企业积极性,规避因行业内卷而出现的产业衰退、企业破产现象;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抓手,有建设性、针对性地分配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解决产业边界模糊的问题,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二,构建宜居乡村,提高生态水平。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其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乡村生态。我国乡村在选址时多依山傍水,强调生态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和谐性。但农村产业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生态宜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而智慧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充分融合,有助于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一方面,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提升乡村生活的舒适度与宜居度,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更新生态设施,发展配套设施,推广旅游消费模式与绿色休闲方式[3]。另一方面,发展智慧旅游,能够推进以智慧旅游为主导的相关产业发展,减少农药、化肥及工业三废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并且为满足智慧旅游的现实诉求,政府部门会加强污染治理,将生产环境转变为“生态优势”与“旅游优势”,提升乡村经济建设的实效性。
其三,发扬乡土文化,重塑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保障,对乡土文化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即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由于智慧旅游与文化传承拥有依附性、关联性的关系,能够通过发展旅游经济的方式,促进乡土文化传承,重塑乡风新貌。一方面,农村智慧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将乡土文化外延到城市生活的不同环节中;另一方面,智慧旅游能够使游客身上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道德意识,渗透到村规重塑中,提升乡风文明的建设成效。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智慧旅游的功能与目标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数据挖掘、通信网络等技术在旅游行政管理、产业发展、旅游体验等方面的运用,使旅游信息资源与物力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与“系统整合”,并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的旅游形态。智慧旅游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体验为导向,以信息管理为抓手,以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创新为特色,其基本特征是 “高效服务”“感知互动”“网络支撑”“以人为本”。
其一,智慧旅游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旅游平台能够帮助游客在旅游前便捷、快速地了解旅游地信息,进行结算和预订产品;在旅游过程中帮助游客及时地获取旅游数据,便捷地寻求帮助与指引。在旅游后,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获取游客的建议和反馈,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运营的质量。简而言之,智慧旅游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旅游能够结合游客的兴趣偏好、旅游轨迹、需求特征,动态推荐各类旅游信息,帮助游客进行计划决策,并为景区或旅游企业提供各类改进方案[4]。同时,智慧旅游系统的建构,转变了政府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运营方式及游客的行为机制,引领农村旅游进入互动时代、定制时代、触摸时代。更好提升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总而言之,智慧旅游发展不仅为农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支持,还发挥了旅游经济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所拥有的价值和作用。
其三,是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一是全面物联。通过智能传感设备,人们能够将公共设施、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物联成网”,对农村旅游产业链的关键要素进行动态感测。以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整合,提升农村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质量,推动农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充分整合。一般来讲,智慧旅游战略既包含景区建设,也包括智慧餐饮、智慧酒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交通、酒店、景区、景点等设施的互联与物联的融合,可以将各类信息数据整合为核心数据库,提升游客服务的质量。基于此,农村智慧旅游发展的目标应是对农家乐、景区、景点、餐饮设施及道路交通的全面整合,即在数字化改造农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互通、互联。三是协同运作。推动农村智慧旅游产业发展是赋能农村旅游产业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可以实现农村旅游产业链各关键要素的和谐运作,达到旅游系统的最佳状态。通过运用各类信息技术,能够准确掌握游客的游览信息,提高行业监管的全面性和精准性。有利于卫生质检、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协作与共享,以及实现对农村旅游问题的高效处理,提升农村旅游市场管理的效率[5]。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智慧旅游发展的基本问题
其一,农户参与意愿及基础设施建设不高。农村智慧旅游要想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产业、文化及乡风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与探究,就需要农民的接受、参与及认可。但当前,我国一部分村民,由于往返城乡两地,“思想”正呈现出开放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特点。虽然多数人持有接受态度,愿意参与到智慧旅游的建设中。但也有少量人秉持拒绝、质疑的态度,不愿参与进来。至于儿童、妇女、老人等村民,由于行动乏力、意识僵化、思想保守,表现出参与度低、意愿低的现象。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智慧旅游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当前,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不健全,住宿难、吃饭难、停车难等问题使游客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其二,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低。农村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包括云计算、物联网、GIS、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需要企业通过技术支持、服务支持、资源支持,助推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却面临着人才队伍、资源利用、服务水平等问题。在人才队伍上,从事智慧旅游建设的人员普遍存在专业化培训较少,缺乏责任意识、专业本领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智慧旅游对智能性、创新性、联动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资源利用上,我国企业只停留在观赏层面,难以从乡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发掘农村优质的旅游资源。在游客服务上,部分企业难以结合智慧旅游目标,积极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质量及游客的旅游体验。最后是政府、企业、村民的联结深度不够。在农村智慧旅游的现代化发展中,鼓励社会组织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仅能协调各种资源,推进“多限度”“多向度”“多层次”“多主体”的智慧旅游建设,还能协同政府部门参与到智慧旅游基础建设中,通过投资、招标等形式拓宽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的道路。而促进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智慧旅游建设中,则能从乡土文化、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的角度提高智慧农业建设的实效性。但我国部分政府部门却不能深化自身与企业、农民的关系,不能使政、社、民三者形成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进而出现政府与企业各自为营,村民不愿参与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责任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及评估机制的缺失。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其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引导。智慧旅游是一种集约化、系统化的旅游服务体系,要求政府部门充分发挥 “红绿灯”、“指挥棒”的支持引导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将“共享共创”作为智慧旅游规划的底线,在智慧旅游建设中发挥贯穿“全要素”“全行业”“全空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撑作用。一是在引导层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智慧旅游产业的宣传,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理念,激发农村居民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鼓励农村居民接受、认可及参与。二是在支持层面,应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打消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到农村智慧旅游的建设中[6]。只有持续加强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领,才能做到“优先保障资源条件”“优先满足资源配置”“优先安排公共服务”;才能为农村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心针;才能在推动智慧旅游发展中,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我国政府部门应提高财政投入力度,解决旅游设施的建设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的生态建设、道路建设、生活设施的建设;要加强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景观、酒店、餐饮等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还要构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推进客户端与终端建设,从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促进农村旅游的智慧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推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用政策提高智慧旅游的发展效率。
其二,提高旅游企业的发展质量。农村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还需要旅游企业的积极参与,拓宽发展道路,彰显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但要想提高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激活智慧旅游的发展潜能,需要从如下三方面出发:首先是加强人才培训。旅游企业应加强校企合作,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构建完整的、科学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再根据智慧旅游所制定的服务项目、人才规格,有要求、有方向、有目标地优化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机制。与此同时,企业应明确智慧旅游对旅游人才提出的智能性、创新性、联动性要求,加强专业化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建设意识、创新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智慧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智慧旅游应以乡村振兴建设为抓手,深化旅游经济与文化振兴的联系,加强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科学优化开发举措,做到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从而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提升乡村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是加强技术运用。农村智慧旅游涉及虚拟现实、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旅游服务机制,还能促进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譬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游客了解乡村景区景点提供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动态传递游客所需求的旅游信息;或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帮助游客明确当前的“位置”,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但要想强化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必须从乡村振兴、智慧旅游的发展需求出发,做好战略布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的不同环节中。譬如从资金支持、技术维护、数据库建设等层面,形成完备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其三,经济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需要村民、社会、政府三个主体的协同合作。对政府来讲,政府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引领者”,拥有“政策倾斜”与“赋能授权”作用。但无法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资源保障。对社会力量来讲,社会资本是追溯旅游发展的“活水源”,拥有的优势是其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实力。但却存在参与性低的问题。对村民来讲。村民是智慧旅游建设的最终受益者,然而由于村民力量的羸弱,难以推动优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政府部门应调动三方力量,形成村民、社会、政府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政府发挥纽带与导航作用,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企业负责资源流入,发挥保障作用。村民负责运营和建设,充当运营者与管理者的角色。但只有加强三方主体的联系,才能通过促进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才能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民、社会、政府的利益共建。譬如政府通过联结机制,获得乡村振兴的实效。社会通过智慧旅游,能够寻求更多的经济收益。村民可以实现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的改善。然而在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制定出科学的责任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譬如在智慧旅游建设中,通过责任机制能明确政府、企业、村民三方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评估机制能引导村民和企业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提升智慧旅游建设的实效性;通过分配机制能确保农村智慧旅游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农村智慧旅游是乡村旅游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业态,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是加速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成熟的关键。推动乡村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必须结合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从政府、企业、农民的角度优化发展路径,完善建设体系,提升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